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作者:正直蓋布裡埃爾9q2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曆史總是蘊藏着無數的謎團和反思。在乾隆帝國鼎盛的年代,清軍憑借着精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在東亞大陸所向披靡,可謂是無敵于天下間。然而,就在這一片盛世輝煌之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緬甸國,卻讓精銳的清軍陷入了泥淖,屢戰屢敗。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的?是清軍的武力不足?還是緬甸的實力被低估了?亦或是有什麼隐藏的内情暗流湧動?讓我們追溯曆史,揭開這個謎團的面紗,窺探鼎盛時期清軍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序幕:乾隆皇帝震怒下旨,誓要滅緬甸雪恥

嘉慶二年四月,紫禁城内彌漫着一股肅殺的氣息。乾隆皇帝正值雍容華貴的五十八歲,素有"熱衷武功"的美譽,不料這一年竟接連傳來西南戍邊的噩耗。先是銳不可當的名将富察明瑞陣亡緬甸,随後參贊大臣額爾登額畏縮不前,未能及時救援,最終導緻明瑞大軍被緬軍包圍,節節敗退。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消息一經傳來,乾隆皇帝勃然大怒!明瑞不僅是他倚重有加的外戚,更是當年平定新疆的功勳戎馬。如今這位心腹猛将竟為小小緬甸所殺,皇帝的威嚴與尊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釁。于是,乾隆決定親自插手,一雪帝國掃蕩西南邊陲的恥辱。

怒火中燒的乾隆首先下令逮捕額爾登額,将其處以當世最殘酷的"淩遲"刑罰,這也是清一代唯一被處決的滿洲高官。不僅如此,他的父兄全家都被發配黑龍江,淪為披甲人的奴仆。乾隆的殺伐果決震驚朝野,由此可見他對此事的執着與決心。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就在朝野嘩然之際,乾隆随即召開軍事會議,親任尚在家塾的小舅傅恒為征緬大将軍和經略大臣,調撥陸、海、蒙古騎兵部隊共計三萬餘人聚集雲南前線,号令麾下的名将阿桂、阿裡衮、戰神海蘭察等盡快出征,要用"獅子搏兔、牛刀殺雞"的氣勢,痛痛快快地一舉擺平緬甸。

為了奪取勝利,乾隆可謂是下足了狠繩。他不僅将禦前親軍索倫八旗調集兩千人前往助陣,還盛情賜給傅恒親自穿戴過的甲胄,并在太和殿上授予軍印,以表彰傅恒在此役中将享有"将在外君命"的最高軍權地位,可謂是付與厚望。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朝野上下無不對傅恒遠征軍的實力深信不疑。畢竟滿洲正八旗和索倫騎兵是當世最銳利的刀鋒,加之裝備精良、火力驚人,恐怕小小緬甸根本不在話下。然而,曆史總是難料,命運又将開啟一段怎樣的戲碼?

準備:清軍以獅子搏兔的氣魄,調集帝國菁華之師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面對乾隆帝的雷霆怒火,朝野上下無不寒心自危。這一次,皇帝親自揮軍西征,必将全力以赴,誓要掃蕩緬甸這一羞恥。為了彰顯決心,乾隆緊鑼密鼓地調撥起滿洲精銳部隊,共計三萬餘人集結雲南前線。

首先調來的是千人索倫八旗騎兵。他們生于寒冷的北國深林,自小習獵擒虎,久經沙場磨砺,堪稱帝國最銳利的刀鋒。其次是一千名出自東北的錫伯族官兵,同為陸戰精英。此外,還有西北一千名厄魯特蒙古騎兵遠征而來,他們的骁勇善戰在先前的準噶爾之役中已赫赫有名。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除了滿蒙精銳,乾隆還下令吉林、西南兩地駐防八旗各派遣一千官兵,貴州、四川、雲南當地綠營兵亦被征調達兩萬餘人,台灣水師也被征召兩千水手前往助陣。望着這支由陸海空三軍所組成的遠征大軍,任誰都不免心生敬畏。

