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堪稱世界奇迹,然而其真正的用途卻一直以來備受争議。傳統觀點認為兵馬俑是用于陪葬的,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卻逐漸改變了這一認知。

而秦始皇遺物的發現更是為這一謎團增添了新的解讀:攜子巡遊背後是否還隐藏着其他目的?

究竟,兵馬俑的真正用途是什麼?這其中是否蘊藏着更為深刻的曆史意義和政治目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新審視這位開創大一統的帝王。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一、史書中的秦始皇形象

在漢代史書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一個暴虐無道的暴君形象。《史記》中對他的評價是"法令煩慘"、"懷卑鄙之心"、"刑罰暴酷"、"以暴虐為天下始"。這些詞彙無不在坐實他殘暴的名聲。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焚書坑儒和修建長城這兩件事。焚書坑儒被視為秦始皇專制思想的展現,他下令焚燒除了"吏治"之外的所有書籍,并将不配合的學者活埋,這無疑是一種極端的文化專制行為。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而修建長城則被認為是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的鐵證。史書記載,秦始皇動用了七十餘萬名勞工來修建這座巍峨的長城,這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這種暴君形象的塑造,無疑是漢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有意為之。畢竟,秦始皇是他們的前朝,他們必須要在曆史上抹黑他,才能突出自己的正統性。是以,史書中的秦始皇形象往往是被有意誇大和歪曲的。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二、考古發現與史書沖突

然而,随着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出土文物卻與史書記載産生了沖突。這些考古發現無疑為我們重新認識秦始皇提供了新的視角。

阿房宮并未建成

《阿房宮賦》中描述阿房宮"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規模極其宏大。但2002年的考古發現顯示,阿房宮東西長僅1270米,南北寬426米,遠遠小于史書記載。

而且在台基上也沒有宮殿遺迹,直到秦朝滅亡,阿房宮也未能建成。這說明,史書中關于阿房宮的描述可能存在誇張成分,秦始皇并沒有如史書所說的那樣,動用大量勞工來建造這座奢華的宮殿。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秦朝石刻彰顯仁政

在出土的九塊秦朝石刻中,有八塊記載着"黔首安甯,不用兵革"、"黔首安定,利澤長久"等語句,透露出秦始皇也有愛民如子的一面。

這與史書中描述的殘暴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些石刻不僅記錄了秦朝的政治主張,也反映了秦始皇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睡虎地秦簡》否定"失期皆斬"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被認為是"失期皆斬"的嚴苛秦法。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的《秦律》記載,遲到最多隻是罰款,根本不存在"失期皆斬"的說法。這說明,史書中關于秦法嚴苛的描述可能也存在誇張成分。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兵馬俑銘文與統一時間不符

兵馬俑被視為秦始皇大興土木的見證,但其兵器上的銘文顯示,兵馬俑的制作時間最晚為公元前228年,而這個時候秦國還未統一六國。這就意味着,兵馬俑的修建可能并非秦始皇一手操辦,而是在他統一中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三、勤政愛民的秦始皇

從上述考古發現來看,秦始皇并非史書中描述的那般暴虐無道,反而有着勤政愛民的一面。

尉缭的評價

著名軍事家尉缭曾評價秦始皇"刻薄寡恩",但隻是在他功成名就後才如此,在他落魄時期,秦始皇還是能做到"禮賢下士"的。

這說明,秦始皇并非一開始就是個暴君,他也有善待他人的一面。或許在權力的誘惑下,他才逐漸變得殘暴。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完全喪失人性。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巡遊天下的目的

秦始皇在位期間曾六次巡遊,并且每次都會帶上疼愛的小兒子胡亥同行。這不僅是為了領略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親自了解百姓疾苦,以便實施有利于民生的政策。這種關心群眾的做法,與史書中描述的暴君形象大相徑庭。

勤政的一面

《史記》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以橫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這說明秦始皇每天都要審閱大量奏章,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勤勉盡責。這種勤政的作風,也與史書中的暴君形象不符。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四、秦始皇的曆史功績

無論如何評價秦始皇的為人,他為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

實作中國大一統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使後世即便曆經千年動蕩變遷,我們仍是同一個中華民族。這為維系民族團結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處于分裂狀态,各諸侯國互相争鬥,百姓生活在戰火之中。秦始皇的統一,結束了這種局面,使中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無疑是他最偉大的成就。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同文同軌促進交流

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此之前,各諸侯國使用不同的文字和度量衡,這給交流帶來了很大障礙。

秦始皇的這些改革,大大促進了全國範圍内的經濟文化融合,為後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奠定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度,為後世封建王朝的政治體制定下了基礎,成為根深蒂固的傳統。這種集權制度,雖然有其弊端,但也為中國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處于分裂狀态,各諸侯國互相獨立,這給國家的統治帶來了很大困難。秦始皇的集權改革,解決了這一問題,為後世的統治奠定了制度基礎。

秦陵兵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遺物證明,攜子巡遊是另有目的?

結語

秦始皇的形象在史書和考古發現中存在着巨大分歧,我們不能簡單地将他妖魔化或英雄化。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着光輝的一面,也有着陰暗的一面。正視他的全部,客觀公正地評價他的曆史地位,才是我們應有的态度。

畢竟,他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我們應該以開放、包容的心态來看待這位曆史人物,而不是簡單地将他定性為暴君。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這個複雜的曆史人物,進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