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第九屆·靈眸大賞Morketing Summit于中國·上海舉辦。
第九屆·靈眸大賞以「十年」為題,圍繞「品牌—系統之美」、「全球化—Go Glocal」、「數智場—數智+AI」、「遊戲應用場—新流量」以及「播客營銷專場」五大方向,設一大宏觀論壇與五大分論壇。Morketing邀請到了消費、品牌、電商、文娛、遊戲、新科技、出海等不同行業,多領域領頭羊齊聚,與營銷人共同「回溯原點,探索奇點」。
整理 | Sober
一個明顯的共識是,如今,營銷不再是單向的資訊推送,而是變成了一場雙向的對話。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小紅書上關于“聽勸”的相關話題浏覽量已突破9億次......不少商家因為“聽勸”而賣爆貨,也有素人部落客因“聽勸”搖身變為網紅大V,此背景下,也孵化出“聽勸營銷”的這一新興營銷詞彙。
“聽勸營銷”要求品牌放下自我,傾聽市場的真實聲音,了解消費者所言之感、未言之需,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找到獨特的定位。
而想要真正做到、做好“聽勸營銷”,前提依舊是使用者洞察。以及,并非所有聽來的insight都要take action.表面是使用者洞察,但關鍵是要挖掘出背後的真實需求。
在第九屆Morketing Summit靈眸大賞「品牌-系統之美」分會場,氧氣科技全球合夥人、中國廣告協會學術與教育委員會副主任、IAB China學術研究執行主席董浩宇博士,與Meltwater融文 大中華區企業級解決方案總監Daisy Sun孫岱妮、卡夫亨氏中國區首席營銷官蔡宏、白象電商總經理孫亮圍繞「“聽勸營銷”當道,品牌如何利用消費者洞察與使用者雙向奔赴?」這一話題進行了相關讨論。
以下為圓桌部分讨論實錄,Morketing編輯整理:
市場最不缺的就是資料
缺的是資料背後的深度洞察
董浩宇:請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随着整個市場環境和媒介的環境的變化,使用者洞察變得越來越複雜,那麼基于品類自身的賽道,各位在消費者洞察中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三位又是如何了解“聽勸營銷”的?
Daisy Sun孫岱妮:我的專業是實踐數學,早期的時候在金融公司,幫助不同品牌做行業研究。彼時,我們會更依賴于傳統資料和外部資料,幫助品牌去洞察自身品類,消費者行為以及進行投放及後期ROI的效果評估。目前我在Meltwater融文有近十年品牌營銷咨詢相關的工作經驗,并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對于品牌來講,“聽勸營銷”可以更好幫助其建立起一個可持續化的,系統化的思維,就像咱們本次分會場的主題“系統之美”。即,聽誰?什麼時候聽?投放完後又該如何評估衡量效果,并做好下一次“聽勸”。
蔡宏:我大學是學醫的,現在在卡夫亨氏負責中國區市場部,加入卡夫亨氏之前,在聯合利華做了十年洞察。我一直覺得,不管是研究人還是做Marketing,這兩件事有點兒本是同根生的感覺,包括我們今天“聽勸營銷”這個話題,其實就是一個“噱頭”,本質都是研究人,都是聆聽消費者聲音。
其實每個公司都會把“聆聽消費者”聲音作為企業文化之一,但真正做得好的卻很少。
我認同Daisy總的觀點,“聽勸營銷”,我們聽什麼?怎麼聽?什麼時候聽?都很重要,中國市場不缺資料,尤其是我們也不缺資料工具,但缺的是什麼?是深度洞察,不管是平台發還是品牌自身,能夠真正做到正确解讀,做到deep insight的很少。
孫亮:大家好,我是白象電商的孫亮,重點負責公司的産品創新以及線上的營銷部分。Daisy是學數學的,我也是。數學系畢業,再到現在負責了這麼多年的電商、新媒體等,我現在其實越來越不相信“數學”了。
蔡宏總剛剛提到“聽勸營銷”是一種噱頭,但在我看來,重點在于我們怎麼去了解這個詞,比如我,在了解這個議題之前,根本沒有聽過這個詞。
關于“聽勸營銷”,我的了解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聽勸是一種态度,是如何對待市場、如何對待消費者、以及我們所有決策的來源。資料的作用是,它會讓我們更加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第二,“聽勸”是一種體系,或是一個決策機制。營銷不是獨立存在的,是一個環節,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聽勸營銷”,那肯定意味着企業從産品體系,到管道、财務名額等等的評估與決策都基于“聽勸”這件事。
董浩宇:正如大家所說,“聽勸營銷”是當下的一個熱詞,但本質依舊是使用者洞察,最終都要回歸到自己的品牌體系中,推動業務增長。那麼,不同企業的品類不同,成長階段也不同,看待消費者的視角也是不一樣的。是以想請教下Daisy總,在你們服務的品牌或者是品牌夥伴中,各類以及不同成長階段的品牌,在消費者洞察上的需求是不是有一些不同呢?
