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轉型更新引領老工業基地續寫傳奇

作者:中國發展網
轉型更新引領老工業基地續寫傳奇

廣東中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公司的智慧中心實作了鋼鐵生産全流程大規模集控、無邊界協同和大資料決策,實作變經驗生産為标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産。圖為智慧中心的大螢幕,各類資料和監控畫面在此彙總。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張海莺/攝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 張海莺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門在廣東韶關舉辦第六屆全國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現場經驗交流活動,聚焦“培育新質生産力,賦能高品質發展”。參會代表走進韶關特色企業和園區,調研産業轉型發展成果,交流典型發展經驗。

20世紀60年代,韶關成為國家重點打造的“華南重工業基地”,建立了擁有200多個工業小類的工業體系,創造了輝煌與榮光。2019年8月,韶關被正式列入全國第二批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成為20個全國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之一。近年來,韶關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項目為王,轉型動能取得新突破,産業能級實作新提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連續兩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獲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表揚,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建設開創新局面。

同韶關一樣,全國各地一批老工業基地的産業轉型更新取得成效:北京石景山區實作從傳統重工業區向綠色高端之城的華麗轉變,二三産業結構完成從7到1的反轉,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河南洛陽17條重點産業鍊營收規模達到4200億元,入選首批全國制造業高品質發展50強城市;重慶大渡口區從昔日的灰色鋼城蝶變為現代産業新城,到2022年經濟規模已超越重慶鋼鐵集團搬遷前曆史峰值……

傳統産業發展更有朝氣

韶關是“中國鋅都”“有色金屬之鄉”。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更新改造,韶關推動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

廣東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寶山礦業”)是一家集礦産資源勘探、采選、綜合利用、加工以及礦産品銷售等為一體的省屬大型有色金屬支柱企業。産量最高時,曾占全國銅産量的一半。作為傳統産業,大寶山礦業的綠色轉型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來到大寶山礦新山片區,路邊豎起的宣傳欄裡,一張照片記錄了曾經無序采礦留下的生态破壞惡果:昔日的新山片區仿佛科幻片中的火星,黃土裸露、溝壑交錯、山體破碎,植被毀壞殆盡。大寶山礦業從業人員擡手示意記者往遠處看去,那是一片被郁郁蔥蔥的植被覆寫的山體。“我們采用了國際領先的‘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生态恢複技術,那就是複綠後的新山片區。如今,新山片區喬木、灌木、蕨類等30多種植物品種長勢良好,山體綠植覆寫率達到95%以上。”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大寶山礦業堅持經濟效益、生态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投入1億元完成新山片區生态修複面積約90萬平方米,成為了粗放經營礦區綠色轉型典範。同時,大寶山礦業也展開了環境整治标本兼治新藍圖,先後投入超10億元完成11項綜合整治項目,大寶山礦周邊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科技賦能傳統産業。2023年12月,大寶山礦業智慧中心建成,內建了智慧安全帽系統與“網際網路+安全生産管控平台”。實時監控礦山采場、選礦廠、運輸道路、尾礦庫、生态修複等礦山各重要區域,有效確定礦山安全生産。大寶山礦業智慧礦山建設邁入新階段。

如今,大寶山礦業年工業總産值超10億元,一座生态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綠色礦山崛起,助力企業邁出轉型更新的堅實步伐。

智能化建設是傳統産業保持年輕态的“密碼”。

走進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智慧中心,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屏映入眼簾。一體化智能管控平台正飛速整合分析資料,進行智能化指導操作實作穩定高效生産。從業人員隻需敲擊滑鼠,大屏即可随時切出不同方位的監控畫面,供配電系統運作情況和裝置溫度壓力等資料、各道工藝流程等都能随時擷取,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和産量。

作為國内首家大規模引進鋅氧壓浸出綠色工藝并綜合回收镓鍺等稀貴金屬的環保型冶煉企業,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通過開展智能天車、智慧鉛電解等智能化改造,實作對高強度作業“機器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生産效率和生産管理水準大幅提升。“我們将全力打造集清潔環保、優質低耗、安全高效于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冶煉工廠,争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标杆。”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專職黨委副書記李良生表示。

競逐新賽道更有底氣

韶關肩負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任務,産業發展的路徑和方法清晰。確定傳統産業更新蝶變活力足的同時,韶關堅持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着力建構具有韶關特色的新興産業體系。

2022年2月,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規劃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算力樞紐落地韶關,建立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資料中心叢集(以下簡稱“韶關叢集”)。韶關叢集選址韶關高新區,在浈江産業園、莞韶城、曲江經濟開發區3個地塊規劃建設,形成“三點共建,協同發展”的資料中心空間布局結構。截至目前,韶關全鍊條發展大資料産業,簽約落戶四大電信營運商、騰訊、阿裡雲等項目超60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目前已建成中國算力網粵港澳大灣區算力排程中心,成功接入鵬城雲腦Ⅱ、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等6家超算、智算、雲計算中心資源。

