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清朝曆史中,康熙皇帝的子嗣們一直是令人關注的焦點,而康熙十四子胤禵更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存在。

作為擁有龐大軍隊的皇子,他掌握着強大的權力和影響力,然而,面對雍正皇帝的統治,他卻選擇了沉默和順從。

那麼,一個擁有20多萬軍隊的皇子,為何不敢挑戰雍正皇帝的權威,不敢造反推翻他的統治?他的選擇背後是否隐藏着更為深刻的個人理由?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一、九子奪嫡

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廢黜,引發了一場曠世駭人的"九子奪嫡"事件。在這場奪嫡大戰中,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分别成為了兩大陣營的領軍人物。

胤禛為人精明幹練,手段了得。他深知奪取皇位的關鍵在于赢得軍心,于是在奪嫡過程中,他不遺餘力地拉攏親信,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善于利用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不管是打壓異己,還是拉攏支援者,他都遊刃有餘。

他清楚地認識到,隻有掌握了軍權,才能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是以,他在奪嫡的過程中,始終将軍權的掌控作為首要任務。相比之下,胤禩則顯得溫文爾雅,為人謙遜有禮。正是這份謙和的性格,赢得了不少皇子的欣賞,其中就包括了當年的老十四胤禵。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胤禩雖然也有奪嫡的野心,但他更多地依賴于自身的才華和聲望,而非如胤禛般的權謀算計。他相信隻要自己能夠展現出足夠的能力和品德,就一定能夠赢得更多人的支援。

在這場激烈的奪嫡鬥争中,胤禛最終憑借其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軍事實力,戰勝了其他諸子,登上了皇位,成為了雍正皇帝。而胤禩則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夢想破碎,淪為了失意者。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二、胤禵挺身而出

在"九子奪嫡"的風雲際會中,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事。當時,胤禩被康熙指責"妄蓄大志",差點被關進大牢。關鍵時刻,老十四胤禵挺身而出,當場就對康熙說"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這一舉動,不僅讓康熙認可了胤禵對兄弟的忠心,更讓他看中了胤禵這個人品性格。從此,胤禵在康熙眼中的分量更重了。胤禵之是以會如此挺身而出,并非完全出于對胤禩的支援,更多的是出于他自身的正義感和責任心。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作為一個皇子,他深知兄弟之間的團結對于整個王朝的穩定至關重要。是以,當他看到自己的兄弟遭到如此不公的對待時,他毅然站了出來,不顧自己的安危,直接向康熙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這種勇氣和正義感,讓康熙對胤禵刮目相看。在康熙看來,胤禵不僅是一個能幹的将領,更是一個忠誠可靠的皇子。從此以後,康熙對胤禵的器重和信任,也越來越深。這為胤禵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三、平定叛亂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帶領大軍侵擾西藏。經過慎重考慮,康熙最終決定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将軍,并親自主持出征儀式。

這足以見得,當時康熙對胤禵是何等的重視和器重。而胤禵也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就迅速平定了叛亂,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

胤禵之是以能夠取得如此出色的戰績,除了得益于自身的軍事素質外,還與他在西北地區的深厚根基有關。作為一個出身西北的皇子,胤禵對于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情況都有着深入的了解。這使得他在制定戰略和調動部隊時,都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同時,胤禵還善于與當地的藏傳佛教勢力進行溝通協調。他深知,要想在西北地區取得穩定,就必須赢得當地藏傳佛教領袖的支援。是以,他在平定叛亂的同時,也積極與達賴喇嘛等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為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正是憑借着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出色的政治手腕,胤禵在短時間内就完成了康熙交給他的重任,赢得了皇帝的高度贊賞。這也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四、遺囑之争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逝。在他去世後,胤禛奉康熙遺囑,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改元雍正。

關于雍正如何登基,曆來有許多猜測。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康熙本有意将皇位傳給胤禵,但胤禛在遺囑上動了手腳,改動了一個字,這才登上了皇位。

不過,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有待商榷。畢竟遺囑是滿、蒙、漢三種文字,要想改動還不露出痕迹,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何況,康熙對于皇位的傳承,向來都是謹慎慎重的,不太可能會在這樣重要的事項上留下漏洞。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但即便如此,這種說法之是以能夠廣為流傳,也說明了當時人們對于胤禵的看重程度。在許多人的眼中,胤禵才是康熙最有可能傳位的人選。畢竟,他在西北的出色表現,以及康熙對他的器重,都讓人覺得他才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

是以,即便最終是胤禛登上了皇位,但人們依然對胤禵的遭遇耿耿于懷。這種遺憾和不解,也成為了後世評論這段曆史的一個重要視角。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五、雍正的防範

