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作者:持之以恒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考察考生们是否真正关心民生,在殿试时出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鉴定三筐稻谷的优劣。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朱元璋亲自鉴定完这三筐稻谷后,刘伯温的脸色骤然大变,断言有人要遭殃。这究竟是何原因?朱元璋为何要在殿试时出此奇题?他又想借此考察什么?这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深意?让我们一探究竟。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农民皇帝的治国理念

历经战火洗礼,朱元璋一路走来,前半生备尝艰辛。他出生于贫寒人家,自幼便遭受穷困潦倒。祖上袓农于泰州,母亲早逝,家中负担全在父亲一人身上。朱元璋排行第八,从小就被冠以"重八"这个草率的名字,可见一斑。

朱元璋少年失学,很快就得去扛柴挑水供给家中温口。数年后,家境愈加贫困,朱元璋流落街头,只能过着乞讨度日的生活。期间,他饱受世态炎凉的毒打,亲身体会到当世百姓的苦难处境。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最终加入红巾军,一干二十余载,经历无数战火洗礼。随着元朝的覆亡,朱元璋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他从未忘记那些赤贫的岁月和备尝苦难。朱元璋深知,国泰民安是施政之本,富国强兵方能长治久安。正因如此,他矢志不渝地秉持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建国之初,朱元璋首先下令废除了苛捐杂税,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其次,他广纳贤能,不拘一格旨在用人之道。同时朱元璋亲自率队巡视民情,视察全国农事。凡遇灾荒之处,他当即伸援手予以赈济。

在京师,朱元璋更是将耕织视为皇家重事。每至农时,他都会亲自率领太子太孙们下田劳作,身作则以树立君王为民之风。如此种种,皆朱元璋矢志实现爱民富国的理念所为。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贯彻以民为本的用人标准

朱元璋慨叹科举选士之陋习,深知须通过革故鼎新的方式选拔新士。于是他在殿试时出了那道奇题,旨在考查众生对民生的体恤程度。这不仅印证了他爱民富国的理念,更彰显了他对朝野文人的高要求。

当朝的文人薄术,多知书而罔知民间疾苦。他们读书求取功名利禄,却罔顾民生疾苦,甚至有些吏治腐朽无能。明初,全国仍旧阙守吏治,饥馑流民遍野。为了重振中兴,朱元璋深知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科举制度,扫除门阀世袭之弊,选拔德才兼备、勤政爱民的新贤人才。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故此,朱元璋在殿试时意欲亲自考校考生们的为官之资,从中甄拔真正关怀民生的贤能之士。那三筐稻谷中有一筐品质上佳,一筐中品,一筐则劣质不堪。朱元璋亲自鉴别品评,寓意深刻。他旨在考查众生是否有观察入微、关注民生的眼力,从而衡量他们的为官能力。

当下,众多秀才虽有才思敏捷之资,却全然不识这三筐稻谷的差异。他们只知背诵典籍章句,对农事粮食之道却茫然无知。朱元璋叹息良久,只得亲自将答案道破。这其中自有用意,朱元璋希冀藉此警世后人,勿做书生意气、骄奢淫佚之辈。

此番殿试,朱元璋意在重新塑造贤良方正的吏治,使之与民同甘苦、与农同劳瘁。他渴望选拔一批肯勤勤恳恳为民服务的新士人,贯彻"以民为本"的用人标准,从根本上改革科举陋规。这也正与其"爱民富国"的理念不谋而合。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三筐稻谷的深层考验

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农桑之艰辛。他执掌天下后,时刻不忘农民疾苦,渴望选拔一批贤良方正之士,用于辅佐国政。因此,朱元璋在这次殿试中,特意安排了那道鉴别三筐稻谷的奇题,其中蕴含着对于新贤的深层考验。

首先,朱元璋希望通过这道题目,考查众生对农事的熟稔程度。那三筐稻谷,乃是取自全国各地,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产地和品质。朱元璋盼能从中甄选出那些对农事娴熟、视农桑为重的贤士,助己富国裕民。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其次,鉴别稻谷的优劣,关乎国家的粮食储备和供给。作为新科贤士,理当对国家的粮食储备有全面掌握,从而为农时决策建言献策。朱元璋期望能从这道题中,发掘出一些对民生有准确认知的佳儿。

