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于中國書壇半個多世紀,藝術主張領風氣之先,已是耄耋之年的著名書法家張海,如今又向世人交出了自己邁過八十歲後在書法領域的新體悟。4月10日,“行穩緻遠——張海八十以後新作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張海八十歲以後創作的書法作品120餘件(組),包括楷書、隸書、篆書、行草諸多書體。
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也是“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書法家”,張海曾在過去二十年裡三次在中國美術館辦展。在開幕現場,雖已白首的張海仍然精神矍铄,他說,每隔幾年舉辦的展覽,倒逼自己不倦不怠,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在反思和消化中不斷修正。“山高八千八,絕頂幾人登;壘土一厘米,畢功成老翁。”這是張海的自勉詩,叙述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高“一厘米”的困難。但年過八十歲的他,将繼續精神抖擻地向着“一厘米”沖刺。
此次展覽分為“八十不倦”“三十而立”“與時偕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八十不倦”,綜合展出張海新近創作的楷書、隸書、篆書、行草書。展品多為八尺、六尺,以大字為主,中堂、條幅、屏條、鬥方俱備。第二部分“三十而立”集中展出小字行草,包括各種形式的扇面、冊頁、手卷等。第三部分“與時偕進”集中展出以“破鋒”為主要特征的行草書法。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張海先生與中國美術館之淵源可謂深厚。從組織群展到舉辦個展,他書法生涯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張海先生亦受邀擔任中國美術館展覽收藏評審委員會顧問,先後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四十餘件代表作,豐富了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收藏序列。“此展皆為先生步入耄耋之年後創作的數量可觀的精品新作,通過展出作品,觀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位書法家螺旋式上升的登攀之路,并從這位書壇耆宿身上看到蓬勃的創造活力。”展覽将展出至4月20日。
相關新聞
在李雪松的花鳥畫世界聆聽春之聲
欣賞過張海蒼勁有力的書法精品,走進中國美術館一層的二号廳,則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同期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的“虛伫神素——李雪松花鳥畫作品展”,讓觀衆通過一幅幅大尺幅的花鳥畫,進入瑰麗的自然世界。北京畫院畫家李雪松的作品以傳統筆墨為根基,善于從寫生中尋找創作素材,不斷開拓着花鳥畫新題材、新技法。近年來,他圍繞“生生不已”“雨林”等主題創作了系列作品。
為創作“熱帶雨林”系列,李雪松曾和幾位藝術家朋友把全球十大雨林走了一多半。在他看來,雨林是遠離現代社會、遠離人類文明的遙遠的存在,完全處于一種自生、共生的狀态。其中蘊含的自然本真的生命之美,正是他想要表現的。此次展出的三十餘巨幅花鳥作品,是李雪松在寫生考察了世界多個熱帶雨林之後而創作的,觀者可以感受到萬物共生、互相依存,蓬勃而發的生命之美。
“李雪松不僅畫花鳥,而且真養、真研究。”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回憶,在一次聚會上,有位動植物保護專家曾向他介紹:“你們北京畫院的李雪松在我們的行業很有幾分名氣。花草、昆蟲、禽鳥無所不通。”在吳洪亮看來,“功夫在畫外”此言的确不虛。“是以,雪松畫中鮮活的色彩與靈動的樣态是結果,是真愛,真生活結出的創作碩果。”展覽将展出至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