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作者:大河财立方

今年一季度,業績下滑成為證券行業較為普遍的情形,各家券商多個業務條線增速下滑。二季度已過首月,随着市場的轉暖,各主要業務是否會出現轉機?

截至4月29日,50家上市券商股一季報悉數披露完畢,50家券商股中,43家增速為負,同比下滑券商占比高達86%。3家券商股一季度虧損,分别是錦龍股份、國聯證券、天風證券。41家券商營收同比增速告負,同比下滑券商占比為82%。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就業績歸因來看,券商一季度主要業務大多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速下滑。具體來看:

一是經紀業務方面,受市場影響,占比達90.91%的券商經紀業務下滑;
二是投行業務方面,受IPO政策性收緊影響,占比為75%的券商投行業務同比增速下滑,頭部券商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投行業務均大幅受挫;
三是資管業務表現各有不同表現,同比增速為正券商數量略多于為負券商;
四是利息相關業務方面,占比達79.55%券商一季度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速為負值,四分之一券商一季度利息淨收入為負,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一季度融券市場日均餘額規模同比驟降42.64%,以及轉融券制度收緊;
五是自營業務方面,占比為84.09%的券商自營同比增速告負。

近九成券商淨利潤增速下滑

一季報歸母淨利潤排名前十券商座次确定,為中信證券(49.59億元)、國泰君安(24.89億元)、華泰證券(22.91億元)、招商證券(21.57億元)、東方财富(19.54億元)、中國銀河(16.31億元)、廣發證券(15.38億元)、申萬宏源(13.88億元)、中金公司(12.39億元)、國信證券(12.29億元)。

中信建投、海通證券掉出排名前十,分别排名第11名、12名,兩券商今年一季度歸母淨利分别為12.28億元、9.11億元。

11家券商一季度歸母淨利不足億元,其中3家券商虧損,分别是錦龍股份(-1.01億元)、國聯證券(-2.19億元)、天風證券(-3.76億元)。

業績虧損是否會影響到目前與民生證券的重組?國聯證券表示,公司短期内的業績波動不會影響重組工作。目前出現階段性業績波動,主要由于短期極端市場情況造成,随着市場情緒回暖,公司業績有望得到修複。

此外,國聯證券還表示,公司與民生證券的業務各具特色,資源優勢高度互補,未來有望整合資金、人才、業務、客戶等各方面資源,實作最優配置,形成發展合力和規模效益,為各項業務帶來跨越式增長,經營業績将更加趨于穩定,實作“1+1>2”,進而推動跨越式發展。

5家券商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較高,分别是方正證券(41.06%)、東興證券(64.28%)、南京證券(21.21%)、首創證券(25.22%)、中原證券(85.53%)。

除虧損券商外,10家券商一季度歸母淨利同比下滑幅度超過或接近50%,分别是東北證券(-94.35%)、華創雲信(-86.28%)、太平洋(-76.61%)、中泰證券(-71.25%)、華西證券(-68.6%)、海通證券(-62.56%)、興業證券(-60.38%)、國海證券(-58.66%)、中信建投(-49.39%)、國盛金控(-49.07%)。

就一季度營收規模來看,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137.55億元)、國泰君安(79.83億元)、中國銀河(72.14億元)、華泰證券(61.05億元)、申萬宏源(56.8億元)、廣發證券(49.49億元)、海通證券(47.62億元)、招商證券(42.99億元)、中信建投(42.94億元)、浙商證券(38.82億元)。

中金公司未能進入營收規模排名前十,排名為第11名,公司一季度營收規模為38.74億元。

50家券商中,9家一季度營收規模同比增速為正,41家增速為負,占比為82%。同比增速排名靠前的券商是東興證券(112.56%)、中原證券(38.93%)、南京證券(37.21%)、首創證券(29.85%)。

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較大的5家券商股是海通證券(-44.11%)、山西證券(-44.64%)、國聯證券(-74.44%)、天風證券(-86.80%)、錦龍股份(-87.75%)。

逾九成券商經紀業務下滑

一季度的A股市場表現直接波及券商經紀業務,整體表現不佳。

今年一季度,經紀業務淨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24.42億元)、國泰君安(14.99億元)、華泰證券(13.58億元)、廣發證券(13.58億元)、招商證券(13.19億元)、中國銀河(12.56億元)、中信建投(12.54億元)、國信證券(10.79億元)、申萬宏源(10.24億元)、海通證券(8.51億元)。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一季度經紀業務淨收入不足億元的券商有5家,分别是第一創業(0.84億元)、太平洋(0.79億元)、首創證券(0.48億元)、錦龍股份(0.47億元)、紅塔證券(0.41億元)。

