天天看點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作者:諾斯羅普的筆記

宋朝有一位靠智慧而非武力聞名的将領,不僅能征善戰,更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他就是李允則,就連蘇轼都曾贊歎他的智術。

然而,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将在仕途剛開始的時候,卻并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這到底是為什麼?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首先要從李允則的家世背景說起。

李允則,字垂範,并州盂縣(今山西省盂縣)人。

關于李允則的家世,現存史料記載較少。宋人李複圭曾撰《李氏家傳》,現不複存。

據《宋史·李謙溥傳》載,李氏發迹于祖父李荛。李荛主要任職于後唐至後晉時期。後唐同光二年身為鎮州(今河北正定縣)節度推官的李荛,負責魏王李繼岌的文書工作,但因其文學修養不夠,被李崧替代。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此次易職,深深刺痛了李荛的自尊心。于是李荛不斷勉勵後代修文習字,這或許也是李謙溥和允則、允正兄弟“頗知書”的原由之一。

長興四年十一月,秦王李從榮密謀逼宮。身為河南少尹的李荛受到牽連,配往石州(屬今山西離石區)。借此機遇,李荛成為石敬瑭的幕僚。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清泰三年十一月,石敬瑭被契丹主冊為晉帝。李荛也乘勢升為開封府推官。後因谏言“屈節外國(契丹),非久長策。”被石敬瑭貶為汝州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令。

不久,李荛逝于任上。此時,李氏尚屬下級官員,其政治影響和人脈資源有限。

李允則之父李謙溥卻在這紛亂時局中,以軍事才能和膽略成為宋初進階武将。李謙溥,字德明。在父李荛的要求下,研習文章,“少通《左氏春秋》”,略有才學。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天福初,李謙溥随父李荛入開封府,蔭補為殿直。乾祐元年,王景崇、李守貞等相繼叛後漢。樞密使郭威率兵讨伐。

在征讨王景崇的過程中,宋宣祖、禁軍将校趙弘殷勇猛抗敵,被升為護營都指揮使。随後,宋太祖亦募居郭威帳下。在平三鎮之亂和駐守邺都期間,李謙溥“往來宣密命”,深得郭威贊賞。或就此期間,李謙溥與宋太祖父子交好。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廣順元年正月,郭威建立後周政權,部屬李謙溥亦遷為親從官供備庫副使。顯德元年,北漢約契丹南犯。征讨中,遼州久攻不下,周世宗特遣李謙溥前往。有膽有謀的李謙溥亦不辱使命,“單騎說之,(遼州刺史張)乙以城降”。

在征讨北漢的過程中,李謙溥越戰越勇。至此,李謙溥禦敵之智勇已經展露無遺,其遠見卓識也初步彰顯,這些智謀也傳于李允則等後代。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當然,相比伴随世宗親征淮南、已晉位殿前都指揮使的宋太祖,李謙溥自是不及。

陳峰曾撰文指出:“将門現象在北宋時期十分突出,他們在當時的軍隊及國防活動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而“貴胄子弟在宋初淪落街頭者并不罕見”,在社會階層流動頻繁的宋代,“在強大急劇的社會向上移動力驅策下,要三代為将,固保富貴已經很不容易”。據何冠環統計,“能夠三代以上為将的将家隻及(北宋将家總數1291人)四分之一強”。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李氏家族能同李繼隆家族一樣,五代為将,即李荛、李謙溥、李謙升、李允則、李允正、李中和、李中吉、李昭叙等;雖未如李繼隆官至節度使者,但李氏中一位防禦使,兩位團練使亦算是榮耀一時。

總之,在家族影響下,李允則也步入武官仕途。但與李允正厮殺疆場相反,李允則在太祖、太宗“右文”之風的影響下,重視文化建設,以善于用計聞名。

這或也是在“右文”之風初盛而武力仍占重要地位的太宗朝,李允則仕途升遷不如李允正的原因之一。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李允則的仕宦生涯

李允則生于後周廣順二年(953),卒于天聖六年(1028)六月戊辰,享年七十六歲。

受祖、父尚武傳統和重文家風,以及太祖、太宗鼓勵武将修文的政策影響,李允則年少便以才略名聞。

從其家世看,其父李謙溥與宋宣祖同裡闬,以戰守智勇深受太祖賞識,叔謙升與太祖為布衣之交,太宗即位後又将謙升之女納與次子元僖。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李允則以衙内指揮使蔭補入仕。但在太祖、太宗朝,李允則并未如王承衎等功臣子弟般備受優待。

究其原因,或在太祖立勢時,李謙溥尚守丹州,未能參與太祖立勢之事。

其次,李謙溥長期在隰州,太祖建國後亦未能進入權力中心,成為開國大臣。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除此之外,宋太祖、太宗對武将亦有掣肘,“多為武臣等級,責其邊功,非有奇功殊勳,無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員郎各止于三轉,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轉。”而衆多以恩蔭補官的功臣子弟“因父兄财力,率豪橫奢縱,”也受到太祖、太宗的抑制,“凡以資蔭出身者,皆先使之監當場務,未得親民”,驕縱放肆者“以賤職覊縻之。”