無論如何,雍正登基後,首先就對掌握重兵的胤禵下手了。他不僅派人前去西北接替胤禵的職務,還在胤禵回京奔喪的路上,派人攔住了他,對其所攜帶的物品進行了徹底的搜查。

這一切的用意,不外乎是防範胤禵可能持有康熙遺囑的證據,進而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動搖。可見,雍正對胤禵的戒心是何等之重。

雍正之是以會如此防範胤禵,除了擔心他可能持有康熙的遺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對胤禵的軍事實力深感忌憚。作為一個掌握大軍的将領,胤禵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如果他真的起兵造反,無疑會給雍正的統治帶來巨大的動蕩。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是以,雍正必須采取果斷的措施來遏制胤禵的勢力。不僅要調換他的職務,還要對他的行蹤進行嚴密的監控。這種防範措施,展現了雍正對于自己統治地位的高度警惕。

可以說,雍正之是以會如此防範胤禵,根源在于他對自己統治地位的不确定感。作為一個新登基的皇帝,他必須時刻警惕可能的威脅,以確定自己的統治地位不被動搖。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六、靈前大鬧

果不其然,在抵達京城後,胤禵在康熙的靈柩前大鬧了一場。他不僅拒絕向雍正下跪,還要求雍正以"以下犯上"的罪名處罰一名拉他的侍衛。

最終,還是胤禩出面相勸,胤禵這才"寂然無聲而跪"。但這一幕,已經讓雍正對胤禵的戒心更甚。這場大鬧,也是胤禵對雍正的一種公開挑釁。作為一個皇子,他理應對新任皇帝表示尊重和臣服。但他卻公然拒絕下跪,這無疑是在挑戰雍正的權威。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反映了胤禵内心的不甘和憤怒。作為一個曾經深受康熙器重的皇子,他無法接受自己如今淪為被圈禁的對象。在康熙的靈前,他終于忍不住爆發了出來,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雍正作為新任皇帝,怎能容忍一個皇子如此公然挑釁自己的權威?是以,這一幕更加深了雍正對胤禵的戒心,也為後續的圈禁埋下了伏筆。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七、圈禁之痛

從此,胤禵開始了漫長的圈禁生涯。雍正元年,他被安置在康熙陵園附近,被軟禁在那裡。雍正四年,他又被押解回京,囚禁在景山壽皇殿内,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登基,才被放了出來。

在這十年的歲月裡,胤禵備受煎熬。他不僅被剝奪了自由,就連俸祿也無了下落,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對于一個曾經深受寵愛的皇子來說,這種遭遇更是雪上加霜。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作為一個軍事精英,他本可以在戰場上建立功勳,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榮譽。但如今,他卻淪為了一個被軟禁的囚徒,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得到。

這種巨大的落差,也會給胤禵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創傷。他曾經擁有的權力和地位,如今都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孤獨和絕望。在這種情況下,他必定會對雍正産生深深的仇恨和憤怒。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但即便如此,胤禵也無法采取任何行動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作為一個被軟禁的囚徒,他連最基本的自由都沒有,更别提去謀劃什麼反抗的計劃了。他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人生從高峰一路跌落到谷底,無能為力。

這種無助和絕望,無疑會讓胤禵的内心充滿了痛苦和憤怒。但他卻隻能将這些情緒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無法向任何人訴說。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恐怕比肉體上的痛苦更加難以承受。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八、無力反抗

那麼,為什麼當年胤禵不在得知康熙駕崩的消息後,選擇帶領幾十萬大軍直接起兵推翻雍正呢?其實,這并非是胤禵不敢,而是他無能為力。首先,他麾下的軍隊并非屬于他個人,而是大清朝的軍隊,要想号召他們造反,簡直是癡人說夢。

作為一個将軍,胤禵當然擁有一支精銳的軍隊。但這支軍隊的忠誠,并不在于他個人,而是在于大清王朝。他們接受的是朝廷的俸祿和賞賜,效忠的也是皇帝這個最高統治者。要想讓這樣的軍隊背叛皇帝,去支援一個被軟禁的皇子,這卻是一個天方夜譚。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其次,胤禵當時身在西北,後勤供應完全被雍正的人把持。一旦他選擇造反,那麼這些關鍵的後勤保障就會被切斷。屆時,他的大軍就會陷入無糧可食的困境,内部必然會發生動蕩和嘩變。這樣一來,他的反抗計劃就會徹底失敗。

最後,胤禵缺乏一個合理的造反理由。他既不能以遺囑之争作為借口,也不可能效仿朱棣的"清君側"之舉,否則就會成為衆矢之的。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要想找到一個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的理由,實在是太過困難。

康熙十四子胤禵:擁有20多萬軍隊,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

結語

看來,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即便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将軍,如果缺乏合理的政治訴求和後勤保障,最終也難以撼動已經鞏固的皇權統治。胤禵的遭遇,正是一個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