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作者:李砍柴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呷哺呷哺,終于以一種另類的方式出圈了。

前段時間,火鍋品牌呷哺呷哺公布财報。資料顯示,呷哺呷哺2023年營收總額高達59.18億元,但淨利潤卻為負1.99億,頗有“辛苦一年全白幹”的味道。

事實上,這并非呷哺首次出現虧損。

其頹勢早有顯露:2021年,虧損2.93億;2022年,虧損3.53億;如果再加上2023年,虧損的1.99億。呷哺呷哺連續3年,累計虧損8.45億。

如此跌跌不休的戰績,不免令人唏噓。

作為國内“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上市的時間比海底撈還早。可現如今,一個成了當之無愧的業界标杆,另一個卻日漸式微。

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走勢,不禁令人發省:呷哺呷哺,究竟怎麼了?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說起呷哺呷哺,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賀光啟。

賀光啟,台灣人,早年靠珠寶起家。後來,眼瞅着珠寶市場逐漸萎靡,才選擇“半路出家”幹餐飲。

當時,台灣很流行一人一鍋的台式小火鍋。它不用廚師,也無需太多服務員,對于經營者而言,人力成本低,易于标準化複制;對于消費者而言,想吃什麼煮什麼,一個人想吃就吃。

賀光啟非常看好這種“一人一鍋”的模式。随後,他在北京成立公司,先是用兩年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尋找優質的供應商。

直到1998年,才正式推出第一家呷哺呷哺門店,人均客單30左右。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台灣很受歡迎的“一人食”小火鍋,到了北京之後竟然表現得有些“水土不服”——老北京人似乎更偏愛道地的銅鍋涮肉。

其實,這也不難了解,火鍋嘛,吃的就是一個氛圍,吃的就是一個熱鬧。

為了引流,賀光啟可謂是下了血本,推出“吃30送30”的優惠套餐。正是這一舉措,才讓呷哺呷哺在北京勉強站住了腳。

隻是,前期的呷哺呷哺發展勢頭并不迅猛,直到2003年才進入鼎盛時期。

非典之後,大衆在就餐時,尤為看重食品安全與衛生。分鍋而食的呷哺呷哺,恰好滿足了人們的就餐需求。

不僅如此,由于成本效益高——人均三四十,有肉有菜有主食,呷哺赢得了無數學生黨和打勞工的青睐,由此打開了市場。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自此,賀光啟野心勃勃地對标肯德基和麥當勞,帶着呷哺呷哺在全國大面積地開疆拓土,甚至揚言開店數量要超過肯德基。

事實證明,賀光啟的能力配得上野心。

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登陸港股,成為“火鍋第一股”,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輝煌時刻,賀光啟接受采訪時揚言要将呷哺呷哺門店擴張至4000家,從北京輻射全國,拿下全國火鍋市場。

那個時候,賀光啟怎麼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呷哺呷哺竟會跌落神壇,從門庭若市到無人問津。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如果把時間的指針往回撥,不難發現:早期的呷哺呷哺,憑借着“一人一鍋”模式,以及超高的成本效益,積累了一波原始的忠實使用者。

然而,消費更新的當口,以海底撈為代表的高端火鍋品牌迅速蹿紅,去海底撈吃火鍋、打卡,成了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潮流。

嗅到這一苗頭的賀光啟,在主打平民、高成本效益的呷哺呷哺基礎之上,順勢而為推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試圖将年輕人的兩個心頭好——火鍋+奶茶相結合,将湊湊打造為“火鍋界中的星巴克”。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正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憑借着呷哺呷哺成熟且強大的供應鍊體系,不到兩年,湊湊在全國開出100家門店。

2018年,湊湊營收高達5.56億元,到2019年營收翻倍,擴大到12億元。

湊湊的成功,讓賀光啟看到了希望。他笃定消費者樂于看到呷哺的品牌更新,于是大刀闊斧地推動呷哺呷哺價格上漲。

以前,吃一頓呷哺呷哺,隻要三四十,或者高一點,四五十;現在,吃一頓呷哺,動辄六七十。稍微點得多一些,很可能就破百了。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對于消費者來說,呷哺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成本效益高,人均三四十就能吃到飽的火鍋品牌了。

最不能忍受的是,呷哺呷哺明明漲價了,産品品質與服務品質卻不知怎地變差了。

不少網友紛紛吐槽:呷哺呷哺的靈魂麻醬口味變了;成本效益越來越低,感覺一男的正常點菜,能吃到200,還不如去吃海底撈;服務員都不理人的.......

一番操作下來,一大批使用者流失,翻台率直線下降。

與此同時,呷哺呷哺負面輿論不斷,先是有孕婦在就餐時,從湯底撈出老鼠;緊接着,呷哺又上榜北京消費者協會黑名單。

市場對呷哺呷哺的好感度,一降再降。而穩居高位的賀光啟,一心撲在品牌更新上。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繼湊湊之後,2017年,推出“呷煮呷燙”冒菜外賣品牌;2019年,推出高配版呷哺呷哺——in xiabuxiabu,人均客單價100左右;

2020,推出“light pot”的新店模型,新增茶飲專座、呷酒小館,KTV;2022年,推出烤肉品牌“趁燒”,客單價250元左右。

結果,呷煮呷燙市場反響一般,in xiabuxiabu未能達到預期,light pot也沒了下文。

按照賀光啟的設想,烤肉賽道缺乏頭部品牌,趁燒未來有望穩坐頭把交椅,成為行業領軍者。

隻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由于人均客單價過高,截止2024年3月,趁燒僅剩5家門店還在營業,沒能實作賀光啟的宏願。

至此,呷哺呷哺不僅沒有實作品牌更新,反而經過一頓“騷操作”之後,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優勢。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那呷哺呷哺這麼做,到底圖個啥?