Daisy Sun孫岱妮:第一類,高端品牌以及一些奢侈品牌,他們更加注重品與效,尤其是在這兩年經濟環境不太好的當下。高奢品牌已經有了很強的品牌力了,他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用品牌資産去留住核心人群,并做一些新的,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拓展。
舉個例子,一個奢侈品牌,想打送禮這個場景。我們通過外部資料洞察到其實除了傳統的節日、周年這些場景,也還有一些新的場景,比如年輕人現在的House warming,喬遷或者溫居都會辦一個party,同樣是一個送禮場景。再比如今年很火的“玄學”,這也是中國人比較講究的一點,是以在送禮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寓意比較好産品。是以需要進一步深入到細分場景中,了解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産品,以及使用者在購買後,品牌如何進行後續的線上傳播。
母嬰品類也相似,我曾服務過一個傳統母嬰品牌,他們的産品就是電子體溫計。我們通過使用者洞察與社媒聆聽後發現,這是一片紅海,尤其是我們服務的這個品牌在這個品類已經是TOP級别。但在品類洞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年輕消費者不僅用這款産品給自己量體溫,也會給自己的毛孩子量體溫,這便是一個新的場景。是以,較為成熟的品牌想要破圈,首先是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品牌心智,同時,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與方式,去進行更加深入的洞察。
董浩宇:根據不同成長階段,以及超細分場景/人群去進行洞察。蔡宏總與孫亮總呢,在進行使用者洞察時候,會關注那些次元?用到什麼工具?是否有一些實戰經驗分享?
蔡宏:除了正常的一些社媒聆聽工具,我們還會鋪大量的人力去做傳統定性研究以及人類學研究。因為卡夫亨氏的宗旨是,要有溫度的去洞察那些來自資料背後的故事。
卡夫亨氏是一個以做調味品為主的企業,在中國市場,有包括大家熟悉的番茄醬、沙拉醬等西式調味品,也有包括醬油、腐乳等在内的中式調味品。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廣合腐乳現在也是卡夫亨氏旗下的品牌。在一次消費者洞察中我們發現,腐乳這個品類很大,而且是大勢所趨,但年輕人不會經常吃,因為當下有太多可替代品,那麼我們該如何重新煥發品類與品牌增長?
通過使用者洞察,我們發現許多消費者提到,自己很喜歡腐乳酒香和醬香的味道,因為腐乳和酒類差不多,制作過程本身也需要發酵。是以我們重新定位了腐乳這一品類為“東方芝士”。當我們“重塑”這個品類與品牌後,并真正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你會發現這款産品的也會同步擴大。
調整定位前,腐乳僅僅是一個可以出現在早餐,塗抹在饅頭等食品上的佐料,但成為“東方芝士”後,我們把其做成“芝士粉”的形态,其可以加入到撒到奶茶蓋上,并與包括蛋糕、可頌等産品融合。我們也讓這款産品與一些咖啡品牌進行了合作聯名;還與灣仔碼頭打造了腐乳奶黃流心湯圓,這款産品也在小紅書上有了很強的自然曝光且銷售還不錯。
再比如卡夫亨氏的番茄醬,這款産品是我們的重點品類,但其實其在中國市場的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外國人的飲食習慣或是愛好,就包括回家做做漢堡,番茄醬是剛需,但國人不會,尤其是外賣點漢堡也很友善。那麼在中國,我們該如何促進這一品類增長?
