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波斯改宗伊斯蘭教程序,世無伊朗,阿拉伯世界如萬古長夜(中)

作者:泰岱程碩

接續前文《波斯改宗伊斯蘭教程序,世無伊朗,阿拉伯世界如萬古長夜(上)》。

既然我們的文章主題是講伊朗(波斯)與阿拉伯世界的關系,那麼我為什麼第一部分介紹古波斯與中國的文化和宗教交流呢?

這裡自然有其合理的邏輯,并不是随便說說的内容。因為現在曆史領域,争奪話語權是比較激烈的。現在有西方僞史論的說法,贊成者和反對者都很多。撷取外國曆史素材,就不得不面臨這樣的問題——哪些西方曆史資料可以比較放心地使用呢?

比較保守的做法是,隻有和中國曆史發生過直接聯系的國家的曆史,其史料的引用問題比較少一些。像那些古代和我們沒有直接交往的,完全通過西方史書著述的曆史資料多少要點打折扣,非必要不引用。

第一部分解決了存在古波斯國和古波斯人的問題。

二、阿拉伯帝國崛起,圓月彎刀之下波斯貴族必須改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帝國衰敗以後,蒙古人大屠殺消滅了哈裡發制度,推動了波斯人普遍伊斯蘭化。

公元224年,在古老的波斯土地上又建立了一個新的帝國王朝——薩珊王朝。這個新的波斯帝國,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以及印度部分地區。當然,這個帝國的文化主體依然是波斯文化,它的文化繼承者主要是今天的伊朗。

610年,伊斯蘭教在薩珊王朝統治地區出現。關于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不是我們今天讨論的内容,我隻講結果。

波斯改宗伊斯蘭教程式,世無伊朗,阿拉伯世界如萬古長夜(中)

波斯波利斯的阿帕丹台階浮雕——北階第二十圖:被波斯帝國征服的阿拉伯4人向朝廷進貢長衣和單峰駱駝

伊斯蘭教在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南疆邊境上開始統合阿拉伯人,把他們變成有組織的軍隊,這就是阿拉伯人的興起。為什麼阿拉伯人選擇在這裡興起,主要原因是這裡是薩珊王朝與東羅馬帝國常年作戰的地方,統治薄弱,兩個帝國都無暇控制這裡的人民。

628年,打了二十多年仗的薩珊王朝的霍斯勞二世身心疲憊,不得不傳回都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達東南32公裡處)。這時候,阿拉伯的使者到了,阿拉伯同時派出4名使者分别出訪薩珊王朝、東羅馬帝國、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埃及。

使者帶來一封書信,封印上寫着“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 ”。信中邀請霍斯勞二世等各國君主與行省總督受邀與他的臣民一起即刻改宗伊斯蘭教。霍斯勞二世盛怒之下撕毀信函,指令葉門總督将這個“魯莽放肆之人”也就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披枷帶鎖押至泰西封。

如果當時薩珊王朝能夠像對待摩尼一樣殺死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的曆史就要改寫。可惜霍斯勞二世沒有機會了,5天後他被罷黜,他兒子謝羅埃被迫将其斬首。

在接下的4年裡,薩珊王朝一共更疊了13位君主。薩珊王朝還向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歸還了霍斯勞二世從耶路撒冷攫取的基督“真十字架”,兩國持續七百多年的戰争就此停止。

632年,薩珊王朝末代皇帝、霍斯勞二世的孫子伊嗣俟三世在15歲時登基。同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同伴阿布·伯克爾成為阿拉伯帝國第一位哈裡發,發起對東羅馬帝國和薩珊王朝的雙面進攻,占領了大馬士革。阿布·伯克爾去世後,歐麥爾繼位,開始有針對性地攻擊薩珊王朝。

伊嗣俟三世決定反擊,他集合兵力,于634年在庫法大橋之戰使用印度戰象擊敗了阿拉伯人,使得阿拉伯人擴張暫時受挫。

635年,阿拉伯軍隊與薩珊王朝軍隊在今天伊拉克境内、與泰西封相隔一日馬程的卡迪西亞兩軍對峙4個來月。阿拉伯人派出使者觐見伊嗣俟三世,伊嗣俟三世責問歐麥爾的部隊為什麼要來掠奪他的财寶。

阿拉伯使者向他說明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先知的和平資訊,贊頌先知為阿拉伯内部帶來的恩惠。他還邀請所有波斯人都改宗伊斯蘭,因為它是唯一可以指引他們走上善途的宗教。如果拒絕,波斯人隻有兩條路:接受“齊米 ”這一低等身份,并繳納相應的稅費,以獲得保護,否則等待他們的就是戰争。

