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工程穩穩護住江堤 42.97米高洪峰平穩過境

作者:南方都市報

三河鎮三河壩區域航拍圖。

遠眺龍虎坑,江堤已建好魚鱗狀的框格梁生态護坡。

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工程施工圖。

“你下你的雨,我睡我的覺。”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舊寨村村支部書記吳志輝打趣地說。放在整個三河鎮,這都是汛期裡從未有過的安穩。

4月4日,時值強降雨、強對流多發季節,廣東宣布正式入汛。三天後,韓江發生今年第1号洪水,位于三河鎮的韓江三河壩(三)站于7日23時出現洪峰水位42.97米,超警戒線0.97米,而後洪水準穩出峰。三河壩乃韓江源頭,兩江一河彙流于此,使得汛期總是牽着三河鎮臨江而居的村民的心。作為老舊寨人的吳志輝印象頗深,“以前最怕發洪水,遇到強降雨就得轉移安置,尤其是靠河的房屋,很怕地陷塌方。”

一個多月前,三河鎮的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項目剛剛完成主體工程,便兌現了此次難得的“踏實”,這隻是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以下簡稱“山水工程”)的數十個子項目之一。正是積極探索一體化生态保護修複管理體制機制,三河鎮初嘗了生态紅利的“甜頭”。

●尋找“平衡點”

把不同類型項目打包并有序推進

解決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的幹擾

韓江流域主要位于粵東、閩西南地區,跨越廣東、福建和江西三省,其上遊以梅江為主流,與汀江、梅潭河于三河壩彙合而成,形如右倒的“人”字,自北向南潤澤下遊及潮汕地區2100多萬人。一直以來,韓江流域綜合治理備受關注。

大陸于2020年明确了以“三區四帶”為核心的全國重要生态系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總體布局,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就位于南方丘陵地帶的核心區,是廣東重要的生态屏障。2021年5月,由梅州市組織申報的韓江中上遊山水工程項目,從全國首批29個競選項目中脫穎而出,順利入選,助推梅州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

該項目實施期為2021-2023年,劃分了南嶺山地水源涵養區、梅江上遊脆弱生态修複區、梅江中下遊城鄉生态提升區、韓江幹流水生态保護區、榕江北河水生态修複區5個修複單元,共17項治理工程,旨在治理曆史遺留礦山、崩崗等生态突出問題,實作區域生态系統品質明顯提升,初步建立生态保護修複管理制度和體制機制。過去三年,梅州市山水工程共實施了84個具體子項目,總投資62.1億元。其中13個已完工并驗收,40個已完工,31個正在施工,大部分接近完工。

“山水項目實施到中期,我們逐漸發現,原方案規劃的項目有些零散,沒有充分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的理念。”三河鎮副鎮長張維濤告訴南都記者。去年,張維濤從大埔縣自然資源局調至三河鎮,主要負責自然資源(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城綜)相關工作。

為實作“一體化”要求,梅州市對整體項目實施方案做了修訂,由8個縣(市)區各牽頭打造一個精品項目或示範項目。為進一步對标先進,梅州市山水辦曾組織赴省内外多地考察,學習借鑒當地山水工程的寶貴經驗和先進做法。

大埔縣主抓了精品項目之一的韓江源生态環境整治與修複工程項目,包括8個子項目,分别是大埔縣城區截污管網建設工程、2022年大埔縣鎮村污水管網完善工程、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工程、韓江源梓裡水河道整治生态修複工程、大埔縣三河鎮梅江河蓬辣攤電站下遊清淤工程、韓江源三河壩林業生态修複項目、韓江源林分改造工程、梅潭河駁岸生态修複工程,總投資26294萬元。

“我們把不同類型的項目整體打包,有階段、有順序、有計劃地推進實施。”張維濤解釋稱,将截污管網建設和鎮村污水管網完善工程納入精品工程中,目的在于從韓江源頭解決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的幹擾,打好生态治理與修複的基礎,再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角度修複生态隐患,才能實作生态環境的整體更新。“我們希望找到人類活動與生态環境之間的平衡點,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态穩定性才能逐漸提升。”

●消除“距離感”

幹部耐心宣講為何要保護生态

合法合規做好流程公示和補償

2021年1月,在大埔縣高陂鎮上遊約5公裡處的韓江幹流上,作為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正式下閘蓄水,并于次年8月全面完工,防洪、供水、發電、通航、生态等效應逐漸顯現,惠及約750萬人。

