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波斯改宗伊斯兰教进程,世无伊朗,阿拉伯世界如万古长夜(中)

作者:泰岱程硕

接续前文《波斯改宗伊斯兰教进程,世无伊朗,阿拉伯世界如万古长夜(上)》。

既然我们的文章主题是讲伊朗(波斯)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那么我为什么第一部分介绍古波斯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交流呢?

这里自然有其合理的逻辑,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内容。因为现在历史领域,争夺话语权是比较激烈的。现在有西方伪史论的说法,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很多。撷取外国历史素材,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哪些西方历史资料可以比较放心地使用呢?

比较保守的做法是,只有和中国历史发生过直接联系的国家的历史,其史料的引用问题比较少一些。像那些古代和我们没有直接交往的,完全通过西方史书著述的历史资料多少要点打折扣,非必要不引用。

第一部分解决了存在古波斯国和古波斯人的问题。

二、阿拉伯帝国崛起,圆月弯刀之下波斯贵族必须改宗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衰败以后,蒙古人大屠杀消灭了哈里发制度,推动了波斯人普遍伊斯兰化。

公元224年,在古老的波斯土地上又建立了一个新的帝国王朝——萨珊王朝。这个新的波斯帝国,面积最大时包括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以及印度部分地区。当然,这个帝国的文化主体依然是波斯文化,它的文化继承者主要是今天的伊朗。

610年,伊斯兰教在萨珊王朝统治地区出现。关于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我只讲结果。

波斯改宗伊斯兰教进程,世无伊朗,阿拉伯世界如万古长夜(中)

波斯波利斯的阿帕丹台阶浮雕——北阶第二十图:被波斯帝国征服的阿拉伯4人向朝廷进贡长衣和单峰骆驼

伊斯兰教在萨珊王朝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上开始统合阿拉伯人,把他们变成有组织的军队,这就是阿拉伯人的兴起。为什么阿拉伯人选择在这里兴起,主要原因是这里是萨珊王朝与东罗马帝国常年作战的地方,统治薄弱,两个帝国都无暇控制这里的人民。

628年,打了二十多年仗的萨珊王朝的霍斯劳二世身心疲惫,不得不返回都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这时候,阿拉伯的使者到了,阿拉伯同时派出4名使者分别出访萨珊王朝、东罗马帝国、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

使者带来一封书信,封印上写着“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 ”。信中邀请霍斯劳二世等各国君主与行省总督受邀与他的臣民一起即刻改宗伊斯兰教。霍斯劳二世盛怒之下撕毁信函,命令也门总督将这个“鲁莽放肆之人”也就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披枷带锁押至泰西封。

如果当时萨珊王朝能够像对待摩尼一样杀死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历史就要改写。可惜霍斯劳二世没有机会了,5天后他被罢黜,他儿子谢罗埃被迫将其斩首。

在接下的4年里,萨珊王朝一共更迭了13位君主。萨珊王朝还向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归还了霍斯劳二世从耶路撒冷攫取的基督“真十字架”,两国持续七百多年的战争就此停止。

632年,萨珊王朝末代皇帝、霍斯劳二世的孙子伊嗣俟三世在15岁时登基。同年,穆罕默德去世,他的同伴阿布·伯克尔成为阿拉伯帝国第一位哈里发,发起对东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的双面进攻,占领了大马士革。阿布·伯克尔去世后,欧麦尔继位,开始有针对性地攻击萨珊王朝。

伊嗣俟三世决定反击,他集合兵力,于634年在库法大桥之战使用印度战象击败了阿拉伯人,使得阿拉伯人扩张暂时受挫。

635年,阿拉伯军队与萨珊王朝军队在今天伊拉克境内、与泰西封相隔一日马程的卡迪西亚两军对峙4个来月。阿拉伯人派出使者觐见伊嗣俟三世,伊嗣俟三世责问欧麦尔的部队为什么要来掠夺他的财宝。

阿拉伯使者向他说明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先知的和平信息,赞颂先知为阿拉伯内部带来的恩惠。他还邀请所有波斯人都改宗伊斯兰,因为它是唯一可以指引他们走上善途的宗教。如果拒绝,波斯人只有两条路:接受“齐米 ”这一低等身份,并缴纳相应的税费,以获得保护,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战争。

