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作者:康石石

今天的文章,是康石石特邀同事 Fisherman,也是我们单位上海校区工业学部的学科带头人,给大家分享他是如何带出拿下的学生,并且帮助国内保研的同学们也顺利上岸,以下是他的分享: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选题阶段大家都遇到过困难,如何杜绝哗众取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甚至是卖惨的选题,打中面试官的心?我用的是一整套欧美硕士论文开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

还会通过四个步骤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把主题转化成为项目命题(Problem Statement)。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广度好理解,但耗费时间,也就是需要学生平时看很多的东西,了解整个社会的运作;深度难理解,但是好训练!最有意思的训练就是用5 whys追问法,对于这个追问法的运用,我的学生经常从试课阶段就已经开始接受我的设计思维改造了。

比如为了给新生一个深度思考的感性体验,我会很“严肃”地问他们:“你为什么选择H·ART?”x5!!!你体验一下:

我问:“你为什么选择汉艺?”

学生:“因为觉得你很厉害。”

我说:“还有呢?你可以从头说,怎么听说汉艺的?怎么决定试听的?”

学生:“主要我有一个学长,如果没有他,我不知道汉艺。试听前是觉得老师背景好,执教好。”

我说:“还有呢?听完后什么感觉?一圈下来,你最终怎么做决定的?”

学生:“相比看一圈别人的成功,别人的故事。感觉H·ART的老师在试听的时候就针对我的情况,制定计划,调配资源,并展示和我情况差不多的学生案例。虽然不记得看了什么案例,但至少觉得在H·ART可能可以慢慢变强。”

我说:“你看看,我就问了你三回为什么选择汉艺,你就从因为老师,有个学长,深化为自己的心愿。那要是我再追问呢?”

学生:“老师那我希望你可以像试听的时候那样说到做到。”

我说:“没问题,我也希望你可以完成我要求的一切作业,OK吗?”

学生:“好。”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5 Whys

一个伟大的君子协定就这么通过5 whys追问法而达成了。其实教育学就是一门关系学,老师需要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这是创造奇迹的基础。

01光会卷数量没有任何意义,你得卷认知

就像一个英语很好的学生面对老外,请问英语还是优势吗?同样,大家都会建模,做调研,做模型,都知道设计思维这个东西,都是各自学校前10%的优秀学生,你的优势又在哪里?

是不是你必须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卷认知!

做个思想实验,当你看到餐桌上的一颗鸡蛋,你能想到什么?只是一颗蛋?

如果我的话,我会先问自己:

这一颗鸡蛋是怎么到我桌上来的?它背后的物流体系是什么样子的?保持它新鲜度的冷链技术是什么样子的?要它是被“饿了吗”跑腿小哥送来的话,如果购买数量达不到最低起订量的时候,怎么办呀......

大家感受到了吗?提问题不是无知的表现,相反你是知道的越多,越有可能提出高质量的,见解独特的问题。见识广自然想得深,想的多自然问的多,问的多了自然就学的多,学的多见识就广。

这样的道理,我换一个案例大家就觉得不鸡汤了。最近,我有学生正在准备小米汽车团队前瞻设计师的岗位面试。当我问他:“你口口声声地说你知道自己能够熟练操作研究用户,请问你如何解读小米希望SU7能成为小米用户人生中的第一台车的含义?或者你是如何解读人生第一台车?”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小米SU7 图源:小米汽车

他的回答极度简单:“那就是刚拿驾照的人,买了小米第一台车!这不是很简单?有问题吗?”