韶關将資料中心叢集建設作為“一号工程”,工程正式全面啟動以來,一個個資料中心項目加快從圖紙變為現實,為數字經濟發展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能。

清晨時分,記者跟随調研組來到韶關叢集浈江産業園地塊,這裡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資料中心叢集項目,工地切割聲不斷、機械聲轟鳴,工程現場一派火熱。

粵港澳大灣區算力樞紐為何花落韶關?“在發展算力産業上,韶關有着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韶關市發展改革局副局長譚秋雁作出解答。

轉型更新引領老工業基地續寫傳奇

從區位優勢看,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與湖南省、江西省交界,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同時韶關是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内陸腹地的“黃金通道”;資料中心建好營運後,将安裝很多空調制冷降溫,確定資料中心正常運轉,制冷産生的電費将是一項大支出。而韶關年平均氣溫為廣東最低,空調制冷用電量相對下降,打造項目落地成本窪地;韶關地質構造穩定,屬于自然災害低發區。

從資源看,韶關是廣東的能源基地,每年有100多億千瓦時的電外送至珠三角城市群;韶關還坐擁豐富的風電、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綠色發電量占比較高。

“韶關叢集将建成服務大灣區、輻射全國的‘算力底座’,助力人工智能、AI晶片、算法大模型發展。”譚秋雁表示。

如今的韶關,以大資料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已然集聚成勢。

走進韶華科技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韶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華天科技集團是國内專業的內建電路封裝測試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微電子工程研究實驗室、微電子封裝工程技術中心及國内一流水準的可靠性實驗室。

韶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基于半導體産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發展空間,華天科技集團将韶華科技內建電路及新型顯示器先進封測産業化項目作為華南制造基地項目重點建設。通過系統布局新型顯示及內建電路封測專用裝置2400多套,輔助設施9100多套,形成新型顯示器件和內建電路封測生産線。“2023年,實作銷售額1.6億元;2024年拟繼續投資2億元,實施生産技術改造擴大産品産能,達産後總體可實作4.5億元的銷售規模。”

韶關市委書記陳少榮笃定地表示:“今天的韶關,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競逐新賽道更有底氣。”

共商轉型大計更有方向

面對“轉型更新”這道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的必答題,各地都在積極求解作答,也給出了不同的解題思路。

現場經驗交流會上,廣東韶關、北京石景山區、内蒙古鄂爾多斯、山東淄博、河南洛陽、湖南株洲、重慶大渡口區、四川宜賓等8個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城市有關負責人作了經驗交流發言,分享了轉型發展中促進傳統産業改造更新和新興産業培育等一大批鮮活案例和寶貴經驗。

一種思路是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謀求産業轉型更新。

淄博錨定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方向,推進“千項技改、千企轉型”,通過實施500個年度重點技改項目,推動工藝提升、裝置更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作技改全覆寫。其中,齊魯石化魯油魯煉更新改造項目,被列為山東省石化産業轉型更新“頭号工程”。天辰齊翔擁有國内首套完整産業鍊工業化尼龍66裝置,是全國最大的己二腈生産基地,為傳統化工産業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鄂爾多斯打造世界級能源産業,加快煤炭、天然氣、電力現代化産能建設,推進煤礦智能化、綠色化、安全化融合發展,投入應用全國首個“礦鴻”系統;打造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産業,開工建設全球最大綠氫耦合煤制烯烴等22個新項目,加快實作“一塊煤”到“一桶油”“一匹布”的縱向增值;打造世界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産業,推進“風光氫儲車”五大産業全鍊條發展,引進新能源裝備制造産業鍊頭部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52家,2023年新能源産業投資增長255%,位列胡潤新能源投資熱度集聚指數排名全國第二。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的同時,做優做強新興産業、轉型更新開辟“新賽道”也是多地聚焦的新方向。

石景山區在北京率先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産業集聚區工作方案和系列政策,“百度千帆大模型(北京)創新基地”、工信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和應用評測”重點實驗室成功落地,610P智能算力中心一期開工建設,集聚人工智能重點企業30家,數量位列全市第三。石景山區通過建中心、搭平台、落場景、聚企業、強算力多措并舉,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産業發展熱土。

株洲培育、建構起以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三大優勢産業為核心,以電子資訊、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以培育功率半導體、5G應用、算力基礎設施等一批新興未來産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

……

昨日傳奇,如何續寫?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東道主韶關道出了産業轉型更新示範區的改革發展方向: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立足資源禀賦和産業基礎,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努力走出一條契合地方實際的轉型更新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