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生的盡頭,是養格局

作者:洞見
養生的盡頭,是養格局

作者:洞見yimo

直窮絕頂高,始覺天地闊。

早年陪着母親去看中醫。

聽醫生說了這樣一句話:醫生隻能醫病,不能醫命。

很多人就是心裡看不開,放不下,遇到一點挫折就會長期情緒低迷、心态不佳。

郁積成疾,終成大病。

這就是一個人的命數,醫生是改不了的。

若想少生病,還得養胸懷,養格局。

格局大了,看得開了,很多時候,身體就好了。

01

放大格局,不抱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人這一輩子,誰都會遇到挫折困境。

有的人積極改變,找尋出路。

有的人卻自憐自艾,日日抱怨。

賈平凹說:怨氣有毒,存在心裡,等于自己服毒藥。

時間久了,人的身體也就垮掉了。

漢文帝時期,賈誼被貶長沙。

賈誼一身才華,卻不得重用,整日郁郁寡歡,以淚洗面。

途經湘江,他日夜憑吊屈原,感懷身世,抒發内心的悲憤。

到了長沙之後,日日借酒澆愁,慨歎命運不公。

他的身體越來越差,最終病倒。

他的學生梁懷王不幸墜馬而死,他又陷入痛苦之中,最終抑郁而亡,年僅33歲。

蘇轼說:“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

賈誼的才華很高,就是格局不夠,氣量太小。

學會放大格局,開闊胸懷,才能化解負面情緒,不至于在逆境中沉淪。

紹聖四年,蘇轼被貶海南。

當時海南沒有開化,遍地毒蛇猛獸,瘴疠和瘧疾橫行。

貶谪海南,對官員來說,就是僅次于處死的極刑。

蘇轼卻覺得海南沒有開化,反而是一個傳道的好機會。

把中原文明傳向蠻荒,自己此行,反而成了一個偉大的開拓者、傳道者。

他把生命鑲嵌進更大的序列中,把苦難賦予了更大的意義,也就不再執着于個人的得失,把生命放諸于遠山滄海,也就真正看淡了悲喜。

蘇轼被流放惠州四年、海南三年,同期被流放的官員大都病死。

蘇轼卻百病不侵,安然無恙。什麼瘴氣、疫病,都影響不到他。

别人長籲短歎,垂頭喪氣,他卻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百病由心生,百病從心治。

決定人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事情的看法。

把心放大,把格局打開,頂得上世間一切良藥。

養生的盡頭,是養格局

02

放大格局,不較勁

看過一則故事:

有個老翁,總是喜歡對别人的事情指手畫腳。遇到看不順眼的,總要出來指點一下。

有一天,他出門閑逛,碰到了幾個唱戲的在街上讨生活。

老翁看不慣,就上前嘲諷了幾句。

誰想到對方也不甘示弱,吹拉彈唱一齊招呼,把老翁罵了個狗血淋頭。

旁邊圍觀的百姓,笑得前仰後合。

老翁氣得滿臉通紅,灰溜溜地跑回家了。

回到家之後,他越想越氣。

當天吵架的情形,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又一遍。

一連半個月,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最後大病一場,整個人都垮掉了。

國學大師齊善鴻說:所有的病人,疾病的第一發動力量,都來自心中的負能量。

如果長期處在生氣、壓抑中,必然身虛體弱,精神疲憊。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

如果一直較勁,不肯放下,最後隻能害了自己。

把心放寬一點,不為小事較勁,才能活得健康安心。

北宋名相李沆,有一次下朝之後,被一個書生攔在街頭。

書生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罵,說他無德無才,恥居高位。

旁邊的侍衛氣得要把這個書生拿下。

李沆卻說:我知道自己不行,但是我已經請辭多次,但是聖上不準。

說罷他就走了。

面對别人的侮辱,李沆仿佛沒事人一樣,沒有一絲脾氣。

旁人都誇贊他宰相肚裡能撐船。

回家之後,他找了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仿佛剛才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正是這樣淡定平和的情緒,讓他遠離了病災,一生安康。

古人說:直窮絕頂高,始覺天地闊。

一個人的胸懷越大,越不在乎雞毛蒜皮。

閑言也好,侮辱也罷,與他們而言都是小節。

不在小事中消耗自己的能量,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不糾結于過去的經曆,不陷于與他人的纏鬥,内心平和,餘生自然健康順遂。

養生的盡頭,是養格局

03

放大格局,不執着

說起李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谪仙人。

但是曆史上真實的李白,一輩子都在求出仕,求做官。

他出生碎葉城,祖上是被流放過去的。

因為沒有大唐的戶口,他不能參加科舉,隻能到處拜谒,求人舉薦。

好不容易被玄宗賞識,卻隻當了一個詞臣。

他不甘心,憤而離京。

為了獲得一個不錯的出身,走進唐王朝的統治中心,做出一番事業,他兩次入贅,先後娶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

安史之亂後,永王派人請他出山,他終于等到了那個夢寐以求的“機會”,也是以卷入“永王之亂”,成為逆臣。

僥幸留了一條命,流放夜郎。

遇赦之後,他窮困潦倒,輾轉到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

他努力了一輩子出仕之路,最終也沒有成功。

李白一病不起,帶着遺憾,在當塗去世。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那個飛了一輩子的大鵬,終于飛不動了。

一生汲汲,一生戚戚,最終執念成灰。

古人說:心随路轉,路則常寬。

世界很大,人生的路,也不隻有一條,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

出仕為官是一條路,詩文江湖也是一條路。

拓寬眼界,另尋出路,人生才不會被困在死胡同裡。

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輕的時候仕途不順,屢遭打擊。

意識到此路不通,他果斷改行。

因為喜歡道家學說,于是去當了道士。

他遍訪名山,編撰整理道家典籍,最終創立茅山宗,成一代宗師,一直活到八十多歲。

明代楊慎在大禮儀事件中觸怒嘉靖帝,被貶雲南。

仕途無望,他轉而著書。

三十年時間,博覽群書,著書四百餘種,成一代文宗。

雖然被貶邊陲,缺衣少食,但是他卻比嘉靖帝還多活了十年。

人生是曠野,而不是軌道。

眼界越窄的人,越容易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條條大路通羅馬。

放下執念,學會調頭,學會換路,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養生的盡頭,是養格局

中醫文化專家曲黎敏說:

“凡大病必與情志有關,長期情志不遂、欲而不得,就會積累成大病。是以真正的養生是養人生格局、養情懷。”

心量寬了,格局打開了,人的内心才能安穩平和,不痛苦,不郁結。

養生貴在養心。

放大自己的格局,養成恬淡平和的性情,才是對身心最好的保養。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