配合強大的人力投入,乾隆更是重兵厚裝,為征緬軍增添了不少高科技戰力。比如可發射爆炸彈的沖天炮、專攻叢林地帶的劈山炮,以及外籍傳教士設計的重達三噸、可轟破城牆的神威大将軍炮等,都被運抵雲南前線,為勝利加足了把谷。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與此同時,緬甸那邊的局勢也漸趨緊張。國王孟駁本已意識到與大清對抗的艱難,一度主動求和,但被乾隆直接駁回。畢竟孟駁雖自诩"世界之主",實則隻是一國之君,根本無力與大清帝國相抗衡。況且兩國目前還卷入了與暹羅的邊境糾紛,緬甸的國力實在捉襟見肱。

雖然如此,孟駁依舊倔強地拒絕向大清納貢稱臣,生怕失去王朝的尊嚴和聲威。眼見戰禍逼近,他隻得暫時擱置暹羅之争,集中全國主力三萬人防守都城阿瓦。與此同時,他還聘請了不少曾為法軍效力的歐洲雇傭兵,希望借助他們的西式火器和戰術來對抗強大的清軍。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此消彼長之下,一場決戰已不可避免。乾隆勢必不會輕易罷手,直到将孟駁徹底打服;而孟駁亦咬緊牙關,決意同生共死、與大清血戰到底。雙方的對峙已然白熱化,一觸即發。到底是大清這支震古铄今的王朝軍隊能否一舉擊潰孟駁,還是緬甸将再次重創帝國的威嚴?一切終将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分曉...

傅恒決定"奇襲",提前出征遭遇重挫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時值乾隆四十一年冬季,集結于雲南的清軍大營裡彌漫着戰火将燃的肅殺氣息。作為這支遠征軍的總指揮,傅恒雖年紀不過二十五歲,卻早已是乾隆賞識有加的親信将領。

就在此時,一紙谕旨自紫禁城傳來,要求傅恒率軍立即前往緬甸首都阿瓦發起迅雷突襲,以期在緬甸防備未完全到位時,一舉破城拿下。乾隆如此操之過急,原因有二:一是不想給孟駁太多準備時間,生怕他得到法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援;二是想趕在雨季到來之前結束戰事,免受惡劣氣候的影響。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得旨後,傅恒二話不說,當即傳令整裝待發。他先派出親信福勒阿為先鋒,率精銳八百人開路前進,随後便率領大軍三萬餘人浩浩蕩蕩踏上了征程。沿途一路平穩,直到進入緬北叢林地帶,才漸漸步履維艱。

由于傅恒操之過急,疏于打好後勤保障的準備工作,很快就出現了種種困難。一方面,隊伍先頭後尾拉得極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另一方面,正逢雨季将至,道路泥濘濕滑,官兵們行進艱難,疲乏不堪。更有甚者,沿途橫流的湍急河流和茂密叢林,阻礙了大軍前進的步伐,許多戰馬和大炮都在此受阻打了轉圈。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種艱難行軍之際,傅恒自己竟因病緻困床,無法指揮大軍。眼見形勢日益嚴峻,他隻好将總指揮權暫時托付給身旁的副将阿桂全權代理。然而,阿桂本就年紀老邁,腿腳不便,根本無力擔此重任。

與此同時,消息一經傳開,孟駁自然不會放過如此良機。他迅速集結了緬甸本土軍三萬餘人,加上歐洲雇傭軍數千人的火槍和大炮,直撲清軍大營而來。就這樣,傅恒的遠征軍在艱難行軍之際,竟遭遇了來自緬軍的狙擊和騷擾,幾乎陷入全面被圍之境。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陣前會戰,清軍的索倫騎兵和阿穆爾銳士雖已拼死力戰,可終因人手凋零,裝備單薄,未及利用火力優勢,就被優勢兵力的緬軍壓境,節節敗退。一時間,燃眉之急的傅恒隻得暫時放緩軍心,避其鋒芒,以圖保全最後的力量,等待時機反撲...

