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作者:雨田觀史海

在解放戰争末期,我軍完成大西南戰役之後,老蔣就隻剩下不到60萬的大軍,龜縮在台灣以及浙東和閩浙沿海的島嶼地區。此時老蔣雖孤懸海外,暫時擋住我軍的攻勢,但島上資源匮乏,又缺乏物資和戰略縱深,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糧食更是多靠進口,島内又缺少鋼鐵、煤炭和石油等戰略物資,想要将其作為基地反攻,無異于癡人說夢。

其實在當時,除了台灣之外,老蔣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緬甸。

那裡本身就是産糧地,戰略物資更是豐富,當年缺乏戰略資源的日本同樣也盯上這個地區,為此甚至不惜和盟軍開戰。

那麼,在老蔣在大潰敗之際,為何甯願選擇跑去台灣當島主,也不願意占領面積是其20倍的緬呢 ?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在敗退寶島之際的老蔣(劇照)

國軍曾考慮經略緬甸

其實,早在1949年8月,當時我劉鄧大軍還沒開始席卷大西南,國軍依然控制西南5省的時候,國軍名将宋希濂就曾提出這個占領緬甸這個計劃。

1948年8月15日,時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就找到川陝綏靖公署主任的黃埔一期同學胡宗南商讨如何對付準備進入西南作戰的劉鄧二野,而交談中最關鍵也是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西南守不住,弟兄們要早點想好退路。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主張撤退到緬甸的宋希濂(劇照)

當時宋希濂的提議是

當時宋希濂曾在抗戰期間,在滇西駐紮過4年的時間,對滇西的風土人情、地形和産物都是相當熟悉,而滇西等地的寶山、騰沖和龍陵地區都是易守難攻之地,周邊有高黎貢山,兩側又是湍急的瀾滄江和怒江,這些天險足以擋住百萬雄兵。

而為了實施這個計劃 ,確定西康的劉文輝和雲南的盧漢沒法從中攪和,宋希濂還讓胡宗南部調兩個軍到樂山等地先駐紮和控制,同時還派遣一部分兵力駐紮在泸州,控制進入滇西的通道。

事實上,當時西南國軍人人自危,宋希濂和胡宗南部,合計45萬大軍退入滇西,也很難有人能阻止。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西南地區的國軍(劇照)

而第二步,則是控制點滇緬泰邊境。

宋希濂認為,滇西固然有天險阻擋,但如果劉鄧攻不下之後,我軍肯定會派更強大的野戰軍過來支援,到時候滇西失守也是時間問題,為此他認為在進入滇西之後,要同步控制滇南地區的西雙版納地區。

一旦怒江防線失守,這45萬大軍可以全部撤退到滇緬泰邊境地區,依靠這裡的原始叢林環境,繼續和我軍作戰,甚至作為反攻基地,而且為了防止這兩國邊境部隊的阻擋,宋希濂建議胡宗南一定要帶的重炮和裝甲車輛等部隊,以備不時之需。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滇西的怒江天險

第三步,控制緬甸和泰國北部

在滇緬泰紮穩腳跟之後,就要開始經略和對這兩個國家徐徐圖之了,在宋希濂認為,在抗戰時期,國軍曾在此與日軍作戰,比如臘戍、曼德勒等地都頑強抵抗過日軍,這裡的華僑和國軍關系都很不錯,而當時緬甸的政府軍勢力又非常的弱小。

這裡說一個題外話,當時的緬甸政府軍有多弱小呢?

1950年,從雲南撤入緬甸的國軍李國輝殘3000人,就擊敗了緬甸4倍多的國防軍,就連緬甸政府請來的印度雇傭軍也不是他們對手,是以控制緬甸對于國軍來說是完全可行,起碼在戰鬥力上完全碾壓緬甸軍。

在中南半島,别說緬甸國防軍,就算泰國、以及越南的法軍都不是國軍的對手,當時國軍除了西南這45萬的嫡系中央軍之外,白崇禧在兩廣還有10萬軍隊,以及黃傑的地1兵團等等,算上台灣方向國軍部隊,加起來起碼還有70萬左右的精銳。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暴打緬軍和印軍王牌部隊的李國輝殘軍

不過宋希濂的提議還是被老蔣否決了,畢竟一仗不打就放棄西南也不合适,而且老蔣當時還幻想自己能守住西南,是以當時國軍第一次經略緬甸就被老蔣叫停。

1950年,随着李國輝的殘部在泰緬邊境大敗兩國聯軍,國軍殘軍總算找到了落腳點。

而當時擔任第8兵團司令官的李彌,又再次跟老蔣提議,既然就國軍打的這麼好,為何不趁機占領緬甸和泰國北部,将其經營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呢?