這些政策和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李允則的仕宦遷轉。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太宗即位後,李允則盡管憑借自身才能,在宋遼關系依然緊張的情況下,前往邊境第一線典靜戎軍榷場。

然随着宋遼戰事的再次爆發,李允則被迫易職。随後,李允則作為皇帝親從官,多次被臨時特派地方,檢察地方事務,東奔西走遷轉于南北,不再擔任長期性的地方職務。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但李允則也借此在這四處考察和督事中,更詳細地了解了宋初各地的社會情況,使其在以後治理政務時,能夠快速有效地安撫百姓,穩定治安。

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李允則終于在真宗即位後不久,出守重鎮。先後任職于潭州、滄州和雄州。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在潭州期間,李允則廢除前朝及宋初冗稅、積極赈災,一任之後,百姓請留。随後李允則在恢複經濟的同時,也緻力于扶持荊湖地區文化教育,積極擴建嶽麓書院,不僅規範了書院的建制格局,而且促進了北宋較長時期内地方書院的興起和發展。

此外,他在雄州的十三年,是繼何承矩之後,在該地任職最久的地方長官,成為名傳内外的善守良臣。李允則所采取的積極防禦政策和在此過程中的鬥智鬥勇,被後輩大臣所贊譽。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仁宗朝左正言劉随歎允則“素懷韬略”,包拯曾多次稱贊以李允則禦遼是“委任得人”“極一時之選”,蘇籀譽其“絕出倫類”“奇略高才”,袁甫更是專文誇耀其“奇謀”。相比此後雄州守臣,李允則堪稱典範。

此外,從官階來看,李允則從出身到緻仕,如諸多将家子一樣,都沿着武将品階逐漸升轉。不過,當仔細檢視李允則家世、親屬的言行,我們會注意到,李允則與另一武将子弟曹利用一樣,并不屬于真正的以軍功為官的武将。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盡管李允則親屬背景中沒有如曹利用般,有諸多科第出身的文臣,也未直接參與文臣黨争,但祖父李荛、父李謙溥至弟李允正三代都注重知書修文,特别是李謙溥晚年在洛陽期間,與士大夫往來密切,李允正一生所任之職也主要從事文官事務。

是以,李允則可作為北宋以恩蔭入仕,徘徊于儒門與将家之間的武官的代表之一。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李允則知潭州

開寶九年(976)春,李謙溥逝世,太祖對其子弟尤嘉賞賜。李允則由衙内指揮使升任左班殿直,成為太祖的親從。然好景不長,是年十一月,太祖驟亡,太宗即位。此後六年,李允則的相關事迹,史料記載不詳。

太平興國七年(982),三十歲的李允則被太宗派往河北軍事重鎮靜戎軍,領榷場事務,似乎将被重用。随後,李允則又作為“有事則遣,事已則罷”的“短使”,相繼被臨時委派多個地方,代表中央處理地方政事。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這些年間,他典靜戎軍榷場、整頓河東囚案、按察荊湖事務、浚治汴水、制西北形勝圖、考察西川城防、入辰州招降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于是在鹹平元年(998),李允則被命知潭州。剛到任上,李允則便到巷闾一一尋訪百姓之苦,“下車布政,比屋允懷,恭考吏能,尋繹民病”。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時值潭州重大火災之後,“民無居舍,多凍死。允則亟取官竹,假民為屋,及春而償。民無流徙,官用亦不乏”,可見李允則的治政之才。

随後,李允則便是廢除五代以來對百姓征收的各種冗雜稅務,改革弊政,其次是及時赈濟災民,安撫百姓,更重要的是對嶽麓書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和擴建,使嶽麓書院成為宋初南方書院的主要代表之一。

李允則在潭州的諸項政績,不僅被當地百姓稱道,也為真宗所欣賞。任滿後,有心提拔李允則的真宗順勢将李允則調往局勢緊張的河北,處理邊境事務。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經過十餘年的打磨,再次前往宋遼邊境的李允則在河北地區處事将更加穩重和周全,以至在河北二十年間,名傳異國。

鹹平五年(1003)七月,李允則被召還京師,“連對三日”。對于李允則在潭州應所取得的治績,真宗頗為滿意,開始對他加以重用。

宋朝守邊第一大将,被稱為“智術大師”,為何最開始卻仕途不順?

于是,在宋遼關系持續緊張的情況下,真宗将李允則派往北地。在此期間,李允則的治邊事迹突出, 受到了史家的高度贊揚,“李允則在河北二十年,設施方略,不動聲氣,契丹至以長者稱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