44家可比券商中,僅有4家券商一季度經紀業務淨收入增速為正,另外40家增速為負,占比達90.91%。

4家增速為正的券商分别是财達證券(12.49%)、财通證券(8.24%)、華林證券(7.66%)、南京證券(0.39%)

一季度經紀業務淨收入同比下滑較大的5家券商分别是首創證券(-17.55%)、興業證券(-23.44%)、東方證券(-30.10%)、中金公司(-32.77%)、天風證券(-33.92%)。

IPO收緊緻投行業務收入普遍下滑

受IPO發行、定增放緩影響,今年以來的投行業務表現蕭條。

一季度投行業務淨收入排名前十券商相關收入均未跨過十億門檻,需知去年同期有兩家券商該收入突破10億元,分别是中信證券(19.8億元)、中信建投(10.99億元)。

今年一季該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8.69億元)、國泰君安(6.42億元)、華泰證券(5.76億元)、中金公司(4.5億元)、中信建投(4.48億元)、海通證券(4.13億元)、東方證券(2.73億元)、中泰證券(2.52億元)、光大證券(2.49億元)、東吳證券(2.31億元)。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去年一季排名第8名的國金證券、第9名的興業證券,今年一季排名分别為第11名、18名。

多達25家券商一季度投行業務淨收入不足億元,其中兩家券商該收入不足千萬元,分别是中原證券(0.07億元)、華林證券(0.03億元)。

44家券商中,11家券商一季度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速為正,33家告負,占比為75%。

基數小,是以導緻但凡有投行項目完成即可産生可觀增速,但也有3家大型券商投行業務的變化喜人,且相關收入規模相對較大,分别是銀河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具體來看:

中國銀河一季度投行淨收入為0.95億元,同比增65.15%;
廣發證券一季度投行淨收入為1.48億元,同比增47.25%;
光大證券一季度投行淨收入為2.49億元,同比增29.51%。

33家一季度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速下滑券商中,不乏大型券商,分别是中金公司(-25.02%)、華泰證券(-26.05%)、申萬宏源(-41.01%)、招商證券(-43.32%)、海通證券(-54.37%)、中信證券(-56.11%)、中信建投(-59.25%)。

對IPO收緊及嚴監管政策,導緻券商投行收入的普遍下滑。

自去年8月27日“階段性收緊IPO”提出以來,監管對IPO把關始終保持高壓,“827新政”“315新政”、新“國九條”等監管政策層出不窮。近日,嚴監管級别再次拔高,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重要會議中強調,健全發行、交易、退市等關鍵制度,促進投融資良性循環和上市退市動态平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

資料統計顯示,一季度股票融資規模合計為776億元,同比下滑77%;其中IPO募資額合計僅有24.3億元,去年同期高達逾200億;上市公司定增募資合計409億元,同比減少78.71%;可轉債募資86億,同比減少79.45%;一季度無配股和優先股項目發行,去年同期有配股項目1個。

為規避投行業務下滑大周期影響,券商積極行動,一是對投行人員縮編減員,大幅縮減各項費用支出;二是調整細分業務方向,新三闆業務、并購重組等備受投行條線關注。

8家券商逆勢取得較高增速

今年一季度,資管業務淨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信證券(23.58億元)、廣發證券(16.07億元)、華泰證券(11.06億元)、國泰君安(9.18億元)、中泰證券(4.8億元)、海通證券(4.02億元)、東方證券(3.61億元)、财通證券(3.19億元)、中信建投(2.78億元)、中金公司(2.68億元)。

44家券商中,21家券商一季度資管業務淨收入不足億元,其中6家券商相關收入不足千萬,分别是華林證券(0.08億元)、紅塔證券(0.07億元)、長城證券(0.07億元)、中原證券(0.07億元)、西南證券(0.06億元)、錦龍股份(0.003億元)。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44家券商中24家一季資管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速為正,另外20家增速為負,整體來看,增速正負的券商數量較為接近。

一季度資管業務淨收入跨過億元,且增速較高的券商有8家,分别是國聯證券(350.47%)、首創證券(211.69%)、東北證券(115.58%)、中信建投(75.65%)、國信證券(68.93%)、浙商證券(59.67%)、中泰證券(56.50%)、華安證券(35.90%)。

今年一季度,股市跌宕起伏,債市走牛,券商資管規模穩中有升。4月26日,中基協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3月底,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存續産品規模為5.35萬億,較去年年末的5.3萬億元小幅增長。