要知道當時緬甸和泰北的資源對于國軍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精氣神很足的國軍緬甸殘軍

泰北雖然原始叢林密布,但這裡往南就是平原地區,往前可以經略泰國這個大糧倉。而緬甸更不用說,那裡有大量的石油和鐵礦,再加上之前英國人的經營,富饒程度并不比東南沿海還差,再加上大量的人口,可以提供充足的兵源,自然是台灣所不能比拟的。而且當地還有大量的華僑,以及與我們有貿易往來的商人群體等,這些人并不反感國軍,國軍在這裡還是有很大的向心力。

但哪怕是這麼好的機會,老蔣卻依然選擇台灣,而不去經略緬甸,這又是為何呢?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緬甸的國軍殘軍在合影

緬甸的制約的太明顯了

老蔣雖然是末流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算賬高手,對于占領緬甸和泰北的重要性,他當然知道,而且在宋希濂第一次提出的時候,他就動過心。

但如果真的将緬甸當成一個戰略要地來經營的話,其實是弊大于利的。

為何這麼說?

這裡,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假設,國軍要如何經營緬甸?

這種結果就是,他們可以輕松擊敗緬軍,甚至還能控制泰國。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準備回國的國軍殘軍

但他們真的去了,首先他們要面臨的是緬甸政府在聯大的控訴(李國輝暴打緬軍,就被投訴),而作為聯大一直非常活躍的美軍肯定要管,雖然大機率不會直接出兵,但也會讓老蔣在國際社會無立足之地,這對想要依靠國際援助反攻的老蔣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當然如果老蔣将寶全部全部壓在緬甸,美軍更擔憂的是老蔣這個舉動,可能被我軍利用——“驅狼吞虎”。

确實,當時李國輝撤退到緬甸之後,我軍并沒有越境追擊,本身我軍就一直尊重鄰國主權。

但如果老蔣真的占領泰緬地區,将其作為反攻基地,在兩國政府的要求下,我軍以類似抗美援朝組成志願軍的形式進入緬甸作戰,光靠老蔣的殘軍,壓根就不能阻擋我軍的兵鋒,而且不僅如此,我軍真的越境作戰,美軍也害怕這兩個國家成為我軍勢力範圍,不利于其壓制和圍剿我們,自然也不肯答應。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在西南整裝待發的二野

而且,别說美軍不答應,就連老蔣也不認為光靠一個緬甸就能擋住我軍的兵鋒。

緬甸北部好滇西被宋希濂說的天花亂墜,到處是原始叢林密布還有大量湍急的水流,不利于大兵團作戰。但論防守還是不如東南海峽來到實在,因為老蔣知道隻要他們控制住浙東的島嶼,還有海峽,以當時我軍剛起步額海軍部隊,根本就很難登陸。

但緬甸卻不同,國境線長,而且除了怒江之外都是陸地相連,我軍可以輕松越過邊境作戰,輪吃苦和艱苦環境下作戰,我軍是國軍的祖師爺,是以真的給了我軍這個機會,他老蔣壓根就防不住,放棄坐擁海峽天險的寶島,而選擇随時可能會被我軍突破的緬甸,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怎麼選擇。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在越泰緬邊境的我軍

這個假設的話,國軍可以通過台灣和緬甸兩個根作為指點,頻繁騷擾我東南沿海和西南邊境。

這個想法看起來狠毒辣,但實際上也不是很好實行,和第一種一樣,最先出來阻擾的肯定是美軍,畢竟緬甸是一個主權國家,作為美軍小弟的老蔣去占領,也說不過去,萬一有人提出來,作為聯大操縱手的美軍,是不是會“揮淚斬馬谡的呢”?

而且這個第二種假設,很可能是在抗美援朝戰争期間,而這個階段美軍對于老蔣的任務,就是一方面,派遣大量情報人員和武裝分子襲擾東南沿海,以及前往西南地區搞破壞,牽制我軍部署;另一方面則是要好好練兵和擴軍,防止我軍趁着抗美援朝美軍兵力被牽制,突然展開兩栖登陸,同時随時配合美軍行動,必要的時候加入到抗美援朝戰場。

1949年大潰敗,為何老蔣将國軍撤到台灣,而不是面積更大的緬甸?

1952年正在訓練的寶島國軍部隊

在這個戰略意義上來說,将部隊全部放到台灣,比兵分兩路再從緬甸反攻效率可要高的多。

是以老蔣壓根就沒空要占領緬甸,作為反攻基地。

同時,老蔣在當時想要占領緬甸,必須要從台灣組成遠征軍過去,從空中,一方面會被這兩個國家從空中攔截,走海路以當時國軍海軍的運力和遠端投送能力也到不到那個标準,是以兩個反攻指點的想法确實好,但壓根不可行。

當然,這上面的假設,都是我們基于老蔣敢占領緬甸的前提之下。

但實際上,老蔣對于歐美國家一直都是言聽計從的狀态,壓根就不敢反抗美軍,本身中南半島就是美軍的後花園,在這裡面還有在越南的法國、以及泰緬兩國背後大佬英國人在 後面操縱,是以懼怕得罪歐美國家的老蔣,對于占領緬甸是敢想,卻不敢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