我说:“确实是这样的,但是还有呢?新手司机刚刚拿车,他们对车的大小没有概念,不懂距离两边道路、行人应该留多少位置,那如果第一台车能给他们这些提醒与帮助,他们就会感到很有安全感。

同时会开车,不等于会对路况有预判,这需要多年的驾驶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做到。那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说,如何提供更为妥当的辅助驾驶?这些都是现在的汽车还没有做到一点儿的问题。”

这些细节与想法,不是拍拍脑袋能想出来的,我之所以能给学生提供相关视野,一方面是本身经历够丰富,可能不少案例中我还是当事人有经历,另外我接触的案例也足够多,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已经很平平无奇了,你还得想,还得问,还得调研,才能挖出东西。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被问麻的Z同学 获 瑞典于默奥大学 Advanced Product Design MFA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Service Design MA offer

为什么学生会需要老师带着做作品集?因为每个老师都是用自己吃过的饭、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去带学生,慢慢地磨,把学生的思维给磨上去了,他们才能做出有亮点的项目。

对我来说,设计教育始终是在从事农业活动,批量化,复制化的教育就不属于也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领域。

02所以什么是个人亮点呢

有同学忙忙碌碌跟着把项目做完了,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强势所在,个人亮点在哪,有时都到了面试模拟阶段了,和他们从头到尾捋一次项目以及如何表达时,他们还能来句感慨:哇,老师我的项目真那么厉害吗?这是我做出来的吗?听的我哭笑不得。

为了让学生有这个意识,做项目时我就会多次提醒他们有什么优势,能为申请的这个专业带来什么,让他们有意识地往那靠。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学生今年保研上岸的情况(部分)

比如说今年尤老师主带,我也带了一个项目的学生,简称L同学,她是师范大学的学生,学过跟儿童学习相关的课程,那她从这方面去做设计就比其他同学有优势,所以她定题做了儿童天赋测试,并且后面延伸出来,定制了一套儿童教学方法作为延伸项目。

她还有点特别,当初在学校上这个课时,被教的云里雾里,听完课也不知道说儿童接收信息时,有什么学习特点,怎么去更好地信息传递,所以是带着质疑与不认同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

那儿童是如何接收信息的呢。

我和她一块想,也给她提供了点为人父母的视角,比如说班里有一批小孩,通过文字就能理解信息,老师说一遍他就懂了;第二批呢,是对图片敏感,老师画个图加上文字解释,他们也懂了;但我小孩属于第三批,说也说了、画也画了,但如果东西不能动起来不能演示,还是不理解。

所以面对不同的孩子,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才能确保孩子们都能接收到信息,然后理解、学习下去,结合了我的经历与个人专业视角去分析了这种现象,并产出项目,后来她拿下了皇艺教育创意的offer: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届学员L同学 获 皇家艺术学院 创新教育 MEd 伦敦艺术大学 用户体验设计 MA offer

又比如付老师今年带的一个学生,英语专业背景跨专业申请工业交互专业,后面也是摸索了一段时间后,为学生选了语言学方向作为个人特色。

她本身作为英专生,对于人类不同语言学习是有独特视野的,而她刚好又对现在人工智能AIGC这些新技术感兴趣,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说到底不过是自然语言与机器的对话,从这个点切入去把过往经历与人机交互联系在一起,她做了与“对话交互”相关的项目,后来拿了卡梅的offer: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届学员H同学 获 卡耐基梅隆大学 设计 MA

纽约大学 教育科技与体验设计 MA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人机交互 MS

印第安纳与普渡联合分校 MS+奖学金$2,250/学期+校内兼职薪酬$2,176/学期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设计未来 MDes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交互设计 MFA

offer

现在很多同学容易走入误区,作为一个设计师,我要去卷技术,会写编程、会做机械、甚至还有去研发人工智能的,那还不如直接换个专业读呢。

虽然汽车设计师要知道空气动力学、要知道引擎怎么工作,但不代表我们要手搓一个引擎出来,技能的分寸,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设计如何与技术配合,怎么样有个人特色与定位,才是设计这条路走得远的关键。

03再说说现在的一些趋势变化吧

我现在手上的学生最小的今年小学六年级,最大的攻读博士,再说什么留学低龄化,大家都拉长准备战线,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人尽皆知了。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和我那位六年级的学生上课

