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人與“心中的魔童”

作者:文創貝
中年人與“心中的魔童”

2008年,一位署名“餃克力”的青年釋出了一部16分鐘的動畫短片 《打,打個大西瓜》,短片一經釋出即火遍全網,先後獲得三十餘個獎項。

  彼時,“餃克力”29歲。站在青年邊兒上的他耗時三年完成該作,結尾還列出了一張長長的idol名單,中二又血氣正盛。然而此後十年裡,“餃克力”在大衆視野中銷聲匿迹,直到 《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那些不再年輕的網友才尋回了這位同樣不再年輕的失蹤人口。

  這次,站在40歲的中年邊兒上,“餃克力”改名“餃子”。“中年出山”,餃子拿出了證明自己天賦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七夕後,《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計票房突破30億元……

  餃子是大器晚成,朋友老李卻是慚凫企鶴。同樣四十歲的老李跑到知乎上認認真真敲出一個問題:一個男人在40歲之前還一事無成,是不是就說明這個男的基本沒有指望了?

  有網友在評論區暖心鼓勵,“不會啊,說明你即将大器晚成,不要心急!”

  也有人回答:“40歲還一事無成,這隻是一個暫時的結果。我們不能憑這樣的結果,去潦草地判斷一個人的一生。”

  确實,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但是這個“立”,立的是獨立的人格意識。并非有車有房有存款,而是立德立信立行。

  但需知道,生活是艱難的,煎熬的日子,何止擁有青春的那幾年。有些人,過了30歲,可是心中那一團少年時的火,仍未熄滅。眼看人生進入下半場,可自己還在為了一家老小而苟且,想起無暇顧及的理想,心有不甘,愁腸百結,豈能不焦慮?

  焦慮不可恥。因為但凡是人,總會有焦慮的時刻。而焦慮,表面源于浮躁,根本源于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恐懼。

  “人比人”專門生産“浮躁”。身邊的同齡人一夜暴富,鄰居搬家住進了豪宅,大學同學已經升了正處,結拜兄弟又買了台豪車……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對比就比較容易浮躁,浮躁則必然導緻焦慮。

  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罪。

  人吃魚蝦,魚蝦不存在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恐懼,是以無論什麼時候去看,它們都在水裡遊得很歡樂。

  而追求“不惑”的我們,若心中還有夢,豈能任由人性的弱點,在自己的肉體之上縱橫馳騁?汪國真老師寫過:“隻要我們擁有生命/就什麼都可以争取/一年又一年/為了愛我們的人/也為了我們自己。”信哉斯言,隻要還未活到蓋棺論定的時刻,誰又能肯定我們這一生,就隻能這樣了呢?

  想想那些戰勝了中年焦慮的牛人們吧,他們無一例外,最後都過得宛如開挂。有位史上最著名的圖書管理者,56歲時創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事兒就不多說了。

  說說古代的劉邦同志。劉邦年輕時鬥雞走狗,吃喝嫖賭,十分頹廢,那時候誰能料到他47歲鬧革命,居然還開了大漢四百年江山,一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身份證上還寫着“漢族”呢!

  再想想黃渤。32歲之前,比他小的青島老鄉黃曉明都大紅大紫了,可他還在做酒吧歌手、舞蹈教練、影視配音。這還不算,在靠顔值吃飯的演藝圈裡,他曾因長相屢受歧視,但他堅守初心,一如beyond在 《海闊天空》 裡所唱到的,“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終于等到主演 《瘋狂的石頭》的機會,一夜成名。如今的黃渤,人稱“60億影帝”,是娛樂圈公認的人生赢家。

  大器晚成的例子還有很多。馬雲35歲創辦阿裡巴巴,李安36歲拍出第一部電影,任正非43歲創辦華為,李嘉誠71歲登頂華人首富……各行各業,數不勝數。

  因一首 《從前慢》 而被很多人知道的作家、畫家木心,年輕時一腔熱血,被國民黨通緝,1970年又因“文革”被捕入獄。後來,木心得到平反,55歲定居紐約,62歲給藝術家們授課,76歲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文字被廣泛傳誦,意外收獲衆多擁趸。

  正是因為心中一直燃燒着鐘愛的藝術之火,木心才得以熬過最艱難的歲月,用堅毅而透徹的心,把日子過成了藝術,最終成為人人脫帽緻敬的“木心先生”。木心說:“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

  有個老頭想寫一本書,可是他已經50歲了,一直想寫的書也隻寫了前十幾回。後來因為公務繁忙,他就把寫書這事給撂下了,直到晚年退休回家,才又再次動了寫書的念頭,正式開始寫書。這本書寫得并不順利,不過還好,他抱着堅定寫下去的信念,在離世前,終于完成。

  82歲那年,他去世了,但他的書卻流傳了下來。他叫吳承恩,他的書叫做 《西遊記》。

  齊白石57歲的時候,在北京靠賣畫為生。他的畫比一般畫家的都要賣得便宜,可還是很少人買。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知音陳師曾,生活得以好轉,不曾想陳師曾英年早逝,失去唯一知己的他又遭到了同行的口誅筆伐,生活再次陷入困頓。幸好他心态不錯,活到老學到老,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也不因自己年齡增長而輕言放棄。終于,在1929年,剛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鴻慧眼識珠,非常欣賞此時已經自成一派的他。從此,他的畫越賣越好,而他亦被人稱為繪畫大師。

  這一年,他66歲。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四十不惑”也好,“大器晚成”也罷,中年人的自我覺醒,終歸還要尋到自己内心的“魔童”,喊出那句經典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選自《齊魯周刊》2019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