我們發現很多使用者在評論區和直播間都會問,番茄醬還能怎麼用?其中一位消費者提到了番茄炒蛋。一年365天,除了早餐,有700多頓飯要吃,即使有一半的飯到外面吃,那也至少有300+頓飯在家吃,而番茄炒蛋就是最常出現的拿到家常菜,對我們來說就是高頻場景。于是,卡夫亨氏選擇用這個國人的高頻場景去代替低頻場景,把番茄醬與番茄炒蛋高度綁定。
通過我們的測算,綁定後,我們一年至少有14000次左右接觸消費者的機會,那就代表我們能夠讓夠這一品類有巨大的增長的空間。當然,這背後的洞察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包括後續的系列承接等,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孫亮:剛剛兩位都分享了實戰經驗,我這邊舉3個案例,表面看起來都是爆品打造,但其實背後是沒有所謂的“規律”可言的。
第一個案例,香菜面。2022年,白象在抖音打造了爆款産品--香菜面。按照正常的思路,在某一平台推出新品,企業會基于平台使用者去洞察,比如年齡段,以及他們的喜好。
但白象并非如此,我們沒有用這些“正常”的思路。抖音是内容平台,是以我們的選擇是直接“洞察内容”,在内容裡面去找使用者在關注什麼,尤其是年輕人在讨論什麼,甚至什麼樣的話題最有沖突性,因為有沖突就意味着有參與。于是我們發現了香菜這個“時而火熱,時而沉寂”的話題點,但隻要開始讨論,就很熱烈,因為香菜是一個使用者喜愛度兩極分化很明顯的食物。
以上這些内容洞察,算不算使用者洞察?肯定算,隻不過不是我們正常所了解的那種方式,我們沒有盤抖音的人群、流量,而是選擇在内容平台中去盤能起來的内容。
第二個案例,蟹黃面。這款産品在去年8月的時候很火,大家一度以為我們和白冰有一些合作,但實際上都是自來水式的流量。
前年年底疫情結束後,我們去洞察了線下餐飲這個場景,因為本質上友善速食這個行業,大部分産品創新是線下餐飲産品的還原。我們發現,2022年的蟹季,由于出行限制,大家去陽澄湖吃螃蟹是個不太友善的事情,與此同時,線下餐飲的蟹黃面是個很火的産品,甚至在非吃蟹的主流城市,比如白象的總部所在地鄭州,都很火。
是以,在我們看來,這也是一個還原線下餐飲産品、進行産品創新的方向。與此同時,結合彼時“消費降級”的熱點,以及大家對于健康的追求,其他企業做凍品蟹黃面,我們做出常溫蟹黃面,且比線下餐飲的蟹黃面價格更低。最終,得益于使用者洞察,這款産品自2022年上線,成為了一款銷售超千萬的産品,直到2023年,我們迎來了這款産品的“爆發”。
第三個案例是一個營銷活動。去年年底,我們進行了一場品牌超級會員日。目的很簡單直接,和大多數品牌一樣,趁着年底進行一場大活動促進銷售。但我們沒有采用請明星進直播間,或直接發優惠券促銷這種正常行為。
主題活動,一定會有流量輸出、産品輸出,但僅有這些,我們覺得不夠“性感有趣”。我們洞察到,疫情結束後,最火的内容是旅遊。于是,我們把主題定位為旅遊,12月這個節點,東北和海南是熱門旅遊區域,于是我們做了一場“天南海北”的活動。第一次把直播間打造成了劇場,有南方的場景和美食,比如我們基于南方使用者口味推出的糟粕醋海鮮粉;也有東北的場景和美食,比如麻辣燙。于是,去年哈爾濱火了,基于這些活動和道地的産品,白象的麻辣燙也火了。
以上三個案例,本質都是使用者洞察,但顯然不是同一套方法論,也沒有所謂的規律。
并非所有的insight都要take action
表面是洞察,背後是需求的挖掘
董浩宇:感謝三位嘉賓的發言。總結來看,品牌不僅僅要insight,洞察背後,更要系統地去看,通過洞察要怎麼做,把洞察變為增長。那麼在聊完怎麼“聽勸”後,想問問各位嘉賓,在看到洞察與趨勢後,或是“聽勸”之後,有沒有調整過自己的營銷動作。或是說,如何系統性的“聽勸”?
蔡宏:聽是第一步,聽勸是讓你明白消費者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當然,使用者會給你很多建議,比如包裝細節,産品規格建議。但在我看來,對于企業來講,首先,并不是“聽”來的所有的内容都要給回報;其次,要學會判斷,挖掘背後的真正需求。
比如,使用者表面想讓你調整包裝,但背後的本質是要解決場景問題,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是要系統去看待問題。
那麼,如何真正解決問題?依舊拿“東方芝士”這個品類煥新舉例。提出煥新品類後為什麼可以繼續推進?因為其可以讓這款産品以及這個品牌的場景擴大,能解決年輕人不愛吃腐乳的問題,解決這款産品場景低頻的問題,解決這一品類滲透率低的問題。
總結下來,兩點很關鍵,首先,表面是洞察,但背後要找到消費者最主要以及共性的需求和問題。其次,根據企業自身政策挑選出一個既能解決消費者的同時,又能幫助企業解決商業問題的手段,并再做放大。
董浩宇:了解,先挖掘到背後的真需求,再找到最優的商業解決方案。Daisy總呢?Meltwater融文也有很多做社媒聆聽和使用者洞察的實戰經驗。這麼多資料,如何幫助企業分辨是有效的資訊?又如何讓品牌避免誤讀或者曲解消費者的一些無效資訊呢?
Daisy Sun孫岱妮:我同意剛剛蔡宏總的觀點,并非所有聽來的insight都要take action.