伊嗣俟三世听后勃然大怒,命人送来一袋泥土和稻草,将其倾倒在阿拉伯使者的头上,对其施以波斯文化中最大的羞辱,命令驱逐阿拉伯使者。

双方军队接着进行了4天激战。第3天,来自大马士革的阿拉伯援军首领卡卡·伊本·阿姆鲁在单打独斗中杀死波了斯的巴曼将军。一阵猛烈的沙暴向波斯军队迎面袭来,迷得他们睁不开眼。在接下来的混战中,波斯军队统帅罗斯塔姆失足落马,被阿拉伯骑兵斩首。后者将他的首级顶在长矛上,并向真主发誓他刚刚砍杀了波斯统帅。沙尘暴和罗斯塔姆的死导致萨珊王朝最终溃败。

波斯改宗伊斯兰教进程,世无伊朗,阿拉伯世界如万古长夜(中)

波斯军队与敌军对峙

这场战争是阿拉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战役,自此以后波斯与阿拉伯的实力相互逆转。

伊嗣俟三世急忙派菲鲁赞担任军队统帅,全力保卫巴比伦和泰西封。紧追而来的阿拉伯军队与波斯军队在巴比伦城下展开战斗,阿拉伯人再次取胜,巴比伦落入阿拉伯人之手。。这次胜利使得一些波斯人失去了斗志,协助和支持阿拉伯人的波斯人放弃了国教琐罗亚斯德教改宗了伊斯兰教,另一些不改宗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成为卑贱的“齐米”。

两年后哈里发欧麦尔决定进攻波斯首都泰西封,当时阿拉伯人在底格里斯河西岸,波斯人在东岸。原本波斯军队可以等到阿拉伯人渡河时攻击,但吓破胆的波斯朝廷官员主逃派居多,伊嗣俟三世只得下令放弃泰西封,带着四千随从撤离,这些人中包括禁卫军,他的三位妻子,以及厨师、乐手和仆从等一大堆人。

637年,阿拉伯人攻入泰西封,城中男性全部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俘,其中五分之一按照伊斯兰法规被发配到麦地那的奴隶市场上出售,余下的则归欧麦尔的士兵所有。史学家估算波斯被掠走约三十万人口,其中六万被发配到到麦地那出售。至于珍宝与财富被劫情况就不用细说了。

伊嗣俟三世最后逃到德黑兰以南的雷伊。642年,在今天哈马丹省的纳哈万德,阿拉伯人围城,波斯军队依靠坚固堡垒顽强抵抗。于是阿拉伯人假装哈里发欧麦尔已死,在铺天盖地的哀号声中,他们假装拔营。波斯守军统帅菲鲁赞便冲出纳哈万德城门,带领骑兵队进攻侵略军。

结果阿拉伯人突然掉转队伍迎头痛击,菲鲁赞在混战中被杀。阿拉伯史学家将这一战役写入史册,并称之为“胜利中的胜利”。这场战争代表波斯帝国由盛而衰,转向失败。

但很讽刺的是,假装死去的哈里发欧麦尔,很快真得死去了,他被一个纳哈万德市的波斯人皮鲁兹刺杀而死。这个人被后世称为“皮鲁兹·纳哈万德”,趁乱逃到国家中部的卡尚城,并在那里死去。他的陵墓被冠以“勇气之父”的头衔,在今天仍是伊朗的一个朝拜的目的地。

按照伊斯兰的“报复惩罚法”,只能针对杀人者报复,但哈里发的儿子却不按照伊斯兰教法要求,还是屠杀了大量身处麦地那的波斯人。

此后,阿拉伯帝国逐渐统治了波斯的原有地盘。阿拉伯人所到之处,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非穆斯林征收重税,对改宗伊斯兰教的人则当成和自己一样的穆斯林,享受一样的穆斯林待遇。

但是,这不是波斯人大规模伊斯兰化之始。因为阿拉伯统治者表面上欢迎被占领地区的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实际上只允许各地上层少数贵族改宗伊斯兰教,以此加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统治力度。对于普通民众改宗伊斯兰教,阿拉伯统治者并不欢迎,因为如果到处都是穆斯林了,阿拉伯统治者就没有地方征收重税了。

