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没有指纹检测技术,为何犯人还要画押?其实古人很聪明

作者:国学大观园

#以书之名#

在大陆古代,无论是官府的审判还是民间的契约订立,当事人都习惯在文书上签字画押,再按上手印。或许有人对此感到困惑,因为指纹鉴定技术似乎是近代科技的产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古代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指纹鉴定”技术,但法医们早已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指纹识别方法。因此,画押并非多余之举,反而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大陆“指纹鉴定”的历史源远流长,萌芽于西周,发展于秦朝,至唐宋时期,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在元朝,官府已能通过指纹大致判断一个人的年龄。这一技术的萌芽,比西方早了千余年。

古代没有指纹检测技术,为何犯人还要画押?其实古人很聪明

在日常生活中,文书往来频繁,合同、契约、婚书、籍册、遗嘱等文件繁多。为了确保这些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当事人需要在文件上签名并按手印。俗话说:“空口无凭”,言语如风,难以捉摸。当时间流逝,我们如何证明曾经的承诺和盟约呢?唯有依赖这些宝贵的文书。而为了确保文书的法律效力,除了签名外,还需当事人的“签字画押”。这里的“画押”,起初是人们在文书后面“画十字”等形式,表示确认。后来,这一形式逐渐演变成“盖章”和“按手印”。

在中国古代,“手印”还有“手慕”或“手模”的雅称。以《水浒传》中的林冲为例,他为了不让妻子替自己守活寡,写下了休书。在休书的末尾,他特地“打手模”,以示从此之后,任由妻子改嫁,永无争执。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古人可以签字,那为何还要在签字上再加“打手模”呢?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大陆古代,大多数百姓都是文盲,他们不认识字,但字却认识他们。

古代没有指纹检测技术,为何犯人还要画押?其实古人很聪明

在需要契约的场合,古人以独特的“打手模”方式作为证明,这既是一种古老的智慧,也体现了对诚信的执着追求。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印记,犹如雪花般独一无二。尽管古代科技尚未发展出显微技术,无法提取物体表面的指纹,但蘸取印泥后按下的红指印,清晰度依然令人惊叹。肉眼之下,其纹理清晰可见,甚至超过了书法鉴定的难度。书法可以被模仿,但指纹却如人的灵魂般无法复制,因此,其鉴定结果更为准确。

在古代文书中,签字与手印往往同时存在,犹如双保险一般。这是因为古代的法医或其他专业人士在进行字迹、手迹(包括指纹)鉴定时,由于缺乏精确的指标,误判的可能性较大。为了确保公正与准确,古人在文书上同时采用了签字和“打手模”两种方式。

大陆古代的“指纹鉴定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已有专门的“手相”学。人们通过观察手掌纹路的走向,来预测一生的祸福吉凶。而手指尖上的十个指纹,在民间相学里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趣解。这些指纹有的闭口,有的不闭口,每一种形态在相学中都有其独特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指纹”的更多妙用,“指纹鉴定”也逐渐从“手相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七十年代,云梦睡虎地陵墓出土的秦简《封诊式·穴盗》中,就提到了秦朝地方官在处理盗墓案时,详细考察了盗洞中嫌犯留下的膝印、肘印以及它们的方位、大小等信息,这是大陆痕迹鉴定学早期的文字记录。而在古代征兵用到的《箕斗册》中,也会留下士兵们的指纹作为身份验证的依据。

古代没有指纹检测技术,为何犯人还要画押?其实古人很聪明

据指纹专家、《世界指纹史》的作者罗伯特·海因德尔研究:中国唐代有一位名叫贾公彦的儒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指纹学”的人。他的研究不仅为后世的指纹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人类认识自我、探索未知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朝,那是大陆法医鉴定学绽放的璀璨时代,宋慈,这位名震遐迩的法医学家,在《洗冤录》这部不朽之作中,细腻地描绘了司法鉴定技术的绚烂画卷。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指纹鉴定的精妙方法。宋慈凭借他无数次的实践,拨云见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法医学遗产,成为后世的宝贵财富。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法医学瑰宝,更进一步,在指纹鉴定中能够大致判断出当事人的年龄。元代文人姚燧在《牧庵集》中记载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潘泽,这位明察秋毫的官员,在清理积压案件时,遇到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官司。一户贫苦人家,全家十七口都被迫卖身为奴,卖身契上留有他们的手印,但他们却坚决否认。历经数载,官司未决,县官换了一茬又一茬。潘泽却独具慧眼,他观察到当时的人们按手印时不分男女,都是将食指的横纹印在书契上。通过指纹的疏密排布,他洞悉了当事者的真实年龄。经过缜密调查,他发现了那个年仅13岁的少年,而卖身契上的手印却都是成年人的。这一发现,如同利剑破空,瞬间揭开了真相的面纱。

古代没有指纹检测技术,为何犯人还要画押?其实古人很聪明

在古代,这“指纹鉴定”的精湛技艺主要由“仵作”这一神秘职业所掌握。他们是古代的法医,拥有着一套师徒相传的断案秘诀。对于普通的刑、民事件审理中的“指纹”,他们只需将本人指印与文书上的指纹相互印证,便能一眼识破真伪。

大陆古代的“指纹鉴别”技艺,实则源于“手相学”。早在秦朝时期,官吏们便开始观察盗墓者的手痕、足痕。至唐朝,已有如贾公彦这样的文学专家涉足此领域。而到了元朝,国人更是能够根据人手指尖上的纹路疏密,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在大陆,由于文盲率较高,采用“按手印”的方式来为文书、契约画押更为便捷。签字加按手印,双重保障,既体现了诚信,又增强了法律效力。当需要鉴定真伪时,只需交给衙门里那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仵作”,他们便能一眼洞悉真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