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指紋檢測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其實古人很聰明

作者:國學大觀園

#以書之名#

在大陸古代,無論是官府的審判還是民間的契約訂立,當事人都習慣在文書上簽字畫押,再按上手印。或許有人對此感到困惑,因為指紋鑒定技術似乎是近代科技的産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雖然古代中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指紋鑒定”技術,但法醫們早已掌握了一套獨特的指紋識别方法。是以,畫押并非多餘之舉,反而展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大陸“指紋鑒定”的曆史源遠流長,萌芽于西周,發展于秦朝,至唐宋時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甚至在元朝,官府已能通過指紋大緻判斷一個人的年齡。這一技術的萌芽,比西方早了千餘年。

古代沒有指紋檢測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其實古人很聰明

在日常生活中,文書往來頻繁,合同、契約、婚書、籍冊、遺囑等檔案繁多。為了確定這些檔案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當事人需要在檔案上簽名并按手印。俗話說:“空口無憑”,言語如風,難以捉摸。當時間流逝,我們如何證明曾經的承諾和盟約呢?唯有依賴這些寶貴的文書。而為了確定文書的法律效力,除了簽名外,還需當事人的“簽字畫押”。這裡的“畫押”,起初是人們在文書後面“畫十字”等形式,表示确認。後來,這一形式逐漸演變成“蓋章”和“按手印”。

在中國古代,“手印”還有“手慕”或“手模”的雅稱。以《水浒傳》中的林沖為例,他為了不讓妻子替自己守活寡,寫下了休書。在休書的末尾,他特地“打手模”,以示從此之後,任由妻子改嫁,永無争執。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古人可以簽字,那為何還要在簽字上再加“打手模”呢?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在大陸古代,大多數百姓都是文盲,他們不認識字,但字卻認識他們。

古代沒有指紋檢測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其實古人很聰明

在需要契約的場合,古人以獨特的“打手模”方式作為證明,這既是一種古老的智慧,也展現了對誠信的執着追求。每個人的指紋,都是大自然賦予的獨一無二的印記,猶如雪花般獨一無二。盡管古代科技尚未發展出顯微技術,無法提取物體表面的指紋,但蘸取印泥後按下的紅指印,清晰度依然令人驚歎。肉眼之下,其紋理清晰可見,甚至超過了書法鑒定的難度。書法可以被模仿,但指紋卻如人的靈魂般無法複制,是以,其鑒定結果更為準确。

在古代文書中,簽字與手印往往同時存在,猶如雙保險一般。這是因為古代的法醫或其他專業人士在進行字迹、手迹(包括指紋)鑒定時,由于缺乏精确的名額,誤判的可能性較大。為了確定公正與準确,古人在文書上同時采用了簽字和“打手模”兩種方式。

大陸古代的“指紋鑒定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已有專門的“手相”學。人們通過觀察手掌紋路的走向,來預測一生的禍福吉兇。而手指尖上的十個指紋,在民間相學裡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趣解。這些指紋有的閉口,有的不閉口,每一種形态在相學中都有其獨特的說法。

随着時間的推移,古人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逐漸發現了“指紋”的更多妙用,“指紋鑒定”也逐漸從“手相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七十年代,雲夢睡虎地陵墓出土的秦簡《封診式·穴盜》中,就提到了秦朝地方官在處理盜墓案時,詳細考察了盜洞中嫌犯留下的膝印、肘印以及它們的方位、大小等資訊,這是大陸痕迹鑒定學早期的文字記錄。而在古代征兵用到的《箕鬥冊》中,也會留下士兵們的指紋作為身份驗證的依據。

古代沒有指紋檢測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其實古人很聰明

據指紋專家、《世界指紋史》的作者羅伯特·海因德爾研究:中國唐代有一位名叫賈公彥的儒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指紋學”的人。他的研究不僅為後世的指紋鑒定提供了理論基礎,更為人類認識自我、探索未知領域開辟了新的道路。

宋朝,那是大陸法醫鑒定學綻放的璀璨時代,宋慈,這位名震遐迩的法醫學家,在《洗冤錄》這部不朽之作中,細膩地描繪了司法鑒定技術的絢爛畫卷。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指紋鑒定的精妙方法。宋慈憑借他無數次的實踐,撥雲見日,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法醫學遺産,成為後世的寶貴财富。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法醫學瑰寶,更進一步,在指紋鑒定中能夠大緻判斷出當事人的年齡。元代文人姚燧在《牧庵集》中記載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潘澤,這位明察秋毫的官員,在清理積壓案件時,遇到了一樁撲朔迷離的官司。一戶貧苦人家,全家十七口都被迫賣身為奴,賣身契上留有他們的手印,但他們卻堅決否認。曆經數載,官司未決,縣官換了一茬又一茬。潘澤卻獨具慧眼,他觀察到當時的人們按手印時不分男女,都是将食指的橫紋印在書契上。通過指紋的疏密排布,他洞悉了當事者的真實年齡。經過缜密調查,他發現了那個年僅13歲的少年,而賣身契上的手印卻都是成年人的。這一發現,如同利劍破空,瞬間揭開了真相的面紗。

古代沒有指紋檢測技術,為何犯人還要畫押?其實古人很聰明

在古代,這“指紋鑒定”的精湛技藝主要由“仵作”這一神秘職業所掌握。他們是古代的法醫,擁有着一套師徒相傳的斷案秘訣。對于普通的刑、民事件審理中的“指紋”,他們隻需将本人指印與文書上的指紋互相印證,便能一眼識破真僞。

大陸古代的“指紋鑒别”技藝,實則源于“手相學”。早在秦朝時期,官吏們便開始觀察盜墓者的手痕、足痕。至唐朝,已有如賈公彥這樣的文學專家涉足此領域。而到了元朝,國人更是能夠根據人手指尖上的紋路疏密,來判斷一個人的年齡。在大陸,由于文盲率較高,采用“按手印”的方式來為文書、契約畫押更為便捷。簽字加按手印,雙重保障,既展現了誠信,又增強了法律效力。當需要鑒定真僞時,隻需交給衙門裡那些具備專業知識的“仵作”,他們便能一眼洞悉真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