我找到阿拉伯人打到中亚原波斯控制地区,是如何向民众推行伊斯兰化的例子。哈里发欧麦尔二世曾宣布进行改革:新皈依的穆斯林同阿拉伯人穆斯林一样,既不要交纳土地税, 也不要交纳人头税;禁止阿拉伯人继续侵占土地。但这引起了呼罗珊阿拉伯人总督的不满,因为这样当地税收大量减少。于是总督下令:只有接受割礼和熟悉《古兰经》的新皈依的穆斯林才能免交人头税。这使得哈里发改革成为一纸空文。

而中亚的贵族宣布自己是穆斯林,拒绝交纳捐税,这又与阿拉伯人总督的政策不一致,双方发生利益冲突,最后演变为中亚人民因为不能自由改宗伊斯兰教必须交重税,愤而大规模反抗阿拉伯统治。

然后阿拉伯统治者再妥协,一些地方贵族被承认为穆斯林,其他人即便声称改宗穆斯林也不被承认。当阿拉伯帝国疆域达到最大的时候,就是帝国统治开始衰弱之始,各地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

也就是说,在阿拉伯人统治期间,波斯各地的伊斯兰化进程并不快,只有少量当地贵族能够被阿拉伯统治者认可,成为伊斯兰教法认可的穆斯林,而广大民众仍然不能成为合法的穆斯林,即便他们已经遵从穆斯林生活习惯也是这样。

需要指出,阿拉伯帝国进入中亚(狭义的,不包括新疆)的时间比唐朝早,因此中亚伊斯兰化时间也比较早。那种认为是怛罗斯之战唐朝失败了,才没能阻止中亚伊斯兰化的看法有所偏颇。

波斯和中亚的全面伊斯兰化还要归功于蒙古西征。

有这么几条原因。阿拉伯帝国为了收取非穆斯林重税,拒绝被占领地区广大基层人民改宗伊斯兰教,享受穆斯林的平等待遇,结果就失去了各地人民支持的基础。当蒙古人西征时,阿拉伯帝国已经比较腐败和没落了,很快被蒙古人击破。

最重要的是,蒙古西征,杀死了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使伊斯兰传教制度中的哈里发制度消亡。伊斯兰教的传播权下放到基层教会组织。正因为如此,各地的不同的伊斯兰教派为扩大影响,争相吸纳当地民众入教,这才是波斯与中亚等地彻底伊斯兰化的重要原因。

昨天点到前天发文的评论,网友167565706953评论说,“伊斯兰教是→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使其开花结果,”一点没说错。蒙古人消灭了哈里发制度保证了伊斯兰教可以到处开花结果。突厥人改宗伊斯兰教建立的奥斯曼帝国。

也有人会深入问一个问题,波斯人原有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当阿拉伯帝国灭亡以后,为什么不恢复自己的宗教传统呢?

原因很简单,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教义都很原始,在教义的完备性上比较差,对于一些宗教的本原问题解释不了。此外,伊斯兰教一开始就把宗教组织与经济制度挂钩,这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生存。而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在伊斯兰教打压或者漠视的情况下已经产生传承断层,当波斯人建立新的塔希尔王朝和萨曼王朝以后,统治者已经不能再拿传统宗教反而是拿更加成熟的伊斯兰教来凝聚波斯民族的团结了。

波斯人改宗伊斯兰教是一个痛苦和曲折的过程。至于波斯人为什么选择信奉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什叶派,我在今天就不探讨了。

三、伊嗣俟三世的末路与波斯王子卑路斯归唐的过程。

前面讲到阿拉伯人攻占了波斯帝国的首都,还没有讲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的末路。

伊嗣俟三世先逃到帝国中部伊斯法罕,然后来到设拉子附近山谷中。643年,波斯在瓦贾德·路德一役中再次失败。伊嗣俟三世又逃到呼罗珊,许多行省的总督已不愿意收留他。波斯属国马赞达兰的国王,请他在塔巴里斯坦定居,筹划复国大业。但伊嗣俟三世回绝了,他准备求助于中国皇帝。