融券驟降、轉融券收緊緻券商利息淨收入下滑

一季度利息淨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依次是中國銀河(9.3億元)、海通證券(8.72億元)、光大證券(4.83億元)、廣發證券(4.38億元)、長江證券(4.28億元)、中泰證券(3.69億元)、國泰君安(3.5億元)、國元證券(3.42億元)、中信證券(3.25億元)、東方證券(2.99億元)。

44家可比券商中,多達11家券商或上市母公司一季度利息淨收入虧損,占比高達25%,分别是長城證券(-0.03億元)、東北證券(-0.22億元)、首創證券(-0.26億元)、國聯證券(-0.27億元)、山西證券(-0.44億元)、西部證券(-0.66億元)、申萬宏源(-0.85億元)、錦龍股份(-0.92億元)、天風證券(-4.52億元)、中金公司(-5.94億元)。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44家券商中,9家一季度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速為正,35家增速為負,占比達79.55%。

9家增速為正的券商是财達證券(916.18%)、紅塔證券(26.51%)、西部證券(24.34%)、光大證券(14.49%)、西南證券(10.32%)、國海證券(9.98%)、太平洋(5.11%)、财通證券(3.92%)、中泰證券(1.21%)。

廣發證券表示,本期賣出回購利息支出增加及融資融券利息收入減少。國泰君安稱,主要是付息負債的利息支出有所增長,同時利息收入有所下降。中信證券在解釋利息淨收入下滑時稱,應付短期融資券和賣出回購利息支出同比增加。招商證券則表示,回購業務利息支出增加。興業證券解釋稱,主要系債券利息支出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産利息支出同比增加。

今年一季度,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的兩融餘額規模收縮,兩融餘額日均1.55萬億,同比下滑1.52%,其中融資餘額日均為1.49萬億,同比微增1.12%;融券日均餘額為542.95億元,同比下滑42.64%。

轉融券制度的收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券商利息淨收入。

2月6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兩融”融券業務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對融券業務提出三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管的措施:一是依法暫停新增證券公司轉融券規模,存量逐漸了結;二是要求證券公司嚴禁向利用融券實施日内回轉交易(變相T+0交易)的投資者提供融券;三是依法打擊利用融券交易實施不當套利等違法違規行為。

今年1月28日,證監會進一步優化了融券機制,其中之一是将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因涉及系統調整等因素,自3月18日起實施。

去年10月14日,滬深北交易所釋出《關于優化融券交易和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相關安排的通知》,明确“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戰略配售股份,以及持有以大宗交易方式受讓的大股東或者特定股東減持股份等有轉讓限制的股份的,在限制期内,投資者及其關聯方不得融券賣出該上市公司股票”,進一步完善了“限售股不得融券”的要求。

逾八成券商自營增速告負

一季度,自營業務收入排名前十券商是中信證券(54.6億元)、申萬宏源(27.55億元)、國泰君安(23.76億元)、招商證券(20.49億元)、華泰證券(18.81億元)、中金公司(18.53億元)、中國銀河(16.29億元)、中信建投(15.07億元)、國信證券(14.64億元)、海通證券(12.19億元)、廣發證券(11.3億元)。

與上述自營收入較大券商對應的是,國聯證券自營業務收入虧損1.5億,6家券商一季度自營收入不足億元,具體為中銀證券(0.9億元)、太平洋(0.69億元)、華林證券(0.56億元)、華西證券(0.44億元)、長江證券(0.36億元)、錦龍股份(0.07億元)。

就今年一季度自營業務收入增速來看,44家可比券商中7家同比增速為正,37家增速為負,占比為84.09%。

上市券商經曆“慘淡一季度”,50家券商近九成業績下滑三家虧損,如何拯救二季度

7家增速為正券商分别是華林證券(312.64%)、東興證券(136.33%)、南京證券(113.60%)、方正證券(86.55%)、中原證券(77.40%)、招商證券(18.75%)、第一創業(9.19%)。

招商證券是唯一一家自營業務淨收入保持較好增速,且收入規模較大券商,公司一季度自營收入為20.49億元。招商證券曾在去年年報中透露公司投資業務的做法,公司繼續貫徹“大而穩”的大類資産配置戰略,自上而下統籌資産配置、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持續完善業務政策,有效提升投資收益穩定性。

方正證券一季度自營收入為7.44億元,公司在去年年報中稱,投資與交易業務是公司快速發展業務布局中的第二動力,包括固定收益投資、權益投資、另類股權投資、交易與衍生品業務。報告期内,公司以“擴規模、提收益,構築新優勢”為目标,重配債、輕配股,着力控制業務風險,最終實作資産規模持續提升,業務收入和利潤同步提升。

(記者 高豔雲)

責編:王時丹 | 稽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來源:财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