伊嗣俟三世聽後勃然大怒,命人送來一袋泥土和稻草,将其傾倒在阿拉伯使者的頭上,對其施以波斯文化中最大的羞辱,指令驅逐阿拉伯使者。

雙方軍隊接着進行了4天激戰。第3天,來自大馬士革的阿拉伯援軍首領卡卡·伊本·阿姆魯在單打獨鬥中殺死波了斯的巴曼将軍。一陣猛烈的沙暴向波斯軍隊迎面襲來,迷得他們睜不開眼。在接下來的混戰中,波斯軍隊統帥羅斯塔姆失足落馬,被阿拉伯騎兵斬首。後者将他的首級頂在長矛上,并向真主發誓他剛剛砍殺了波斯統帥。沙塵暴和羅斯塔姆的死導緻薩珊王朝最終潰敗。

波斯改宗伊斯蘭教程式,世無伊朗,阿拉伯世界如萬古長夜(中)

波斯軍隊與敵軍對峙

這場戰争是阿拉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戰役,自此以後波斯與阿拉伯的實力互相逆轉。

伊嗣俟三世急忙派菲魯贊擔任軍隊統帥,全力保衛巴比倫和泰西封。緊追而來的阿拉伯軍隊與波斯軍隊在巴比倫城下展開戰鬥,阿拉伯人再次取勝,巴比倫落入阿拉伯人之手。。這次勝利使得一些波斯人失去了鬥志,協助和支援阿拉伯人的波斯人放棄了國教瑣羅亞斯德教改宗了伊斯蘭教,另一些不改宗伊斯蘭教的波斯人成為卑賤的“齊米”。

兩年後哈裡發歐麥爾決定進攻波斯首都泰西封,當時阿拉伯人在底格裡斯河西岸,波斯人在東岸。原本波斯軍隊可以等到阿拉伯人渡河時攻擊,但吓破膽的波斯朝廷官員主逃派居多,伊嗣俟三世隻得下令放棄泰西封,帶着四千随從撤離,這些人中包括禁衛軍,他的三位妻子,以及廚師、樂手和仆從等一大堆人。

637年,阿拉伯人攻入泰西封,城中男性全部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俘,其中五分之一按照伊斯蘭法規被發配到麥地那的奴隸市場上出售,餘下的則歸歐麥爾的士兵所有。史學家估算波斯被掠走約三十萬人口,其中六萬被發配到到麥地那出售。至于珍寶與财富被劫情況就不用細說了。

伊嗣俟三世最後逃到德黑蘭以南的雷伊。642年,在今天哈馬丹省的納哈萬德,阿拉伯人圍城,波斯軍隊依靠堅固堡壘頑強抵抗。于是阿拉伯人假裝哈裡發歐麥爾已死,在鋪天蓋地的哀号聲中,他們假裝拔營。波斯守軍統帥菲魯贊便沖出納哈萬德城門,帶領騎兵隊進攻侵略軍。

結果阿拉伯人突然掉轉隊伍迎頭痛擊,菲魯贊在混戰中被殺。阿拉伯史學家将這一戰役寫入史冊,并稱之為“勝利中的勝利”。這場戰争代表波斯帝國由盛而衰,轉向失敗。

但很諷刺的是,假裝死去的哈裡發歐麥爾,很快真得死去了,他被一個納哈萬德市的波斯人皮魯茲刺殺而死。這個人被後世稱為“皮魯茲·納哈萬德”,趁亂逃到國家中部的卡尚城,并在那裡死去。他的陵墓被冠以“勇氣之父”的頭銜,在今天仍是伊朗的一個朝拜的目的地。

按照伊斯蘭的“報複懲罰法”,隻能針對殺人者報複,但哈裡發的兒子卻不按照伊斯蘭教法要求,還是屠殺了大量身處麥地那的波斯人。

此後,阿拉伯帝國逐漸統治了波斯的原有地盤。阿拉伯人所到之處,對不信仰伊斯蘭教的非穆斯林征收重稅,對改宗伊斯蘭教的人則當成和自己一樣的穆斯林,享受一樣的穆斯林待遇。

但是,這不是波斯人大規模伊斯蘭化之始。因為阿拉伯統治者表面上歡迎被占領地區的人民改宗伊斯蘭教,實際上隻允許各地上層少數貴族改宗伊斯蘭教,以此加強阿拉伯人在當地的統治力度。對于普通群眾改宗伊斯蘭教,阿拉伯統治者并不歡迎,因為如果到處都是穆斯林了,阿拉伯統治者就沒有地方征收重稅了。