638年和639年,伊嗣俟三世两次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唐朝出兵相救。但唐太宗以路途太远为由,没有出兵。其实,这也许是托词,当时萨珊王朝末期腐败衰朽,伊嗣俟三世穷途末路,估计李世民根据中国王朝兴替的道理断定伊嗣俟三世没有能力复国,干脆就不参与进来了。

647年和648年,伊嗣俟三世又两度派使者到长安朝贡求援,但唐太宗仍未出兵。

652年,伊嗣俟三世逃到中亚阿姆河附近的木鹿城。不料当地贵族也是他的封臣马胡·亚·苏力背叛了他,他只好独自一人趁夜幕躲进一间磨坊。

波斯改宗伊斯兰教进程,世无伊朗,阿拉伯世界如万古长夜(中)

木鹿城遗址

但因伊嗣俟三世穿着过于奢华,被人认出后遭到杀害,尸首被抛入河中,后被人从河中找到并认出了身份。木鹿城的聂斯脱利派(中国称景教)主教艾利埋葬了他,至此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彻底灭亡。

传说,磨房外有一棵高大的雪松。于是,“木鹿的雪松”成为千年波斯帝国最后气脉的象征。

伊嗣俟三世的儿子卑路斯沿着丝绸之路继续东逃到吐火罗,受到当地部落酋长保护。卑路斯意欲东山再起,于654年遣使向唐朝求援,这时唐朝皇帝已经是唐高宗,唐高宗仍然以路途太远拒绝出兵。

不久,阿拉伯军队来到呼罗珊,对唐朝控制的中亚地区采取打了抢、抢了就退回呼罗珊的战术。卑路斯在吐火罗帮助下,一度打回呼罗珊,但又被阿拉伯人打了回来。

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于是派特使王名远入西域,设置波斯都督府,置州县,立卑路斯为都督,662年唐又册封卑路斯为波斯王。

卑路斯在吐火罗又坚持了十来年,在阿拉伯军队不断威逼下,最终于675年初逃到长安。唐高宗授予卑路斯右威武将军,又为他在长安建了一座拜火寺。677年,卑路斯在长安去世,其子泥涅师承袭“波斯王”称号。

泥涅师时时梦想复国。679年,唐高宗派裴行俭率兵护送泥涅师返国。裴行俭护送泥涅师至安西碎叶,这时,阿拉伯军队在中亚地区优势很大,裴行俭知难而返。

泥涅师独自西行进入吐火罗,召集了数千人追随,但终未成气候。泥涅师客居吐火罗二十余年,阿拉伯军队逐渐征服中亚大部分地区和印度河流域。泥涅师于707年回到长安,这时唐朝皇帝是唐中宗,唐中宗授予他左威武将军。泥涅师死于长安,卒年不详。

泥涅师之子普尚滞留中亚。据《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普尚及其子嗣仍不断以“波斯王”名义遣使来朝。

波斯帝国的余脉普尚及其子嗣一直住在中亚地区。九世纪,这些波斯人再次从中亚阿姆河流域崛起,建立地方王朝,逐渐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唐朝与波斯关系比阿拉伯更好一些。其实阿拉伯与唐朝关系也再发生变化,怛罗斯战役可以看做是东方和西方两个帝国相互摸底。虽然唐朝军队因为属国葛逻禄叛变大败,但是阿拉伯帝国优待了唐朝的俘虏,造纸术随唐朝俘虏传到了阿拉伯世界,然后传入欧洲。

阿拉伯帝国——唐朝称之为大食很快派出使者与唐朝讲和,双方开始友好交往与贸易活动,两国关系也日渐亲密。

唐朝小官杜环被俘后,受到尊重,经常随阿拉伯的官员出使各地。杜环在阿拉伯世界游历11年,旅行了8万余里,游走了今天埃及、北苏丹、南苏丹与埃塞俄比亚的红海沿岸,最后从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经过红海、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回到广州,写出《经行记》一书。

《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这本书是中国人第一次以摩邻国名义记载了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

这里修正上一部分的一个错误,摩尼是先病死于波斯监狱,然后被剥下皮来,里面充满草,被挂在城墙上示众。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