同樣在2021年,“水中大熊貓”鼋時隔30年重制韓江,此後又多次被發現。專家判斷,得益于韓江流域整體環境改善,鼋已在此形成一定數量的種群。

“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投入使用後,處于上遊的三河壩水位明顯被擡高,原本不涉水的河堤長期泡水,遲早會引發崩崗。”張維濤指出,這不僅影響居民生活生産,也影響鼋的栖息環境。在三河鎮,按照生态環境影響最大、人民群衆最關切的優先級排序,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工程和梓裡水河道整治生态修複工程成了兩個優先治理的項目。那些隐患明顯、亟待修複的地段,便是項目選址的“最優級”。

随着項目進入規劃實施階段,一系列“阻力”接踵而至,首先便是村民與生态修複的“距離感”。

“‘駁岸工程’‘生态修複’,我們都是第一次聽說。這裡好像不存在生态破壞,怎麼會需要修複?”吳志輝說,村民們對于往河裡排污、往樹叢裡扔垃圾早就習以為常,認識不到何為“生态優美”,又如何能了解“生态破壞”?“我們村也有年輕人外出到珠三角生活,他們都會産生疑問,為什麼人家的一江兩岸這麼漂亮?”村幹部們開始一邊學習教育訓練,一邊向村民普及生态修複工程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地處韓江源,更有責任做好生态保護,不能給下遊的群眾造成污染”,三河社群居委會副主任蒲春橋指出,“但要把村民的‘私有财産’轉化成公共的生态風貌,需要走進群衆之中開展大量工作。”

例如,過去村民在無人管理的土地上種植了果樹,如今生态修複需要将土地複原,村民便會要求一定賠償;又如,臨河建房的村民在河畔種了樹,平時在樹下散養雞鴨,生活垃圾也習慣在此處理,如今要改建防洪護岸,同樣出現了反對的聲音……

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張維濤認為,這更需要廣大基層幹部耐心地将生态保護和修複的目的、意義、影響宣傳到位,并確定合法合規地做好各項流程公示和村民補償工作。“對村民而言,我們或許犧牲了經濟發展來保護環境,實際是讓群衆享有更多生态福祉,它就像涓涓細流滋潤着人們的生活。過個五年、十年,或者他們走出去有了對比,才能感受到‘身在福中不知福’。”

●開啟“破冰行動”

實施韓江源駁岸生态修複工程

區域生态環境經受住災害侵擾

生态福祉需要與村民們共建共治共享,村幹部們始終牢記這個原則,尤其吳志輝、蒲春橋都是鎮人大代表。“我們每天都會入戶和村民拉家常、聊生态,後來一去到那,他們就知道我要說什麼”,蒲春橋說,“但不是東拉西扯,我得把好的發展案例拿給他們看。”

在珠三角等外地務工的親友,成了那些優質案例的“收集員”。“我請他們随手拍一些圖檔、短視訊傳回來,讓村民都看看,為什麼人家的小河湧都能賽龍舟,我們家門口的大江大河差在哪?”吳志輝說。所幸,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村民,成了項目工程開展的“破冰點”。根據資金和項目規劃分段實施,生态修複工程開始幹起來了。

經過專家論證,駁岸生态修複工程通過建設具有綠化功能的框格梁生态護坡進行加強,并種植漿果類灌木植物,為動物提供覓食、栖息之地,以此提升生态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進而增強環境對于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

與韓江源雕塑隔江相望的,正是梅江、汀江和梅潭河彙入韓江的對沖之處龍虎坑,沿岸建有一排高低起伏的小樓房,涉及村民50多戶。如今可見,江堤已建好魚鱗狀的框格梁生态護坡。“今年2月剛完成主體工程,4月初就順利度過了一場洪水,預計4月底迎來驗收”,張維濤稱,這意味着,區域生态環境開始經得住自然災害侵擾,将逐漸穩固。

與此同時,鎮村的治污工作也在有計劃地開展。通過污水管網完善工程,村民生活污水全部引流至污水處理廠;護坡工程建好後,一改往日雜草叢生的沿江生态,村民也不忍亂扔垃圾破壞這美景……變化在一天天發生。

