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作者:康石石

今天的文章,是康石石特邀同僚 Fisherman,也是我們機關上海校區工業學部的學科帶頭人,給大家分享他是如何帶出拿下的學生,并且幫助國内保研的同學們也順利上岸,以下是他的分享: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選題階段大家都遇到過困難,如何杜絕嘩衆取寵、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甚至是賣慘的選題,打中面試官的心?我用的是一整套歐美碩士論文開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

還會通過四個步驟引導學生們進一步把主題轉化成為項目命題(Problem Statement)。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廣度好了解,但耗費時間,也就是需要學生平時看很多的東西,了解整個社會的運作;深度難了解,但是好訓練!最有意思的訓練就是用5 whys追問法,對于這個追問法的運用,我的學生經常從試課階段就已經開始接受我的設計思維改造了。

比如為了給新生一個深度思考的感性體驗,我會很“嚴肅”地問他們:“你為什麼選擇H·ART?”x5!!!你體驗一下:

我問:“你為什麼選擇漢藝?”

學生:“因為覺得你很厲害。”

我說:“還有呢?你可以從頭說,怎麼聽說漢藝的?怎麼決定試聽的?”

學生:“主要我有一個學長,如果沒有他,我不知道漢藝。試聽前是覺得老師背景好,執教好。”

我說:“還有呢?聽完後什麼感覺?一圈下來,你最終怎麼做決定的?”

學生:“相比看一圈别人的成功,别人的故事。感覺H·ART的老師在試聽的時候就針對我的情況,制定計劃,調配資源,并展示和我情況差不多的學生案例。雖然不記得看了什麼案例,但至少覺得在H·ART可能可以慢慢變強。”

我說:“你看看,我就問了你三回為什麼選擇漢藝,你就從因為老師,有個學長,深化為自己的心願。那要是我再追問呢?”

學生:“老師那我希望你可以像試聽的時候那樣說到做到。”

我說:“沒問題,我也希望你可以完成我要求的一切作業,OK嗎?”

學生:“好。”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5 Whys

一個偉大的君子協定就這麼通過5 whys追問法而達成了。其實教育學就是一門關系學,老師需要和學生建立互相信任關系,這是創造奇迹的基礎。

01光會卷數量沒有任何意義,你得卷認知

就像一個英語很好的學生面對老外,請問英語還是優勢嗎?同樣,大家都會模組化,做調研,做模型,都知道設計思維這個東西,都是各自學校前10%的優秀學生,你的優勢又在哪裡?

是不是你必須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别人想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卷認知!

做個思想實驗,當你看到餐桌上的一顆雞蛋,你能想到什麼?隻是一顆蛋?

如果我的話,我會先問自己:

這一顆雞蛋是怎麼到我桌上來的?它背後的物流體系是什麼樣子的?保持它新鮮度的冷鍊技術是什麼樣子的?要它是被“餓了嗎”跑腿小哥送來的話,如果購買數量達不到最低起訂量的時候,怎麼辦呀......

大家感受到了嗎?提問題不是無知的表現,相反你是知道的越多,越有可能提出高品質的,見解獨特的問題。見識廣自然想得深,想的多自然問的多,問的多了自然就學的多,學的多見識就廣。

這樣的道理,我換一個案例大家就覺得不雞湯了。最近,我有學生正在準備小米汽車團隊前瞻設計師的崗位面試。當我問他:“你口口聲聲地說你知道自己能夠熟練操作研究使用者,請問你如何解讀小米希望SU7能成為小米使用者人生中的第一台車的含義?或者你是如何解讀人生第一台車?”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小米SU7 圖源:小米汽車

他的回答極度簡單:“那就是剛拿駕照的人,買了小米第一台車!這不是很簡單?有問題嗎?”

