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奇迹,然而其真正的用途却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用于陪葬的,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逐渐改变了这一认知。

而秦始皇遗物的发现更是为这一谜团增添了新的解读:携子巡游背后是否还隐藏着其他目的?

究竟,兵马俑的真正用途是什么?这其中是否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治目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这位开创大一统的帝王。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一、史书中的秦始皇形象

在汉代史书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一个暴虐无道的暴君形象。《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法令烦惨"、"怀卑鄙之心"、"刑罚暴酷"、"以暴虐为天下始"。这些词汇无不在坐实他残暴的名声。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焚书坑儒和修建长城这两件事。焚书坑儒被视为秦始皇专制思想的体现,他下令焚烧除了"吏治"之外的所有书籍,并将不配合的学者活埋,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文化专制行为。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而修建长城则被认为是大兴土木,民不聊生的铁证。史书记载,秦始皇动用了七十余万名劳工来修建这座巍峨的长城,这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种暴君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汉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有意为之。毕竟,秦始皇是他们的前朝,他们必须要在历史上抹黑他,才能突出自己的正统性。因此,史书中的秦始皇形象往往是被有意夸大和歪曲的。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二、考古发现与史书矛盾

然而,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却与史书记载产生了矛盾。这些考古发现无疑为我们重新认识秦始皇提供了新的视角。

阿房宫并未建成

《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规模极其宏大。但2002年的考古发现显示,阿房宫东西长仅1270米,南北宽426米,远远小于史书记载。

而且在台基上也没有宫殿遗迹,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能建成。这说明,史书中关于阿房宫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张成分,秦始皇并没有如史书所说的那样,动用大量劳工来建造这座奢华的宫殿。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秦朝石刻彰显仁政

在出土的九块秦朝石刻中,有八块记载着"黔首安宁,不用兵革"、"黔首安定,利泽长久"等语句,透露出秦始皇也有爱民如子的一面。

这与史书中描述的残暴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秦朝的政治主张,也反映了秦始皇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睡虎地秦简》否定"失期皆斩"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被认为是"失期皆斩"的严苛秦法。但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记载,迟到最多只是罚款,根本不存在"失期皆斩"的说法。这说明,史书中关于秦法严苛的描述可能也存在夸张成分。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兵马俑铭文与统一时间不符

兵马俑被视为秦始皇大兴土木的见证,但其兵器上的铭文显示,兵马俑的制作时间最晚为公元前228年,而这个时候秦国还未统一六国。这就意味着,兵马俑的修建可能并非秦始皇一手操办,而是在他统一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三、勤政爱民的秦始皇

从上述考古发现来看,秦始皇并非史书中描述的那般暴虐无道,反而有着勤政爱民的一面。

尉缭的评价

著名军事家尉缭曾评价秦始皇"刻薄寡恩",但只是在他功成名就后才如此,在他落魄时期,秦始皇还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

这说明,秦始皇并非一开始就是个暴君,他也有善待他人的一面。或许在权力的诱惑下,他才逐渐变得残暴。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完全丧失人性。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巡游天下的目的

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六次巡游,并且每次都会带上疼爱的小儿子胡亥同行。这不仅是为了领略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亲自了解百姓疾苦,以便实施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这种关心民众的做法,与史书中描述的暴君形象大相径庭。

勤政的一面

《史记》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以横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说明秦始皇每天都要审阅大量奏章,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勤勉尽责。这种勤政的作风,也与史书中的暴君形象不符。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四、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无论如何评价秦始皇的为人,他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实现中国大一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使后世即便历经千年动荡变迁,我们仍是同一个中华民族。这为维系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相互争斗,百姓生活在战火之中。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这种局面,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无疑是他最伟大的成就。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同文同轨促进交流

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此之前,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文字和度量衡,这给交流带来了很大障碍。

秦始皇的这些改革,大大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融合,为后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定下了基础,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种集权制度,虽然有其弊端,但也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相互独立,这给国家的统治带来了很大困难。秦始皇的集权改革,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后世的统治奠定了制度基础。

秦陵兵马俑不是用于陪葬?秦始皇遗物证实,携子巡游是另有目的?

结语

秦始皇的形象在史书和考古发现中存在着巨大分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妖魔化或英雄化。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着光辉的一面,也有着阴暗的一面。正视他的全部,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毕竟,他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位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地将他定性为暴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