所以文章最后一段想和大家聊比较具体的事情,当然具体的趋势那就不能涵盖所有人,只是这几个地方变化比较大,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关注起来。

比如说近几年深造服务设计的同学,拿到不错offer的,并不是说项目包含了多么棒的服务体验,或者用了什么技术对服务流程有很大的提高。

前年我就有个纯粹做产品设计的学生,被皇艺服务设计录取了,今年录取的这两位呢是偏技术型的同学,作品集中更多是放了娱乐、旅游的项目,真说多么系统的服务流程,他们也没有: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H·ART 23届学员S同学 获 皇家艺术学院 服务设计 MA 爱丁堡 信息设计 MA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MA

为什么呢?总结了一下,服务设计专业开始更在意学生能不能在作品集中展现出自己本来是谁,有什么技能,给服务设计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服务设计是什么,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另外建筑设计的趋势也发生了改变。我今年有个学生简称D同学吧,她一开始是来我们这准备产品设计的,那时候我们头脑风暴讨论做什么项目。

D同学可能是因为不分昼夜床上干活睡觉休息,有睡眠障碍,我们就从睡眠切入去定了选题,当时是参考了一个方法,说人在该睡觉的时候才上床会有效地改变睡眠状况,那她自己就做了个实验,每天早上8:00她姐姐把她从卧室拉出来,把门锁上,晚上9:30才把钥匙给她,一周过去她睡眠质量就大为改观。

通过实验她验证这套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光找个人帮你收钥匙,那就没什么设计发挥的空间了,我们继续想,比如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切入,怎么样做出一个让睡眠障碍的人其他时候不能躺的床,从折叠床到充气床等等都被pass掉了,听着都很不惊艳。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D同学最终产品上的设计思路

后来我和她说,如果要找到一个能凭空出现又能凭空消失的床,用户还不费劲,可以想想生物材料中有没有什么可降解材料,十小时中可以成型,十小时后又能消失,后来她也确实找到了,搞了个3D打印设备,到了晚上9:00点开始把床打印出来,10:00床就成型了,第二天早上8:00后设备会把床回收,然后用高温把材料溶解,晚上继续使用。

但这个技术吧,太贵了,如果卖给个人,谁做谁亏,但如果做 ToB,把床作为一个改善用户睡眠质量的旅馆产品,用户住一两周睡眠质量就能改善,无论利用率还是盈利性以及用户可承受度,都会好很多,她就设计了个旅馆。

做到这学生发现自己对环境、城市设计、建筑很感兴趣,于是项目后续就往那个方向完善,我们H·ART建筑学部也基于她情况去找了适合她背景申报,又比较强调跨界的建筑专业,后续她工业交互学部和建筑学部两头上课,直接把哈佛、宾大、哥大建筑相关offer都拿下了:

如果问哈佛同济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我想思维广度与深度都缺一不可

D同学 获 哈佛大学 Master in Design 宾大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哥大 M.S. Architecure and Urban Design

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铺垫和大家讲这事呢,因为往前倒两年,D同学都不一定能拿下这三大校的offer,这些建筑名校,其实更喜欢基础功扎实的学生,怎么今年我们就敢这么玩呢,因为形势不一样了。

传统建筑行业进入瓶颈期大家都知道,土木、房地产萎缩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建筑房产想发展呢,就得突破,所以在这两年大家都想着突破的关口,高校就会对想法不同的、有灵感的人接受度更高,这两年建筑学生也可以把握住这个风向,去尝试些新的可能,这些都是可以的。

最后还想说,今年收了批很不错的学生,里面有个一开始报了别家机构做作品集,陪朋友听课后,被我吸引了,然后去学校找在H·ART上过课的学长学姐问,问体验、问项目、问结果,现在跟着我做项目。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对比、懂得调研、懂得主动了解与判断,而我的愿望就是培养出更多这样的学生,能不断主动思考更改决策的同学,最后申请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差。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工业交互/建筑设计等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康石石老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