我找到阿拉伯人打到中亞原波斯控制地區,是如何向群眾推行伊斯蘭化的例子。哈裡發歐麥爾二世曾宣布進行改革:新皈依的穆斯林同阿拉伯人穆斯林一樣,既不要交納土地稅, 也不要交納人頭稅;禁止阿拉伯人繼續侵占土地。但這引起了呼羅珊阿拉伯人總督的不滿,因為這樣當地稅收大量減少。于是總督下令:隻有接受割禮和熟悉《古蘭經》的新皈依的穆斯林才能免交人頭稅。這使得哈裡發改革成為一紙空文。

而中亞的貴族宣布自己是穆斯林,拒絕交納捐稅,這又與阿拉伯人總督的政策不一緻,雙方發生利益沖突,最後演變為中亞人民因為不能自由改宗伊斯蘭教必須交重稅,憤而大規模反抗阿拉伯統治。

然後阿拉伯統治者再妥協,一些地方貴族被承認為穆斯林,其他人即便聲稱改宗穆斯林也不被承認。當阿拉伯帝國疆域達到最大的時候,就是帝國統治開始衰弱之始,各地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湧。

也就是說,在阿拉伯人統治期間,波斯各地的伊斯蘭化程序并不快,隻有少量當地貴族能夠被阿拉伯統治者認可,成為伊斯蘭教法認可的穆斯林,而廣大群眾仍然不能成為合法的穆斯林,即便他們已經遵從穆斯林生活習慣也是這樣。

需要指出,阿拉伯帝國進入中亞(狹義的,不包括新疆)的時間比唐朝早,是以中亞伊斯蘭化時間也比較早。那種認為是怛羅斯之戰唐朝失敗了,才沒能阻止中亞伊斯蘭化的看法有所偏頗。

波斯和中亞的全面伊斯蘭化還要歸功于蒙古西征。

有這麼幾條原因。阿拉伯帝國為了收取非穆斯林重稅,拒絕被占領地區廣大基層人民改宗伊斯蘭教,享受穆斯林的平等待遇,結果就失去了各地人民支援的基礎。當蒙古人西征時,阿拉伯帝國已經比較腐敗和沒落了,很快被蒙古人擊破。

最重要的是,蒙古西征,殺死了阿拉伯帝國的哈裡發,使伊斯蘭傳教制度中的哈裡發制度消亡。伊斯蘭教的傳播權下放到基層教會組織。正因為如此,各地的不同的伊斯蘭教派為擴大影響,争相吸納當地群眾入教,這才是波斯與中亞等地徹底伊斯蘭化的重要原因。

昨天點到前天發文的評論,網友167565706953評論說,“伊斯蘭教是→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使其開花結果,”一點沒說錯。蒙古人消滅了哈裡發制度保證了伊斯蘭教可以到處開花結果。突厥人改宗伊斯蘭教建立的奧斯曼帝國。

也有人會深入問一個問題,波斯人原有瑣羅亞斯德教和摩尼教,當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為什麼不恢複自己的宗教傳統呢?

原因很簡單,瑣羅亞斯德教和摩尼教教義都很原始,在教義的完備性上比較差,對于一些宗教的本原問題解釋不了。此外,伊斯蘭教一開始就把宗教組織與經濟制度挂鈎,這有利于穆斯林群體在艱苦的環境中互相扶持生存。而瑣羅亞斯德教和摩尼教在伊斯蘭教打壓或者漠視的情況下已經産生傳承斷層,當波斯人建立新的塔希爾王朝和薩曼王朝以後,統治者已經不能再拿傳統宗教反而是拿更加成熟的伊斯蘭教來凝聚波斯民族的團結了。

波斯人改宗伊斯蘭教是一個痛苦和曲折的過程。至于波斯人為什麼選擇信奉伊斯蘭教中的少數派什葉派,我在今天就不探讨了。

三、伊嗣俟三世的末路與波斯王子卑路斯歸唐的過程。

前面講到阿拉伯人攻占了波斯帝國的首都,還沒有講到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的末路。

伊嗣俟三世先逃到帝國中部伊斯法罕,然後來到設拉子附近山谷中。643年,波斯在瓦賈德·路德一役中再次失敗。伊嗣俟三世又逃到呼羅珊,許多行省的總督已不願意收留他。波斯屬國馬贊達蘭的國王,請他在塔巴裡斯坦定居,籌劃複國大業。但伊嗣俟三世回絕了,他準備求助于中國皇帝。