我說:“确實是這樣的,但是還有呢?新手司機剛剛拿車,他們對車的大小沒有概念,不懂距離兩邊道路、行人應該留多少位置,那如果第一台車能給他們這些提醒與幫助,他們就會感到很有安全感。

同時會開車,不等于會對路況有預判,這需要多年的駕駛經驗積累和學習,才能做到。那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來說,如何提供更為妥當的輔助駕駛?這些都是現在的汽車還沒有做到一點兒的問題。”

這些細節與想法,不是拍拍腦袋能想出來的,我之是以能給學生提供相關視野,一方面是本身經曆夠豐富,可能不少案例中我還是當事人有經曆,另外我接觸的案例也足夠多,知道什麼樣的内容已經很平平無奇了,你還得想,還得問,還得調研,才能挖出東西。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被問麻的Z同學 獲 瑞典于默奧大學 Advanced Product Design MFA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Service Design MA offer

為什麼學生會需要老師帶着做作品集?因為每個老師都是用自己吃過的飯、看過的書、走過的路去帶學生,慢慢地磨,把學生的思維給磨上去了,他們才能做出有亮點的項目。

對我來說,設計教育始終是在從事農業活動,批量化,複制化的教育就不屬于也不應該出現在這個領域。

02是以什麼是個人亮點呢

有同學忙忙碌碌跟着把項目做完了,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強勢所在,個人亮點在哪,有時都到了面試模拟階段了,和他們從頭到尾捋一次項目以及如何表達時,他們還能來句感慨:哇,老師我的項目真那麼厲害嗎?這是我做出來的嗎?聽的我哭笑不得。

為了讓學生有這個意識,做項目時我就會多次提醒他們有什麼優勢,能為申請的這個專業帶來什麼,讓他們有意識地往那靠。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學生今年保研上岸的情況(部分)

比如說今年尤老師主帶,我也帶了一個項目的學生,簡稱L同學,她是師範大學的學生,學過跟兒童學習相關的課程,那她從這方面去做設計就比其他同學有優勢,是以她定題做了兒童天賦測試,并且後面延伸出來,定制了一套兒童教學方法作為延伸項目。

她還有點特别,當初在學校上這個課時,被教的雲裡霧裡,聽完課也不知道說兒童接收資訊時,有什麼學習特點,怎麼去更好地資訊傳遞,是以是帶着質疑與不認同設計了新的教學模式。

那兒童是如何接收資訊的呢。

我和她一塊想,也給她提供了點為人父母的視角,比如說班裡有一批小孩,通過文字就能了解資訊,老師說一遍他就懂了;第二批呢,是對圖檔敏感,老師畫個圖加上文字解釋,他們也懂了;但我小孩屬于第三批,說也說了、畫也畫了,但如果東西不能動起來不能示範,還是不了解。

是以面對不同的孩子,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學,才能確定孩子們都能接收到資訊,然後了解、學習下去,結合了我的經曆與個人專業視角去分析了這種現象,并産出項目,後來她拿下了皇藝教育創意的offer: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屆學員L同學 獲 皇家藝術學院 創新教育 MEd 倫敦藝術大學 使用者體驗設計 MA offer

又比如付老師今年帶的一個學生,英語專業背景跨專業申請工業互動專業,後面也是摸索了一段時間後,為學生選了語言學方向作為個人特色。

她本身作為英專生,對于人類不同語言學習是有獨特視野的,而她剛好又對現在人工智能AIGC這些新技術感興趣,人工智能語言模型說到底不過是自然語言與機器的對話,從這個點切入去把過往經曆與人機互動聯系在一起,她做了與“對話互動”相關的項目,後來拿了卡梅的offer: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屆學員H同學 獲 卡耐基梅隆大學 設計 MA

紐約大學 教育科技與體驗設計 MA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 人機互動 MS

印第安納與普渡聯合分校 MS+獎學金$2,250/學期+校内兼職薪酬$2,176/學期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設計未來 MDes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互動設計 MFA

offer

現在很多同學容易走入誤區,作為一個設計師,我要去卷技術,會寫程式設計、會做機械、甚至還有去研發人工智能的,那還不如直接換個專業讀呢。

雖然汽車設計師要知道空氣動力學、要知道引擎怎麼工作,但不代表我們要手搓一個引擎出來,技能的分寸,與個人的核心競争力在哪,設計如何與技術配合,怎麼樣有個人特色與定位,才是設計這條路走得遠的關鍵。

03再說說現在的一些趨勢變化吧

我現在手上的學生最小的今年國小六年級,最大的攻讀博士,再說什麼留學低齡化,大家都拉長準備戰線,已經沒什麼意思了,人盡皆知了。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和我那位六年級的學生上課

