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作者:持之以恒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考察考生們是否真正關心民生,在殿試時出了一道看似簡單的題目——鑒定三筐稻谷的優劣。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當朱元璋親自鑒定完這三筐稻谷後,劉伯溫的臉色驟然大變,斷言有人要遭殃。這究竟是何原因?朱元璋為何要在殿試時出此奇題?他又想借此考察什麼?這背後又蘊藏着怎樣的曆史深意?讓我們一探究竟。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農民皇帝的治國理念

曆經戰火洗禮,朱元璋一路走來,前半生備嘗艱辛。他出生于貧寒人家,自幼便遭受窮困潦倒。祖上袓農于泰州,母親早逝,家中負擔全在父親一人身上。朱元璋排行第八,從小就被冠以"重八"這個草率的名字,可見一斑。

朱元璋少年失學,很快就得去扛柴挑水供給家中溫口。數年後,家境愈加貧困,朱元璋流落街頭,隻能過着乞讨度日的生活。期間,他飽受世态炎涼的毒打,親身體會到當世百姓的苦難處境。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最終加入紅巾軍,一幹二十餘載,經曆無數戰火洗禮。随着元朝的覆亡,朱元璋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他從未忘記那些赤貧的歲月和備嘗苦難。朱元璋深知,國泰民安是施政之本,富國強兵方能長治久安。正因如此,他矢志不渝地秉持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建國之初,朱元璋首先下令廢除了苛捐雜稅,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其次,他廣納賢能,不拘一格旨在用人之道。同時朱元璋親自率隊巡視民情,視察全國農事。凡遇災荒之處,他當即伸援手予以赈濟。

在京師,朱元璋更是将耕織視為皇家重事。每至農時,他都會親自率領太子太孫們下田勞作,身作則以樹立君王為民之風。如此種種,皆朱元璋矢志實作愛民富國的理念所為。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貫徹以民為本的用人标準

朱元璋慨歎科舉選士之陋習,深知須通過革故鼎新的方式選拔新士。于是他在殿試時出了那道奇題,旨在考查衆生對民生的體恤程度。這不僅印證了他愛民富國的理念,更彰顯了他對朝野文人的高要求。

當朝的文人薄術,多知書而罔知民間疾苦。他們讀書求取功名利祿,卻罔顧民生疾苦,甚至有些吏治腐朽無能。明初,全國仍舊阙守吏治,饑馑流民遍野。為了重振中興,朱元璋深知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科舉制度,掃除門閥世襲之弊,選拔德才兼備、勤政愛民的新賢人才。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故此,朱元璋在殿試時意欲親自考校考生們的為官之資,從中甄拔真正關懷民生的賢能之士。那三筐稻谷中有一筐品質上佳,一筐中品,一筐則劣質不堪。朱元璋親自鑒别品評,寓意深刻。他旨在考查衆生是否有觀察入微、關注民生的眼力,進而衡量他們的為官能力。

當下,衆多秀才雖有才思靈活之資,卻全然不識這三筐稻谷的差異。他們隻知背誦典籍章句,對農事糧食之道卻茫然無知。朱元璋歎息良久,隻得親自将答案道破。這其中自有用意,朱元璋希冀藉此警世後人,勿做書生意氣、驕奢淫佚之輩。

此番殿試,朱元璋意在重新塑造賢良方正的吏治,使之與民同甘苦、與農同勞瘁。他渴望選拔一批肯勤勤懇懇為民服務的新士人,貫徹"以民為本"的用人标準,從根本上改革科舉陋規。這也正與其"愛民富國"的理念不謀而合。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三筐稻谷的深層考驗

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農桑之艱辛。他執掌天下後,時刻不忘農民疾苦,渴望選拔一批賢良方正之士,用于輔佐國政。是以,朱元璋在這次殿試中,特意安排了那道鑒别三筐稻谷的奇題,其中蘊含着對于新賢的深層考驗。

首先,朱元璋希望通過這道題目,考查衆生對農事的熟稔程度。那三筐稻谷,乃是取自全國各地,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産地和品質。朱元璋盼能從中甄選出那些對農事娴熟、視農桑為重的賢士,助己富國裕民。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其次,鑒别稻谷的優劣,關乎國家的糧食儲備和供給。作為新科賢士,理當對國家的糧食儲備有全面掌握,進而為農時決策建言獻策。朱元璋期望能從這道題中,發掘出一些對民生有準确認知的佳兒。