638年和639年,伊嗣俟三世兩次派使者到長安,請求唐朝出兵相救。但唐太宗以路途太遠為由,沒有出兵。其實,這也許是托詞,當時薩珊王朝末期腐敗衰朽,伊嗣俟三世窮途末路,估計李世民根據中國王朝興替的道理斷定伊嗣俟三世沒有能力複國,幹脆就不參與進來了。

647年和648年,伊嗣俟三世又兩度派使者到長安朝貢求援,但唐太宗仍未出兵。

652年,伊嗣俟三世逃到中亞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不料當地貴族也是他的封臣馬胡·亞·蘇力背叛了他,他隻好獨自一人趁夜幕躲進一間磨坊。

波斯改宗伊斯蘭教程式,世無伊朗,阿拉伯世界如萬古長夜(中)

木鹿城遺址

但因伊嗣俟三世穿着過于奢華,被人認出後遭到殺害,屍首被抛入河中,後被人從河中找到并認出了身份。木鹿城的聶斯脫利派(中國稱景教)主教艾利埋葬了他,至此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徹底滅亡。

傳說,磨房外有一棵高大的雪松。于是,“木鹿的雪松”成為千年波斯帝國最後氣脈的象征。

伊嗣俟三世的兒子卑路斯沿着絲綢之路繼續東逃到吐火羅,受到當地部落酋長保護。卑路斯意欲東山再起,于654年遣使向唐朝求援,這時唐朝皇帝已經是唐高宗,唐高宗仍然以路途太遠拒絕出兵。

不久,阿拉伯軍隊來到呼羅珊,對唐朝控制的中亞地區采取打了搶、搶了就退回呼羅珊的戰術。卑路斯在吐火羅幫助下,一度打回呼羅珊,但又被阿拉伯人打了回來。

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于是派特使王名遠入西域,設定波斯都督府,置州縣,立卑路斯為都督,662年唐又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

卑路斯在吐火羅又堅持了十來年,在阿拉伯軍隊不斷威逼下,最終于675年初逃到長安。唐高宗授予卑路斯右威武将軍,又為他在長安建了一座拜火寺。677年,卑路斯在長安去世,其子泥涅師承襲“波斯王”稱号。

泥涅師時時夢想複國。679年,唐高宗派裴行儉率兵護送泥涅師返國。裴行儉護送泥涅師至安西碎葉,這時,阿拉伯軍隊在中亞地區優勢很大,裴行儉知難而返。

泥涅師獨自西行進入吐火羅,召集了數千人追随,但終未成氣候。泥涅師客居吐火羅二十餘年,阿拉伯軍隊逐漸征服中亞大部分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泥涅師于707年回到長安,這時唐朝皇帝是唐中宗,唐中宗授予他左威武将軍。泥涅師死于長安,卒年不詳。

泥涅師之子普尚滞留中亞。據《冊府元龜》記載,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普尚及其子嗣仍不斷以“波斯王”名義遣使來朝。

波斯帝國的餘脈普尚及其子嗣一直住在中亞地區。九世紀,這些波斯人再次從中亞阿姆河流域崛起,建立地方王朝,逐漸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

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唐朝與波斯關系比阿拉伯更好一些。其實阿拉伯與唐朝關系也再發生變化,怛羅斯戰役可以看做是東方和西方兩個帝國互相摸底。雖然唐朝軍隊因為屬國葛邏祿叛變大敗,但是阿拉伯帝國優待了唐朝的俘虜,造紙術随唐朝俘虜傳到了阿拉伯世界,然後傳入歐洲。

阿拉伯帝國——唐朝稱之為大食很快派出使者與唐朝講和,雙方開始友好交往與貿易活動,兩國關系也日漸親密。

唐朝小官杜環被俘後,受到尊重,經常随阿拉伯的官員出使各地。杜環在阿拉伯世界遊曆11年,旅行了8萬餘裡,遊走了今天埃及、北蘇丹、南蘇丹與埃塞俄比亞的紅海沿岸,最後從埃塞俄比亞的馬薩瓦港經過紅海、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回到廣州,寫出《經行記》一書。

《經行記》是中國最早記載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工匠在大食傳播生産技術的古籍,還記錄了亞非若幹國家的曆史、地理、物産和風俗人情。這本書是中國人第一次以摩鄰國名義記載了埃塞俄比亞這個國家。

這裡修正上一部分的一個錯誤,摩尼是先病死于波斯監獄,然後被剝下皮來,裡面充滿草,被挂在城牆上示衆。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