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漏洞百出的“秦朗丢作業”鬧劇:複盤一個段子的失控鍊條

作者:南方周末

近日,曾數度登上熱搜的“網紅在巴黎機場衛生間撿到國小生寒假作業”的事件終于水落石出。經過公安機關查明,網紅徐某某(網名“Thurman貓一杯”)策劃、編造了“在巴黎機場衛生間拾到國小生秦朗丢失的作業本”的視訊腳本,後網購寒假作業本并用手機拍攝相關視訊在多個網絡平台傳播。目前公安機關已對二人及所屬公司作出行政處罰,并對其賬号進行了階段性禁言。同時,在該事件發酵、傳播過程中,自稱“秦朗舅舅”借機炒作牟取流量的網民楊某也受到了相應的行政處罰。

整件事情本身并不複雜,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一個網紅編造了網絡段子用于博取眼球和流量,但這個段子病毒式的發酵、傳播和變異很快超過了她的預期,也很快失去了她的控制,讓她不斷地用新的謊言去圓舊的謊言。在造成了一定社會影響,消耗了很多社會資源之後,她是以遭到了處罰。但當我們複盤這件事的整個傳播鍊條,仍然能發現很多值得深思的現象。

漏洞百出的“高明”樂子

欣賞人或動物的幼崽“不自量力”地挑戰成人世界并是以失敗,是成年人恒久的快樂源泉之一,無論是熊貓幼崽爬樹時摔了個跟頭,還是人類小孩試圖模仿大人時的滑稽行為,都能引發我們的會心一笑,因為這精準地觸發了我們作為成年人的“得意”。

是以,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國小生把寒假作業“丢”在異國他鄉的衛生間裡,結果仍被“熱心的成年人”萬裡迢迢送回這個段子,編得相當高明,也顯示出在數字化經濟時代,網紅對網民的心理特點和浏覽偏好拿捏之精準。

但從常識和邏輯的角度來看,這個“高明”的樂子實際上漏洞百出。在任何國家的機場中,從業人員都不可能随随便便在未經登記核實的情況下,自行決定把其他乘客遺失在機場的财物交給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外國旅客,并委托他物歸原主。這顯然是将前現代小環境裡熟人社會“捎人捎物”行為的邏輯,錯套入現代國際航空服務業情境裡的産物。

筆者也曾在國際機場的衛生間中發現過疑似其他旅客遺留的物品,得以了解機場處理相關問題的方式。不同機場之間的流程大同小異,都是先禮貌感謝,然後告知筆者無需接觸該物品,稍後會有從業人員前往确認、登記後進入失物招領流程。

那麼,為什麼這個段子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編得相當高明,從常識和邏輯角度卻又漏洞百出呢?實際上這正是流量時代的特點,正是因為網民在面對網絡資訊時越來越看重情緒價值,而非其真假,是以網紅在編造段子時隻需要迎合網民的心理,而不需要更多地考慮常識和邏輯。甚至在公安機關處罰“Thurman貓一杯”的公告評論區中,仍然有網民理直氣壯地表示,被騙了也無所謂,反正自己已經樂過了,根本就不在乎事件本身的真假,這樣一條評論居然還得到了數百點贊,部分網民的虛無心态可見一斑。

争相下場和推波助瀾

經知情網民反映,網紅“Thurman貓一杯”并不是第一次通過迎合網民喜好,編造段子拍視訊博取流量。這本身就是她熟稔運用,并賺得盆滿缽滿的流量密碼,她這次的“翻車”跟大量争相先下場和推波助瀾的大V有關。

僅統計新浪微網誌一個平台,就有二十個以上的“藍V”(即經過認證的正規媒體)出現在“秦朗丢作業”事件的傳播鍊條中,在該事件登上熱搜後,它們迅速追逐熱點,争先恐後加入了該事件的發酵和傳播過程中,還借關注之名,在轉發和評論中插科打诨,調侃當事人“秦朗”。

短視訊時代真假段子滿天飛是當今網民的共識和常識,“秦朗丢作業”本身也是這樣一個真假難辨博君一笑的段子。正是因為這些具備一定權威性、有責任保證其傳播内容真實性的正規新聞媒體争相下場和推波助瀾,才使得該事件帶上了某種權威背書,也就自動具備了某種真實性的濾鏡,把這個段子的傳播推向新的高度的同時,也使得段子的始作俑者“Thurman貓一杯”徹底失去了對傳播的控制。

在這種騎虎難下的境地中,如果“Thurman貓一杯”出面承認段子系編造,那麼就意味着她不僅戲弄了網民,也戲弄了媒體。是以她選擇了繼續說謊,并試圖用新的謊言去圓舊的謊言,直到被徹底揭穿。

作繭自縛的“Thurman貓一杯”被公安機關依法處罰,其粉絲數量和日常流量巨大的數個賬号遭到禁言,必然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在某種程度上是她應得的,但這一事件也值得相當多的人反思。

新聞倫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為了完成水漲船高的粉絲增長量、浏覽量、轉發量等名額,諸多媒體必須逐流量而動,更多地參與進網絡熱點的傳播和互動中去。至于這一熱點是否與本職工作有關、内容是否庸俗無聊、熱點事件本身是真是假,都要為工作的KPI讓道,筆者當時專門撰寫了《政務新媒體也來“挖呀挖”?迎合低幼化會消解自身權威性》一文予以了批評。

而參與各類網絡熱點的傳播和讨論,必然存在着引發“輿情”的風險。而“秦朗丢作業”這一事件恰恰嚴重消解了衆多媒體的權威性,還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在“Thurman貓一杯”被公安機關依法處罰後再次翻炒相關新聞,這樣的媒體并不在少數。在“隻要流量”的偏頗導向下,一個漏洞百出的段子最終演變成一場滿地雞毛的流量鬧劇,是對我們整個社會的一次諷刺。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鶴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