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作者:國媽母嬰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有親疏遠近,而判斷親密關系的标準,應當在于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人這一生,應當做一個有分寸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清楚自己的地位。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君子之交淡如水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也應當像水一樣,割不斷,卻又淡的恰如其分。

這樣的關系,在日常的交往當中,必然是說話留三分,說話知輕重。

既不顯得生疏,又不會讓對方失了臉面。

《紅樓夢》中的寶钗,正是這樣一位說話有分寸的人。

在一次宴席中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了《西廂記》中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

然而,在當時的封建時代中,讀《西廂記》可是不務正業的行為。

細心的寶钗留意到了黛玉的失言,但當着長輩和一衆丫鬟的面,寶钗并未當面指出黛玉的不妥。

等到宴席散盡,四下無人之時,寶钗才去悄悄地提點黛玉:

“男人們讀書若是不明理,揀那些雜書看了,移了性情,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

黛玉頓時意識到了自己昨天在宴席之中的的失言。

寶钗此舉,既提醒了黛玉要慎言,又顧全了黛玉的顔面,不至于讓她在大衆面前尴尬。

這種分寸感,其實就是說話的智慧。

我們時刻要明白,在什麼樣的場合,知道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

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隻有這樣才不至于讓别人尴尬,更不會讓自己得罪他人。

分寸感掌握好了,就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寸感掌握不好,便會使關系分崩離析。

是以,掌握分寸感,也是一門與人交往的藝術。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懂分寸,是最進階的情商

畢淑敏曾說:

“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每個人都會有不願被他人涉足的隐私和生活圈子,比如一些挫折、磨難和情感經曆。

但是,總有一些人,因為關系好,然後随意調侃,做事也不知輕重,暗地裡說三道四,不僅刨根究底,甚至幹涉别人的私事,這樣的人不僅情商低,更加不懂分寸。

在某一期《朗讀者》節目中,徐靜蕾觸情傷情想起了去世的奶奶,直言:“唯一不能讓我掌控的,可能還是家人。”

奶奶過世後,她傷心不已,連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就跑到國外逃避傷痛。

見徐靜蕾情緒有些難過,董卿對她進行安慰:“地上如果有一個人死了,天上就會多一顆星,因為它要給活着的人照亮。”

然後,董卿才接着問道:“有什麼特殊的時間,你能感受到奶奶嗎?”

談到這裡,徐靜蕾想起記憶裡奶奶的畫面,在現場失控落淚。

此時,如果主持人趁機追問,讓徐靜蕾說出更多感人的故事,收視率肯定能非常高。

但董卿沒有這樣做,她不再談這個話題,而是靜候一旁,待徐靜蕾恢複平靜後,溫柔地說沒關系,并巧妙地轉入下一環節。

分寸感,是對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把握,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尊重,也是一種對他人善意的保護。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所謂的“分寸感”,其實就是懂得用心裡的尺子,去猜出旁人心中到底需要什麼,并不露痕迹地配合。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有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從職場到個人生活,從同僚關系到家庭關系,有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日前,一則“失去分寸感的伴侶有多可怕”登上熱搜,互動超過兩百萬。

一條評論獲得了高贊:

有對象的人,要跟别人保持距離;你知道這個人有對象,也要跟這個人保持距離。

有人類學家認為,根據人們交往關系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個體空間劃為四種距離。

即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衆距離。所謂分寸感,可能就展現在對“距離”的遵循上。

每個人對生活的定義不同,你覺得可以接受的社交尺度,在别人看來則可能超越了令人舒适的安全距離。

是以,與他人相處須有分寸感,自重且尊重他人,這是最進階的相處之道。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互動而不越界,這大概是最令人舒服的相處方式之一。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分寸感,是一個人的進階修養!

寫在最後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把握分寸感。

隻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能舒适;隻有懂得分寸地交往,才可長久;隻有守住邊界的相處,才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