是以文章最後一段想和大家聊比較具體的事情,當然具體的趨勢那就不能涵蓋所有人,隻是這幾個地方變化比較大,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關注起來。

比如說近幾年深造服務設計的同學,拿到不錯offer的,并不是說項目包含了多麼棒的服務體驗,或者用了什麼技術對服務流程有很大的提高。

前年我就有個純粹做産品設計的學生,被皇藝服務設計錄取了,今年錄取的這兩位呢是偏技術型的同學,作品集中更多是放了娛樂、旅遊的項目,真說多麼系統的服務流程,他們也沒有: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屆學員S同學 獲 皇家藝術學院 服務設計 MA 愛丁堡 資訊設計 MA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 虛拟現實和增強現實 MA

為什麼呢?總結了一下,服務設計專業開始更在意學生能不能在作品集中展現出自己本來是誰,有什麼技能,給服務設計這個行業帶來什麼。服務設計是什麼,反而沒有那麼重要。

另外建築設計的趨勢也發生了改變。我今年有個學生簡稱D同學吧,她一開始是來我們這準備産品設計的,那時候我們頭腦風暴讨論做什麼項目。

D同學可能是因為不分晝夜床上幹活睡覺休息,有睡眠障礙,我們就從睡眠切入去定了選題,當時是參考了一個方法,說人在該睡覺的時候才上床會有效地改變睡眠狀況,那她自己就做了個實驗,每天早上8:00她姐姐把她從卧室拉出來,把門鎖上,晚上9:30才把鑰匙給她,一周過去她睡眠品質就大為改觀。

通過實驗她驗證這套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光找個人幫你收鑰匙,那就沒什麼設計發揮的空間了,我們繼續想,比如從産品設計的角度切入,怎麼樣做出一個讓睡眠障礙的人其他時候不能躺的床,從折疊床到充氣床等等都被pass掉了,聽着都很不驚豔。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D同學最終産品上的設計思路

後來我和她說,如果要找到一個能憑空出現又能憑空消失的床,使用者還不費勁,可以想想生物材料中有沒有什麼可降解材料,十小時中可以成型,十小時後又能消失,後來她也确實找到了,搞了個3D列印裝置,到了晚上9:00點開始把床列印出來,10:00床就成型了,第二天早上8:00後裝置會把床回收,然後用高溫把材料溶解,晚上繼續使用。

但這個技術吧,太貴了,如果賣給個人,誰做誰虧,但如果做 ToB,把床作為一個改善使用者睡眠品質的旅館産品,使用者住一兩周睡眠品質就能改善,無論使用率還是盈利性以及使用者可承受度,都會好很多,她就設計了個旅館。

做到這學生發現自己對環境、城市設計、建築很感興趣,于是項目後續就往那個方向完善,我們H·ART建築學部也基于她情況去找了适合她背景申報,又比較強調跨界的建築專業,後續她工業互動學部和建築學部兩頭上課,直接把哈佛、賓大、哥大建築相關offer都拿下了:

如果問哈佛同濟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想思維廣度與深度都缺一不可

D同學 獲 哈佛大學 Master in Design 賓大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哥大 M.S. Architecure and Urban Design

為什麼花這麼長時間和這麼多鋪墊和大家講這事呢,因為往前倒兩年,D同學都不一定能拿下這三大校的offer,這些建築名校,其實更喜歡基礎功紮實的學生,怎麼今年我們就敢這麼玩呢,因為形勢不一樣了。

傳統建築行業進入瓶頸期大家都知道,土木、房地産萎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果建築房産想發展呢,就得突破,是以在這兩年大家都想着突破的關口,高校就會對想法不同的、有靈感的人接受度更高,這兩年建築學生也可以把握住這個風向,去嘗試些新的可能,這些都是可以的。

最後還想說,今年收了批很不錯的學生,裡面有個一開始報了别家機構做作品集,陪朋友聽課後,被我吸引了,然後去學校找在H·ART上過課的學長學姐問,問體驗、問項目、問結果,現在跟着我做項目。

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懂得對比、懂得調研、懂得主動了解與判斷,而我的願望就是培養出更多這樣的學生,能不斷主動思考更改決策的同學,最後申請成績一般都不會太差。

如果你還有更多關于工業互動/建築設計等藝術留學,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藝術留學、作品集創作相關問題,歡迎聯系康石石老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