之是以會做這些嘗試,如果往深了挖,其實源自管理層的沖突。

創始人賀光啟想走高端路線,但呷哺呷哺行政總裁趙怡主張走親民路線,通過便宜的客單價,吸引更多的客群,進而提高翻台率。

趙怡的想法,悖離了賀光啟品牌更新的初衷,這場沖突最終以趙怡離場宣布終結。而在此之前,湊湊創始人張振緯也已辭職。

管理層之間的分歧,高層的頻繁異動,使得呷哺呷哺多年來定位搖擺,一直在試錯、交學費,陷入了增長困局。

而這期間,後來者“海底撈”把服務和口碑做到了極緻,赢得了年輕人的喜愛。

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海底撈營收265億元,同比增長56.5%;2020年,即使受口罩影響,營業收入仍然高達286億元,同比增長7.8%。

反觀呷哺呷哺,隻能望其項背。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如果說價格上漲、品質被诟病,導緻呷哺呷哺逐漸失去“民心”,企業定位的不斷搖擺,管理層之間的沖突,則使得呷哺陷入增長困境。

那麼,餐飲市場的格局變化,對于呷哺呷哺來說,則是又一記重擊。

火鍋賽道,曆來是中國餐飲品類最大的賽道,市場規模近千億。

龐大的市場規模,再加上入局門檻低,引得無數玩家蠢蠢欲動,企圖在火鍋賽道分一杯羹。

近年來,品牌餐飲巨頭接連下場,布局“一人食”小火鍋,威脅呷哺呷哺霸主地位。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比如:火鍋品牌巴奴,推出“桃娘下飯小火鍋”,主打人均29元小火鍋;快餐品牌吉野家,在8座城市,11家店鋪新增“自助小火鍋”;

和府撈面,也開始賣6款小火鍋;餐飲品牌老鄉雞,在店内上新38元雞湯鮮蔬小火鍋……

論品牌,巴奴、吉野家、和府撈面、老鄉雞,個個來頭不小,品牌影響力不容小觑,供應鍊體系也非常成熟;

論價格,無論是29元的桃娘下飯小火鍋,還是38元的老鄉雞小火鍋,價格不到呷哺呷哺的一半。

如此一來,呷哺呷哺昔日成本效益高的優勢,已然不複存在。

更何況,經曆了口罩這幾年,火鍋賽道湧現了新的産品形式。

以前,我們絕大多數人去外面吃火鍋,都是直接去店裡吃,按需點單。但口罩期間,美團、盒馬、每日上鮮等平台紛紛推出了“火鍋到家”的服務,在家就能買到火鍋底料、火鍋食材。

自此,要想吃火鍋,到店就餐,不再是消費者的唯一選擇。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消費場景變了,人們可以自己買現成的食材,由外賣小哥送到家,自己開火自己煮。

聽到這,你可能會問:一個人吃火鍋,懶得煮怎麼辦?

不是呷哺呷哺吃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成本效益。

口罩這幾年,一人食的選擇越來越多,以莫小仙、自嗨鍋、食族人等為代表的火鍋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這種創新型的“火鍋+”産品,所瞄準的使用者群體,與呷哺呷哺“一人食”火鍋所面向的群體,高度重合。

尤其與人均客單價六七十的呷哺呷哺比起來,莫小仙、自嗨鍋等顯然成本效益更高。

呷哺呷哺曾經的優勢,正一點點地消失怠盡。

呷哺呷哺,危矣!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回望這些年,作為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曾發出過不少的豪言壯語。

比如,成立之初立志要做“火鍋界的肯德基”,試圖轉型時聲稱要做“火鍋界的星巴克”。

Flag立得有多好,打臉打得就有多響。

從2014年到2024年,距離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已經整整10年過去了。這10年裡,市場環境變幻莫測,火鍋賽道風起雲湧。

呷哺呷哺不僅沒有如預期地那樣,成為火鍋界的肯德基,亦或是火鍋界的星巴克。

反而原本引以為傲的一人食小火鍋龍頭地位,如今也快不保了。

3年虧8億!閉店200家,曾風靡一時的“小火鍋之王”,快要涼透了

網圖

通過呷哺的沒落,我們可以清晰地洞見:對于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品牌而言,先發優勢,不代表持久優勢。

畢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一味地依賴過去的成績或者榮耀,而忽略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核心訴求。終有一日,會失去原有的優勢,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未來,呷哺呷哺能否逆風翻盤,重返巅峰,目前來看,有待時間驗證。

-END-

參考資料:

南風窗:《呷哺呷哺,不再歡迎窮人》

三聯生活周刊:《呷哺呷哺閉店潮下,火鍋都貴到吃不起了》

華商韬略:《呷哺呷哺,瞎了》

作者:夏未來

編輯:一乙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