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作者:生活時代

大家好,我是萌仔媽!

有人說過:”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

如何獲得幸福不僅是成年人的課題,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希望他們從小生活在幸福中,未來也能一直成為被幸運砸中,被幸福看護的那個幸運兒。

我們眼裡全是孩子,連沙子也要換個地兒進。

心裡全是孩子,連心電圖的走勢,都成了親子關系寫照圖。

生活裡全是孩子,鍋碗瓢盆,我們有一副,孩子的就要準備大小不一的好幾套。

可是被玻璃罩營造出來的無菌環境,并沒開出最有生機的花。

孩子坐擁父母全方位的保護,卻在自己心裡挖了一個坑。

唯獨這個坑,父母再有本事,也沒有辦法“包辦”。

這個坑來自孩子的兩種思維,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越早清楚對孩子越有利。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01

思維一:”習得性無助“,把幸福越推越遠

和同僚一起帶孩子出遊,同僚打趣自己家的果果應該改名叫“鴕鳥”。

“我跟你們講哦,我這孩子在學校運動會上的表現可絕了。

當時他站在起跑線那,身子抖得呀,我看着都緊張,那比賽還沒開始呢,他就怕得不行。

下來我問他怕什麼呀?他說他腦子裡淨想些失敗的畫面,他怕自己跑得慢被同學笑,又怕自己摔倒受傷,你們說,這像不像鴕鳥遇到危險就想把頭埋沙子裡呀?”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要知道同僚管兒子在辦公室裡可是出了名的嚴,平時聽她在工位上,和孩子通電話,周圍的其他人都是自動“禁聲”的狀态。

同僚抱怨着眉頭都擠成了v字, “心都操碎了,話也念完了,結果越大越差勁。”

我們抱着讓孩子現在少吃苦的想法,總是跑在前面,先一步鏟除成長路上的障礙,隻想孩子少走彎路,同樣的成長期裡,我們的孩子能走的更遠。

我們忙前忙後的,繞着他們打轉,隻要他們需要,我們會盡量出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少受委屈,少挫折。

或者我們走向另外一端,為了讓孩子不因驕傲而失敗,不因現在的懈怠,而無緣将來的“好日子”,繃住嚴肅的表情,堅持嚴厲的教育,覺得這樣”壓着“能避免孩子”漂“,隻要一直穩住就能獲得最終的喜悅和成功。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可是父母這些忙碌和操心裡,有太多我們的想法,對孩子成長的需求形成了“以愛為名”的包攬、限制或打壓。

這些都讓孩子一開始就不願面對挫折,或害怕嘗試之後失敗,而産生退縮的念頭。

“我不行、我害怕、讓我離開”的想法之下産生的無力感,反而成了孩子最熟悉、最想要抓住的“保護傘”,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往往身上都會有以下的迹象:

*對很多事情都表現出消極、悲觀的态度;

*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覺得自己無法做好事情;

*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容易輕易放棄;

*将失敗看得非常嚴重,甚至會因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

*缺乏主動探索和嘗試新事物的意願;

*過度依賴他人的幫助和指導。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孩子習得性無助思維的形成,大多是因為成長環境造成的,和父母的教育溝通方式有關。

要讓孩子改變這種長期自我否定的狀态,要改變的是心态,但也需要父母從教育方式上找到平衡——在愛中找界限,放手讓孩子嘗試獨立和挫折,在嚴厲之下适當給自由,允許孩子表達自信、認可、甚至誇贊他們的一些合理“炫耀”的想法。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02

思維二:錯誤的歸因,給幸福挖了一個巨大的坑

如果上面外部幹擾是把孩子引向無助的門,内部的混亂就是讓孩子困在無助深淵的鎖。而這個造成内部傷害的“要穴”就在——錯誤的内部歸因。

在心理學家韋納提出的歸因理論裡,有幾種不同的歸因風格,我們可以成對的來看一看。

将成功或失敗原因歸咎于個人能力或行為的,屬于内部歸因。

與之相反的就是外部歸因,比如把原因歸結到運氣或環境上。

第二對,是看主體是會把原因看成長久不變的,還是暫時性的,這樣決定是屬于穩定歸因還是非穩定歸因。

還有個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原因,你是會把它看作自己可以掌控的,還是不可控的?這樣就會分出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來。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那這些歸因又是怎麼影響孩子呢?

舉個例子吧,如果孩子面對一場失敗的挑戰,而這項挑戰原本是符合他的年齡對應能力的。

這時,他如果歸咎為自己不可能做到,也不可能學會,那麼孩子自然就掉入了穩定且不可控内部歸因的陷阱。

錯誤的歸因方式,會推進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思維獲得反複的“演練”,反過來,習得性無助也會讓錯誤的歸因方式成為慣性思維,讓孩子的無助心理越演越烈。

兩種思維就像戴在孩子頭上的緊箍咒,一旦形成閉環,就會阻礙孩子幸福觀的形成,要想改變,就必須打破閉環。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但是孩子還不夠成熟,隻靠他們自己去感覺自查,并沖出思維的牢籠是很難的,還是要回歸到父母的引導上來,但是說教隻會又一次讓親子模式,陷入“指責-逃避-受傷”的負向循環中。

更好的方式是,父母直接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現出樂觀積極的狀态,在這樣的狀态下去使用正确的歸因方式。

孩子能反複接收到這樣的正向資訊,自然會有所觸動和感覺,生活即學堂,這樣的學習才是壓力最小,又見效最快的。

擁有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孩子,不容易獲得幸福,父母别不在意

【萌仔媽說】:

兩種思維方式不起眼,但長期存在,卻能左右孩子的生活方向和幸福觀,父母還能不在意嗎?改變我們的教養方式,來減少習得性無助感的不斷堆積。

從調整我們的歸因方式入手,幫助孩子更多的使用正确的歸因。

孩子的笑臉會常常挂在臉上,這樣的輕松、樂觀的狀态,才是孩子真正幸福的姿态。

聲明:圖檔來源于網絡,與本文内容無關,侵權必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