作為服務商,我們當然有能力幫助企業進行洞察,但對于企業來講,更關鍵的是,洞察之後,或是take action之後,比如産品上新或是做一些營銷傳播行為之後,會不會碰壁?如何避免碰壁?我們可以為企業建立起一套衡量與評估的标準。
比如産品上新這一行為,可以用一些傳統模型去重點定義、洞察一類人群。但關鍵在于,上新後,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三件事情:觸達到了哪些人?觸達之後,又有多少人被激發了購買心智?以及,觸達,或被激活之後,又有多少人真正有了購買行為?對于要釋出新品的品牌,要更加系統的去看這些資料。
提到品牌心智打造,我們近期在服務一個百年高端品牌。其實它已經有了很強的品牌标簽和使用者認知,是以需要做的事情也并不複雜。主要是利用我們來洞察UGC,看使用者在社媒上是如何看待、了解這一品牌,并關注詞雲變化。比如看看有哪些新的關鍵詞,以及一些被視為品牌DNA的關鍵詞是被加強了還是被稀釋了,以此為評判标準。
另一種衡量方式更多适用于做單一賽道的品牌,但品牌想進行一些拓展,那便需要看看這些新的品牌特質或是傳播的内容,是否被使用者真正的認知到。
正如剛剛孫亮總所講的,使用者洞察是一個系統化的概念,閱聽人也可以進一步細分,不僅“聽”他們對于口味的需求,也可以“聽”管道的需求等。尤其是我們服務過一些全球化的品牌,不同區域,針對不同使用者群體,需要“聽”的内容肯定也是不盡相同的。
AI or HI?
董浩宇:聊了這麼多“人”的洞察,今年,AI是個熱詞,我個人是一個對人工智能是持悲觀的樂觀主義者,相信技術的進步能夠幫助人類去完成一些事項,但是其實最核心的還是要靠HI,human intelligence,還是要靠人類的機會。具體到消費者洞察這個領域,想問問各位,大家認為在消費者洞察的次元,AI人工智能和HI最後的占比大概是多少?最後多少是人來判斷的,做決定的?有多少是AI能夠發揮它的作用?
孫亮:我的結論比較極端,99:1。我們從小都聽過一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努力”,但事實上,沒有這“1%”的靈感,肯定不行。
站在白象的實際應用角度來講,一些基礎的工作,比如資料收集、資料呈現這些确實可以提升效率,是一種進步。但如果考慮到洞察後的一系列動作,在沒有AI的時候,企業能收集到五六條線索做一個簡單判斷,這是大部分公司的常态。但如今技術手段上去了,線索複雜度、線索量等各種各樣的次元變得非常多,是以對接下來做判斷、做提煉的人的要求也勢必變得非常高。
AI把洞察的門檻提高了,但本質去做洞察的依舊是人,是企業自己。
董浩宇:99%的AI做資料收集,最核心的還是那1%人類的智慧的判斷。有了1%的人類智慧,才能帶來99%的生意增長。同樣的問題給到蔡宏總,您認為AI和人類智慧的占比和HI的占比未來會是多少?或者,這個比例怎樣才算合理?
蔡宏:我的觀點可能不像孫亮總那麼極端,但我也認同其對于AI以及人類智慧的看法。
這個問題行業中讨論蠻多,不光在研究領域,在廣告創意端也會讨論AIGC對創意的影響。對我來講,AI對我更多是一個能讓我的工作簡化,進行資料收集的工具而已,僅此而已。
事實上,市場中所有的AI研究公司、技術夥伴公司、廣告代理,基本上能聊的,我們團隊基本上聊過一遍,但最後,基本上沒法落地,或是說很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自己做使用者洞察很久了,另一方面,當我和行業夥伴聊的時候我也發現,現在做marketing的,最稀缺的就是洞察。大家都講流量、平台,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那些投流、鋪管道“浪費”的錢,都是在為不夠好的洞察買單。
我從來不期望AI,至少現在,我沒有看到AI能夠給出一些特别的東西,尤其是,AI它沒有溫度,是非常表象的東西,它隻能告訴你這個地方可能有礦,但它不能具體告訴你這個礦在地下多少米的方位。對我來講,我更重視人在這裡面的作用,這也是成為好品牌的關鍵。
董浩宇:Daisy總呢?AI的應用有幫助到系統資料的收集嗎?AI的重要性,您是怎麼看的?
Daisy Sun孫岱妮:我們的工作是為企業/品牌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AI肯定能增加效率,但AI不是最終來做決策的。
AI好的一面是增加效率,它有海量的資料收集,也能實作海量的資料運轉。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去做一些趨勢研究,探讨相對科學化的一些模型。比如說,一些品類的趨勢,或是口味、口感,這些都可以實作系統化。
但AI不能提供創意。比如在食品飲料這個賽道,我們會發現一些獵奇的口味在社交平台上爆火,就是因為它能在社交媒體上激發内容,這些内容的出現、應用等還是要源自于人的創意。
AI是工具,可以提供幫助,但人是創意來源,并是決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