燕京震怒下狠手,揚威大兵壓境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傅恒奇襲失利的消息很快傳回紫禁城,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震怒。他怎能容忍自己的得力幹将在緬軍手中吃了如此大的暗虧?于是乾隆決定立即展開新一輪的大規模征讨,誓要一雪前恥。

首先,乾隆下令雲貴總督安正親自統帥兩萬官兵前往緬甸,協同傅恒的主力,以期給孟駁一個當頭棒喝。與此同時,由老将阿桂繼任大軍總指揮,和安正在陣前會師。乾隆更是一并調來陝西錫林郭勒等處的八旗駐防,累計加上近五千精銳騎兵增援。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為了確定勝利,乾隆并未止步于此。他随後又下诏,令滇、黔、川三省的藩王,即曾國藩的兒子曾國荃、李堅真及其他世家人士出師相佑,調集綠營部隊約萬餘人,構成一股強大的外圍合圍之力。

就在各路大軍浩浩蕩蕩壓境之時,緬軍這一次亦未曾手軟。孟駁王命宰相班南輔佐,督同法籍軍官達萊庫爾及其他歐洲雇傭兵,操練并重整本土三萬軍隊,并将一切可用的火炮、火繩槍全數調撥防線,誓與清軍決一死戰。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雙方對壘已是旗鼓相當,氣勢萬鈞。不過清軍畢竟人多勢衆,加之有揚威将士和洋槍大炮的優勢,漸漸壓境逼近了緬軍陣地。

眼見形勢已去,孟駁隻得依仗城池堅固,苦心固守阿瓦都城,以圖徹底消耗清軍的人力物力。于是一場決戰在所難免,雙方你來我往,孰強孰弱,旗開得勝...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決戰阿瓦,悲壯一役皆塵祲

乾隆四十二年春季,雙方在阿瓦城外的戰事已然白熱化。清軍氣勢洶洶,擺開了包圍之勢;而緬軍則固若金漢,視死如歸地堅守都城。一場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戰,即将在這片熱土上上演...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三月間,清軍的先頭部隊在安正、阿桂的統帥下,開始向阿瓦城發起總攻。他們先是運用制高點優勢,施加重火力壓制,随後調動騎兵集中突擊城門。可謂是運用了當世最先進的攻城戰法。

然而,孟駁及其統帥班南、達萊庫爾等人毫不手軟,也奉行着頑強抵抗的戰略。他們在城内密布火炮,并大開城門,誘敵深入,待其陷入火力圈套後便發動反擊。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厮殺難解。直至四月,雙方已在城下彼此消耗了大半數人馬,仍未見分曉。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眼見戰況膠着難解,乾隆隻得親自下诏指令燕王載勳接任阿桂的總指揮權,并督率李春生、杜宗直等十餘名名将引清軍再攻阿瓦。

六月中旬,清軍展開了新一輪的總攻。這一次,他們不惜以大量官兵的生命為代價,步步抵近城池,并于七月初終于攻破重圍,沖入阿瓦内城。可就在此時,一股洪水忽然殺到,幾乎将内城的清軍全部沖垮。幸而傅恒及時趕到,方有驚無險地将他們解救出來。

鼎盛期的清軍精銳,東亞大陸所向無敵,為何奈何不了小小的緬甸?

但陣前一線的戰事并未是以而止。孟駁命緬軍固守太子宮和皇宮,孤注一擲地與清軍決一死戰。杜宗直等諸将更是親率先鋒沖入皇城,與緬軍血戰到底。陣中,呐喊、炮響、馬嘶不絕于耳,遍地殘肢斷臂,腥風血雨...

直至七月十五日,緬軍已傷亡慘重,而皇室親信及法籍軍官達萊庫爾等人也在内城拼死相持中陣亡。眼見無力延續戰局,孟駁隻得臨時駐守宮殿,倉皇出逃。幾經轉折,他最終逃往印度,結束了對大清的抵抗。就在這之後,清軍總算全面占領了阿瓦城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