再者,农时关系重大,事关国计民生。假如当年朱元璋问及一些抽象的治国理念,未免流于空谈。但农事则事关百姓温饱,是国家万年长计的根本。朱元璋意在考核众生对民脂民膏的重视程度。

当年朱元璋下旨设置这道题目时,大多数人都未见其中的深意。然而当考生答题答非所问,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将三筐稻谷品鉴一番,此时刘伯温方才觉察到其中的隐衷,不禁脸色大变。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原来,那三筐稻谷中有一筐已被虫蛀,品质极其糟糕。朱元璋出此题目,不仅是在考核众生对农事的驾驭能力,更是在检验他们是否真心爱惜农民的辛勤劳作,是否切实关注民生冷暖。这确实是对新贤的一次深层考验。

朝堂上的新变革措施

朱元璋对农桑事业的重视,可谓付诸行动,不遗余力。在完成中央政权的统一之后,他便着手全面改革科举制度,并大力推行耕读教育。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首先,朱元璋下旨改科举取士之陋习,另设程途肄习以考核新贤。朱元璋认为,过往的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诗赋佞辞,忽视实际政务能力。为此,朱元璋明确规定,除了笔试之外,新设立田野耕作和军事操练等多个实践课程。只有通过全面考核,方能入仕为官。

其次,朱元璋更是亲自督办了一批耕读学校,旨在培养贤良之士。在这些学堂中,学子不仅要熟读经书典籍,更要亲力亲为学习耕种技艺。朱元璋希望将来的官员们,能够真正关心农民疾苦,做到心系民瘼。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专门在京师建立了农学研究机构,招纳全国各地的农事先驱入驻讲学。这一机构汇集了当世农业的智慧结晶,成为辅佐国政、惠及农民的重要智库。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这一切变革措施,皆源于朱元璋"民为重本"的执政理念。他深知一手缔造了大明王朝,倘若不实实在在地造福黎民百姓,必将失去根基。因此他动真格的,在朝野之间推行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旨在培养一批爱民勤政、务实进取的新贤人才。

这不仅是朱元璋个人的用人之道,更可谓是对整个明朝文化的一次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明朝的士大夫便开始脱离了纸醉金迷的陋习,重新反璞归真,致力于务农教育。

扫清腐败官僚的决心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对于吏治腐败谗曲之风深恶痛绝,他誓要肃清官场积弊,扫清贪污积垢。正是出于这一执着决心,他才会在殿试之时设置那道奇题,以考查官员的为民务实之心。

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即颁布过严刑峻法,惩治贪污受贿之徒。他恪守为政清廉之节,身作则以树立新朝廉耻风气。可是时日渐长,官场陋习仍未完全肃清,贪婪之风甚至阴沟里逐渐滋生。

有这么一起案例,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当年有一员太监贪污敛财,囤积了大量民间口粮。然而那批粮食已然被虫蛀残损,完全变为了劣等品。这等罄竹难书的腐败行为,简直是对农民辛劳的无情亵渎。

朱元璋抬来三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朱元璋痛心疾首,勃然大怒。他决心要从根本上肃清官场陋习,扫清贪腐之风。正是基于这一决心,朱元璋才在殿试之时,特意安排了那道考核三筐稻谷的奇题。

通过这道题目,朱元璋可以一窥那些考生对农民劳作的尊重程度。倘若连这等民生大计都浑浑噩噩,又何以为政惠民?朱元璋对腐化无能的官员绝无丝毫容忍之心,誓要予以绳之以法。

这一次殿试,不仅是朱元璋检验新士的一次大考,更可谓是他扫清朝野腐败的一记重拳。从此以后,朱元璋在继位后的数年间,接连重办了多桩贪腐大案,将一些长期敛财的老员工逐一查办。这其中自有朱元璋爱民富国、反腐惩恶的决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