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國材料學科建設發展的高水準大會
着眼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的“咖位”論壇
“科技+AI”沉浸式的創新成果展示
纖維領域的知識大模型釋出
精彩紛呈的院慶文藝晚會
……
10月19-20日,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兩院院士、政府和行業上司、國内外專家學者、兄弟高校材料學院院長、企業嘉賓、廣大校友齊聚一堂,共同慶祝東華大學材料學科建立70周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30周年。在20日上午的慶祝大會上,學院與多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啟動蔣士成專項基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基金,為部分捐贈企業頒發證書,并頒授郁銘芳基金講席教授、愛博基金講席教授、傑出貢獻獎等。
新中國伊始,全國工業凋敝,解決人民“有的穿、穿得暖”成為當務之急。1954年,學科創始者錢寶鈞先生與方柏容先生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1985年,建立化學纖維工程系,1992年更名為高分子材料系。1994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是全國最早成立的材料學院之一。
七秩歲月如歌,三十芳華正茂。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在粘膠基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等戰略材料及關鍵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争當新材料領域的“領跑者”和交叉前沿領域的“開拓者”,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行業技術中堅力量和科技領軍人才,先後榮獲全國勞工先鋒号、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号,為大陸建設纖維強國貢獻東華材料人的勇毅擔當。
奮楫笃行 · 薪火相傳七十載
人工智能對材料學科發展有哪些影響?材料學科建設如何擁抱人工智能新技術?在10月19日召開的全國材料學科建設研讨會上,來自國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人工智能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相關負責人齊聚東華,共同探讨“AI時代下材料學科建設的機遇與挑戰”。
撫今追昔,在材料學院曆史沿革展示牆上,一條條縱向延伸的學科發展脈絡呈現在眼前。從1954年建立新中國首個化學纖維專業;到改革開放後,先後獲得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再到新時代,“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入圍 ESI 全球前千分之一學科,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獲評“優秀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入選首批國家級現代産業學院建設行列……一代代東華材料人用堅定的腳步走出了一段不凡的發展之路。
1974屆畢業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材料科學與工程組成員王依民教授深情感慨道,“學在東華,教在東華。半個多世紀的學習、工作與生活讓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學科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薪火相傳、砥砺前行的奮鬥史”。
經過幾代材料人的不懈努力和奮鬥,學院目前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納米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能源動力”工程博士專業以及“材料與化工”工程碩博專業,建有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2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先進玻璃制造技術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支撐平台,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64項,始終走在大陸材料科學研究與創新的前列。
碩果累累 · 育材興邦敢為先
“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方法上的創新和解決難題的勇氣”在東華大學材料學科建立70周年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30周年主題大會上,1995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彭慧勝教授深情回顧了在東華學習生活的難忘時光。
作為纖維材料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學院始終發揚傳承“五愛精神”,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構築“六個百分百”協同育人體系,堅持把最好的資源力量用在人才培養上,連續十五年實施博導班主任制度就是一個生動的寫照。從1.0版到2.0版,再到“1+1+1”(博導+青年導師+行政助理)疊代更新,包括學科帶頭人、資深教授博導、國家級人才計劃等在内的近兩百人次教師擔任博導班主任(助理博導班主任),覆寫學生近4000名。除此之外,學院搭建“橋梁計劃”,實施“準研究所學生制”培養模式,持續開設“大國之材”“大國工匠”課程,師生觀演“錢寶鈞大師劇”,設立“學科創始者事迹陳列室”……讓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學生心間成長,1.4萬餘名畢業生從這裡點燃青春夢想,走向人生彼岸。
(師生觀演話劇《錢寶鈞》,傳承五愛精神)
70年來,學院打造出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教書育人過硬本領的一流師資隊伍,成為助推學院高品質發展的堅實力量。現有院士、傑青、萬人計劃等國家級人才60餘人次,教師先後榮獲何梁何利獎、全國創新争先獎、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各行業傑出的女人等榮譽,牽頭建設“新一代高分子材料研究”長江教育創新帶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合作體,入選教育部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設團隊等。
(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學生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得到提升。“正是在學院提供的強大科研實踐平台基礎上,我才能将‘發光纖維’這一科研夢想終于轉變為實踐成果”。2024屆博士畢業生、《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楊偉峰說。近五年,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重大學術科研賽事中,學院學生團隊分别斬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創新類競賽獎項400餘項,學生創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多篇成果發表于Science、Nat. Mater.、Nat. Commun.、Adv. Mater.、Nat. Med.、Nat. Catal.等國際知名期刊。
(博士生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學生到企業一線參觀實習)
(深造率90%、畢業去向落實率100%的“神仙班級”卓越複材1801班)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以科技報國精神為引領,秉承“交叉催化、聚合育人”理念,以促進學生知識融合為目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技術難題,發揮學科和行業優勢,推動“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協同育人,推動“課程鍊、創新鍊、實踐鍊”三鍊彙聚,建構起特色鮮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智慧和力量。
履踐緻遠 · 砥砺創新再出發
研發航天級碳纖維為“飛彈穿衣”、制備月壤纖維助力“蟾宮造阙”、攻堅人工組織工程“再造健康”……在創新成果展和“材料日”科技文化節上,一件件“高精尖”科研成果,生動呈現了多年來學院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别是“卡脖子”問題,着力在實作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勇闖科學“無人區”,朝着“星辰大海”目标不斷進發的創新探索之路。
纖維創造美好生活、企業創新與校企合作模式、從內建電路産業看中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在19日下午召開的全國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論壇上,來自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的150餘位代表共同研讨新材料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多年來,學院堅持立足學科專業特色優勢,為服務國計民生、化纖工業更新改造、解決纖維材料共性難題積極貢獻“東華方案”。“幹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産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奪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3項,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一項項成果數字的背後展現的是科研“硬核”實力。
(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連續舉辦11屆)
學院始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連續主辦11屆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會議,開設主題大會報告150餘場、分論壇170餘個、學術報告3500餘次,與全球十餘個國家10000餘名海内外專家學者共同聚焦、協同攻關纖維材料世界性難題。打造纖維領域國際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不斷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設立“錢寶鈞纖維材料獎”,表彰獎勵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内外青年學者……合作交流不斷深化拓展,持續推動改革創新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果。
“回望來時路,催人奮進的成績讓我們難忘和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談到,“展望未來,東華材料人将傳承‘敢為人先,甘于奉獻’的熾熱情愫、‘潛心鑽研,勇于攀登’的報國情懷、‘團結奮進,争創未來’的使命追求,繼續書寫無愧偉大時代的輝煌篇章”。
時代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今天,是曆史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凝練過往、展望未來的美好契機,更是共謀發展、擘畫未來的全新啟程。站在新的起點上,東華材料人将繼續勇擔時代重任,永葆昂揚澎湃的熱情、創新有為的姿态,砥砺奮進,攻堅克難,朝着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接續奮鬥,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撰稿:羅海旗 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