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作者:趣說曆史

自古以來,君主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必須倚仗衆多傑出人才的輔佐。而這些輔佐者,在輔佐君主踏上成功之路的同時,也實作了自己的抱負,彰顯了自身的價值。這正是智者積極貢獻智慧,甚至直言不諱的動力源泉。一位睿智的君主深知此理,是以通常都會激勵其下屬積極發表意見,并從中擇善而從。即使某些建議并不完全符合其心意,也會因建言者的忠誠而嘉許其勇氣,因為他們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以秦孝公為例,盡管商鞅提出的帝王之道并非其所願,但他仍給予商鞅再次陳說的機會,最終商鞅以霸道之論說服秦孝公實行變法。然而,三國時期卻出現了另類的現象,有的大臣因出謀劃策而遭緻不幸。這位大臣深知,若自己未出此計或判斷有誤,或許能保全性命。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這樁異事發生在袁紹身上,那位大臣名叫田豐。

田豐,字元皓,年輕時就展現出卓越的謀略與計策,他博聞強識,在當地享有盛名。他曾在太尉府任職,後被舉薦為茂才,并最終升至侍禦史的職位。眼見宦官把持朝政,賢能之士受到迫害,他毅然辭官歸鄉。後來,袁紹起義,以謙遜之辭和厚禮邀請田豐加盟。田豐因心系漢室,決心拯救國家,便應允了袁紹。

異事發生在袁紹計劃讨伐曹操、攻打許都之際。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田豐建言:“曹操善用兵法,變化莫測,雖兵力不足但不可小觑。我們應采取持久戰術,利用山河之險固守,依靠四州群眾之力,外結英雄,内修農事和軍事,選拔精銳部隊分兵出擊,不斷騷擾敵軍。使其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甯。我們則未勞而敵軍已困,不到兩年即可輕易取勝。而今放棄廟堂之上的勝算,非要孤注一擲于一場戰役,若不能取勝,恐将悔之晚矣。”然而,袁紹并未采納,田豐再次誠懇進言,卻招緻袁紹的憤怒,認為他擾亂軍心,于是将田豐囚禁。結果,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北。逃回的将領們均認為,若聽從田豐之言,或許不緻有此大敗。獄中有人告訴田豐:“你必将受到重用。”田豐卻說:“若我軍獲勝,我或能保全性命;如今戰敗,我恐怕難逃一死。”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事實果然如此,袁紹因害怕田豐嘲笑自己,便将其殺害。

這真是一樁離奇之事!田豐洞察形勢,提出良策,卻落得如此下場。預見錯誤或許能保全性命,預見正确反而丢了腦袋。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那麼,這個主意究竟如何呢?《先賢行狀》記載,曹操在官渡之戰獲勝後,袁紹逃回河北時曾說:“若袁紹采納田豐之計,勝負尚未可知。”這說明田豐的計策并非無用,至少不是馊主意。

揭秘:田豐之死,為什麼預判準确也要被袁紹處死!

有記載稱田豐遭到逢紀等人的陷害,因逢紀等人嫉妒田豐的才能,多次在袁紹面前诋毀他。官渡之戰失敗後,逢紀又對袁紹說:“田豐聽說将軍戰敗歸來,拍手大笑,對自己的預言感到高興。”這激起了袁紹殺害田豐的念頭。昏君身邊常有奸臣,這話說得沒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奸臣的生存土壤是昏君。若是明君在位,奸臣豈能立足?是以,這種離奇之事隻能發生在袁紹這樣的“昏君”身上。袁紹自己曾說:“冀州的士人聽說我打了敗仗,都會原諒我并繼續擁護我,隻有田豐在戰前進言制止我,他的意見與大家不同,我也很慚愧再見到他。”《三國志》也記載袁紹認為“果然被田豐看了笑話”。若僅因他人之言而信以為真,不妨查證一下這話是否屬實,想想逢紀是如何得知田豐這番話的,一切便可水落石出。關鍵在于,袁紹的愚蠢導緻了這樁離奇之事的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