再者,農時關系重大,事關國計民生。假如當年朱元璋問及一些抽象的治國理念,未免流于空談。但農事則事關百姓溫飽,是國家萬年長計的根本。朱元璋意在考核衆生對民脂民膏的重視程度。

當年朱元璋下旨設定這道題目時,大多數人都未見其中的深意。然而當考生答題答非所問,朱元璋不得不親自将三筐稻谷品鑒一番,此時劉伯溫方才覺察到其中的隐衷,不禁臉色大變。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原來,那三筐稻谷中有一筐已被蟲蛀,品質極其糟糕。朱元璋出此題目,不僅是在考核衆生對農事的駕馭能力,更是在檢驗他們是否真心愛惜農民的辛勤勞作,是否切實關注民生冷暖。這确實是對新賢的一次深層考驗。

朝堂上的新變革措施

朱元璋對農桑事業的重視,可謂付諸行動,不遺餘力。在完成中央政權的統一之後,他便着手全面改革科舉制度,并大力推行耕讀教育。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首先,朱元璋下旨改科舉取士之陋習,另設程途肄習以考核新賢。朱元璋認為,過往的科舉制度過于注重詩賦佞辭,忽視實際政務能力。為此,朱元璋明确規定,除了筆試之外,新設立田野耕作和軍事操練等多個實踐課程。隻有通過全面考核,方能入仕為官。

其次,朱元璋更是親自督辦了一批耕讀學校,旨在培養賢良之士。在這些學堂中,學子不僅要熟讀經書典籍,更要親力親為學習耕種技藝。朱元璋希望将來的官員們,能夠真正關心農民疾苦,做到心系民瘼。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專門在京師建立了農學研究機構,招納全國各地的農事先驅入駐講學。這一機構彙集了當世農業的智慧結晶,成為輔佐國政、惠及農民的重要智庫。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這一切變革措施,皆源于朱元璋"民為重本"的執政理念。他深知一手締造了大明王朝,倘若不實實在在地造福黎民百姓,必将失去根基。是以他動真格的,在朝野之間推行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旨在培養一批愛民勤政、務實進取的新賢人才。

這不僅是朱元璋個人的用人之道,更可謂是對整個明朝文化的一次重大影響。從此以後,明朝的士大夫便開始脫離了紙醉金迷的陋習,重新反璞歸真,緻力于務農教育。

掃清腐敗官僚的決心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對于吏治腐敗讒曲之風深惡痛絕,他誓要肅清官場積弊,掃清A錢積垢。正是出于這一執着決心,他才會在殿試之時設定那道奇題,以考查官員的為民務實之心。

早在建國之初,朱元璋即頒布過嚴刑峻法,懲治A錢受賄之徒。他恪守為政清廉之節,身作則以樹立新朝廉恥風氣。可是時日漸長,官場陋習仍未完全肅清,貪婪之風甚至陰溝裡逐漸滋生。

有這麼一起案例,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視。當年有一員太監A錢斂财,囤積了大量民間口糧。然而那批糧食已然被蟲蛀殘損,完全變為了劣等品。這等罄竹難書的腐敗行為,簡直是對農民辛勞的無情亵渎。

朱元璋擡來三筐稻谷讓考生評優劣,劉伯溫臉色驟變: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痛心疾首,勃然大怒。他決心要從根本上肅清官場陋習,掃清貪腐之風。正是基于這一決心,朱元璋才在殿試之時,特意安排了那道考核三筐稻谷的奇題。

通過這道題目,朱元璋可以一窺那些考生對農民勞作的尊重程度。倘若連這等民生大計都渾渾噩噩,又何以為政惠民?朱元璋對腐化無能的官員絕無絲毫容忍之心,誓要予以繩之以法。

這一次殿試,不僅是朱元璋檢驗新士的一次大考,更可謂是他掃清朝野腐敗的一記重拳。從此以後,朱元璋在繼位後的數年間,接連重辦了多樁貪腐大案,将一些長期斂财的老員工逐一查辦。這其中自有朱元璋愛民富國、反腐懲惡的決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