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作者:國媽母嬰

《兒童自然法則》是一本告訴我們怎樣培養出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并且使其擁有非凡創造力、想象力及智慧。

這是由著名作家霍華德·加德納寫成的書籍。

在他的作品中,總能找到一些孩子和父母感興趣的主題,例如“動物本能”和“生态學原理”等,但卻不會讓人覺得生硬或者深奧難懂,反而像有魔力似地吸引着讀者往下閱讀。

我們的首要任務,不是做什麼,不是發明新方法,而是不要侵擾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内心想法。

隻有了解了孩子,我們才不會試圖走捷徑,明白欲速則不達。

當我們給孩子一個自然和諧的環境,當我們給孩子一個自主發揮的空間,我們給孩子一個有力的幫助,當我們給孩子一個善意的提醒時…孩子們就會主動學習,就會自信地成長,就會有無限的創造力··…這就是自然法則。

尊重孩子的法則去教育是事半功倍的,而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試圖打破這種法則,以成人的規律法則來教導孩子,這樣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關注點不在如何教育孩子,而在于行為如何影響孩子

每個人曾經都是孩子,長大成人後也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孩子。有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孩子,甚至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通常,孩子在外摔跤時,很多家長會表現的比孩子還激動,孩子看到家長那麼驚慌失措更覺得委屈。

然後為了安慰孩子家長們會告訴他:“都怪這個地闆害我們寶貝摔跤,我們打這個地闆好不好。

于是,小朋友在心裡就會預設為是地闆的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在将來遇到挫折時也會容易将錯誤歸因于别人。

如果孩子在自己摔跤的情況下,家長們不在大驚小怪,不在把錯誤歸因于外界,而是告訴孩子:“沒什麼打不了的,我們不小心摔跤爬起來就好了,下次一定要注意。”

這個時候孩子就不會把摔跤太當回事,結果是不是不同了呢。

很多人培養孩子這件事上絞盡腦汁,花裡呼哨,但事實是我們無需那麼複雜。

嬰兒獲得的所有認知,無論是語言規律,實體原理或是社會規則都是從日常的親身體驗中習得的,也就是我們要多讓他動手,用感官去體驗,了解周圍的世界。

我們隻需陪在他身邊,需要的時候給他解釋,放手讓他去生活,扔東西,玩沙子,光腳玩水,踩草地,踏石闆路,和他一起開懷大笑,陽光燦爛時帶給他感受沙子的溫暖,不會玩球的時候叫他如何抛球和接球。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越是乖學生,越難以自己去做選擇和判斷結果

家長們總是覺得自己孩子不聽話,不乖,書中談了一個小故事,幼稚園裡有一個小朋友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當時正在忙,請另一個小朋友幫忙,而另一小朋友說拒絕了,說他自己也在忙。

一開始老師有些難過,後來立刻調整,明白這是孩子獨立的表現,他說“哦,是的,我沒注意到,你說得對,我找找其他人。”

之後這個孩子忙完主動過來問老師是否還需要幫助。

當我們遇到孩子不願幫忙,或者不聽指令時,我們往往會發脾氣,我們會無限放大這件事,覺得我們為孩子做了很多,孩子卻一點小事都不幫忙,此刻我們更應該靜下來想想自己的要求期待是否合理。

“乖孩子”是個甜蜜陷阱。

當孩子被“乖孩子”的身份綁架,他會把所有的精力用來讨好父母,争取表揚而不是去探索世界,自我成長。

他會把所有的責任甩給父母,拒絕自己承擔。

他會活在“乖孩子”的面具底下,别人一點點的負面評價都會壓垮他的心理防線。

請讓他成長為有血有肉,會犯錯也會成長的真實的孩子,而不是“乖孩子”

作為曾經的乖學生,真的紮心。

太乖的孩子,他們不懂得感覺自我,隻會依賴大人的專斷評判,他們不在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而是有沒有赢過同學,有沒有得到老師更多的喜愛。

學會遵從自我内心去做決斷,是一個人獲得自由的基礎,比光鮮成績重要太多。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以愛為中心,讓孩子學會終身成長

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自然法則的習得的重要性,讓孩子們從體驗中學習,從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從大自然中學習,家長(老師)尊重兒童自然成長的需求,學會在“遠遠的背後帶領” 。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父母不因給予了孩子生命而将其視為私有物品,不因為有了孩子付出很多而索取回報,不因身為家長而自以為可以主宰孩子命運。

古人擁有的大智慧值得是我們花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字裡行間裡透露着他們對人世間萬事萬物的領域與思考。

其中還有一個點我認為非常容易被忽視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在孩子情緒強烈時,會把他扔在一邊,任由他哭泣,想着讓他自己學着冷靜下來。

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獨立控制情緒,長大成人後,他很可能缺乏情緒調節力,缺乏面對各種生活壓力的抗壓力。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把孩子扔在一邊盡管最終他會安靜下來但是千萬别以為他就此學會獨自處理情緒。

他停止哭泣隻是因為身體出于保護機制本能地壓制情緒,但未來他會更加難以應對情緒問題。

首先是安撫,用愛的方式讓他平靜下來。告訴孩子他感受的是怎樣一種情緒,以及為何産生這樣的情緒。

可以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再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閱讀能引導解放,讓人擁有獨立擷取任何一種知識的自由。我們的任務,不是引導孩子去成為某種人,而是賦予他得以保持自我和創造激情的能力和手段。

獎勵這種有形的回報,會讓孩子内心的無形回報被削弱。孩子來學校是為了自己,不應是受到獎勵的驅使。

孩子們天生具有無限潛能。他們的大腦飛速運轉,所見所聞都會産生神經元的聯結。

我們不需要刻意去“教”什麼,而是盡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輕松,真實,豐富多彩,自由,有愛和陪伴,能接觸到大自然。在這裡,孩子們能盡情探索,敢于出錯,并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盡可能多地接觸大自然來療愈,運動協調性、五感的敏銳度、韌性、消除緊張感。可以參與的活動:不同季節的郊遊、爬山、露營活動、自己種植并觀察植物等。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兒童自然法則》:不做乖孩子,做自由的孩子

寫到最後

孩子跟随内心自發的學習,得到的回報是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滿足感,這種自身的回報機制本身就是一種獎勵,為其提供戰勝困難的勇氣。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内心的熱愛以及激發自我驅動學習的動力,學習和興趣班是為了自己,而非拿到得到貴重的玩具獎勵,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外部獎勵會降低學習的興趣,破壞内心指引的機制。

魯迅先生曾說: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希望讀到這篇書評的你做一個尊重、了解孩子、為孩子插上夢想翅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