村民從質疑到了解,再到主動參與其中。在“美麗鄉村”“綠美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等一系列發展大計推動下,村民們重新在自家房前屋後種植有益的花草樹木,打理好家庭小菜園。“這是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的補償行動,區域的綠化率提高,整個生态環境逐漸穩定,這就是我們尋找的人與自然的平衡點。”張維濤稱。

值得一提的是,三河壩是著名的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發生地,境内有全國最早建造的孫中山紀念堂,以及鳳集亭、古榕渡等人文景觀,是大埔縣重要的文化古都。4月18日是周四,南都記者在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看到,園區内停了好幾輛旅遊大巴,給三河鎮送來了一批批來自珠三角和福建等地的遊客。“特别是我們的圩鎮,正一步步走向‘城市化’,比以前漂亮多了。”蒲春橋忍不住稱贊,圩鎮内建有停車場、充電樁,河堤休閑區還停有觀光遊艇,就像一個城市公園。而今年以來,隼、白鹭等大型鳥禽頻繁光顧,新春時節,河裡出現了一群群密密麻麻的小魚,生态越來越好。

成功打造了先例,村幹部們開展工作的底氣更足了。村民的觀念在轉變,支援的聲音越來越多。“由于我們采取分段建設的步驟實施,還沒啟動改造的區域,村民開始急着問‘什麼時候輪到我們’。”說到這,張維濤忍俊不禁。

●一代代“接力”

謀建優遷快聚共富安居小區

探索農用地整理規模化經營

廣東以頭号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已一年多,強縣促鎮帶村如火如荼。三河鎮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正以綠美廣東生态建設示範點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為契機,以典型鎮标準推動“百千萬工程”部署落實。

張維濤介紹,三河鎮已制定典型鎮建設規劃相關方案,并搭建發展項目庫,将以紅色資源為依托,走好“工業強鎮、文旅興鎮”之路。項目庫就涵蓋了生态、工業、文旅等不同領域的項目,使得自然生态修複與人類生産生活融合發展。“我們先從圩鎮範圍内的三江六岸區域起步,慢慢輻射人口比較集中、呈現增長趨勢的發展型村莊,最後再治理人口大量外出的調整型村莊。”他說。

為有效減小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産生的幹擾,三河鎮提倡集中集約用地,推動邊遠山區村民搬到圩鎮或本村集中居住區居住。

按照省、市、縣“先建新後拆舊”方式整理建設用地的思路,三河鎮謀劃建設優遷快聚共富安居小區,拟建小區占地約2.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1萬平方米,布置12棟252套房,用于空心村、地質災害區和邊遠山區村民搬遷安置,以建立小區置換村民老舊、殘破房屋,推進健全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

據介紹,三河鎮正開展第一輪拆舊意向摸查,向12個村印發全鎮596塊拆舊意向圖斑的圖紙,總面積約203.6公頃。張維濤指出,“騰退後的建設用地會轉化成名額,合理配置設定到工業産業集中發展地區,讓原本散亂生産的地方更加集中集約,便于集中做好排污治理等工作,就能大範圍減少人類生産對環境産生的影響。”

村民搬走了,他們的農用地還在原地,該怎麼辦?為此,三河鎮探索推進農用地整理規模化經營。由鎮一級牽頭成立了兩家強村公司服務12個行政村,閑置農用地統一租給強村公司,解決勞動力轉移造成的耕地撂荒、閑置問題,推動“小田并大田”“林果地上山、耕地下山”,打造集中連片耕作區。再通過規模化流轉經營,租給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通過認耕返米、扶持補貼等多種方式,激活村民的種糧積極性。

據統計,三河鎮已完成流轉經營耕地424畝。作為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鎮,三河鎮又以此為重要抓手,為“百千萬工程”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當地計劃新增耕地319畝,規模化流轉經營2000畝,騰退建設用地818畝。

生态環境改善,農業生産水準和品質提升,讓三河鎮更有信心推動“文旅興鎮”。張維濤提到:“從這些角度推動地方文旅經濟發展,片區群衆的生活品質提高,整體素質提升,形成生态保護的良好氛圍,将能一代代地推動生态治理長遠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三河鎮的地理地勢環境實屬特殊,三江六岸将一個鎮劃為三大片區,一體化生态修複模式既無前人,也未必有來者。他們正在蹚出一條特有的“三河鎮之路”。

南都調研 總第260期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莫郅骅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