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檢測被公布:談談鮮卑的血緣與語言

作者:南方周末

近日,複旦大學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複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生前面貌,還公布了最新的基因檢測結果。引發了公衆對宇文邕的興趣。

“哪有人讀《尚書》不戴頭盔的?”——這是曆史愛好者中流行的一個梗,其實就源自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權臣宇文護的故事。

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護是北周的開國功臣,當年就是他廢西魏宗室,讓堂弟宇文覺當上了開國皇帝。此後他又架空堂弟獨攬朝政,并幹掉了趙貴、獨孤信等一幫反對派。宇文覺是以非常不爽,悄悄拉攏朝堂勢力,想要除掉宇文護,結果自己反而因計劃洩密而被廢殺,連一年的皇帝瘾都沒過夠。接下來宇文護又挑選了堂弟宇文毓繼位,但發現後者也不聽話密謀奪權,于是三年後又将其毒殺,選立了宇文泰小妾所生的庶子,這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雖然也憋着想要殺宇文護,但一方面他出身低微勢單力薄,另一方面兩個哥哥都已橫死,逼得他隻好隐忍了12年。這期間他一邊穩住宇文護,一邊悄悄聯系反對派,等待最佳時機。終于有一天,宇文邕想明白了:密謀的第一步就是洩密,聯系的反對派越多洩密得越快,兩個哥哥就是前車之鑒。是以密謀根本沒用,他隻有親自動手才有機會解決堂哥。于是他跟宇文護說:“老哥,我媽最近酗酒,怎麼勸都不好使。大周你最牛,你來勸她她肯定得聽。這是《尚書》裡的名篇《酒诰》,一會兒你來念給老太太聽好嗎?”宇文護覺得堂弟這麼看重自己,也很高興,就進宮去找老太後念書了。宇文邕還煞有介事地身穿禮服,手持玉笏跟在他身後,一副非常禮貌聽話的樣子。

然後就在宇文護聲情并茂地朗讀古文,勸老太太少喝酒的時候。宇文邕忽然舉起玉石笏闆,像掄闆磚一樣猛砸堂哥腦後,成功砸死了這個北周最大權臣——這就是念尚書不戴頭盔的慘痛下場了……于是公元572年,30歲的宇文邕在當了十二年君主後終于成功親政。他執政不久便發動建德毀佛,以求富國強兵,是著名的“三武滅佛”之一。此後他消滅北齊,統一北方,為12年後隋滅陳之戰打下基礎,但年僅36歲就暴斃。

關于其所患疾病,史料記載稱“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複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疠氣内蒸,身瘡外發”“身生癞瘡,惡疾而死”……北周當時内外之敵衆多,宇文邕又壯年暴病而死,是以古來就有很多論史者,懷疑他是被人下毒,并非自然死亡。而北周武帝的真實死因,直到最近才終于明了。

用分子人類學研究宇文邕

1993年,鹹陽一座古墓被犯罪分子發現并爆破盜掘,考古學家不得不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确認其為北周武帝和武德皇後合葬的孝陵。2022年,複旦大學對周武帝遺骨進行測試,發現其中的砷元素是正常人的一百多倍,結合周武帝皮膚生瘡的症狀,推測其可能是因長期過量服用丹藥導緻慢性砷中毒。而2024年3月28日,複旦大學又聯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複原了宇文邕生前面貌,還公布了最新的基因檢測結果:北周武帝對某些疾病(如中風)的基因易感性較高,其生前的失語、腿瘸等症狀,很可能就是中風的表現。

而這些檢測結果中,最令筆者感興趣的是常染色體和Y染色體分析,也就是宇文邕的血統和父系溯源。根據複旦的研究,宇文邕的基因組與契丹古墓、黑水靺鞨古墓以及現代達斡爾人、蒙古人最接近。其血統大緻為三種來源的混合:其中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成分占六成,古代黃河流域農業人群成分占三分之一,其餘來自西部草原遊牧人群成分——這與史料幾乎完美契合。

根據漢文古籍,宇文部“出于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也就是說宇文部原本屬于南匈奴,後來才遷到遼東被鮮卑同化。而宇文邕的父親宇文泰,是鮮卑人與漢人的混血兒。其母親名叫叱奴,連漢名都沒有,大機率是純血鮮卑人。由此推算,宇文邕的漢人血統大概是1/4,鮮卑血統大概是3/4——基因檢測的結果與此大緻接近,但漢人血統的比例還要更高,推測不僅其祖母是漢人,其曾祖母應該也有漢人血統;而其在對應鮮卑的東北亞成分外,還有不少西部草原成分,則印證了宇文部原本是匈奴人的記載。史書還稱契丹人就是鮮卑宇文部的後人,而宇文邕的測序結果,也确實和契丹古墓最接近。

宇文邕的Y染色體測出來也很有趣,是C-F1756,屬于著名的C北支,和複旦之前測出來的元威墓類型一緻。元威出身拓跋鮮卑,和宇文鮮卑并非一家,這說明C-F1756很可能在整個鮮卑人當中都很常見。而元威的常染色體測出來,居然和漢人沒有任何差別——史料記載拓跋氏熱衷漢化,無論男女都一定要和漢人通婚,看來所言不虛。

阿瓦爾與柔然

好玩的是,C-F1756不僅在鮮卑和契丹古墓中常見,居然也出現在了同時期的歐洲墓葬中:阿瓦爾汗國時期的古墓,已經測出來了至少兩例C-F1756。而常染色體分析,更是顯示阿瓦爾人與同時期的鮮卑人幾乎一緻。這也揭開了一個困擾史學界上千年的難題——阿瓦爾人到底是哪來的?!

大約在公元557年,一支遊牧民族忽然闖入歐洲腹地,其作戰風格和以前的匈人非常相似。驚恐萬狀的歐洲人,還以為曆史上的匈人又回來了。這支遊牧民族就是阿瓦爾人,正是他們将馬镫傳入歐洲,還把斯拉夫人趕到了巴爾幹半島(這就是南斯拉夫人的由來)。阿瓦爾人初到歐洲根基不穩,曾當過東羅馬的蠻族雇傭兵。而突厥使者在拜占庭看到阿瓦爾人後,憤怒地要求東羅馬停止收留庇護,并交出所有阿瓦爾人,因為這是他們突厥的仇人和奴隸!

什麼樣的民族能讓突厥如此仇恨?除了柔然似乎再沒有第二個了:柔然是鮮卑中漢化最低的一支,一直生活在草原上沒有南遷,對其屬民十分殘暴。還經常劫掠南邊的鮮卑部落,被拓跋鮮卑和宇文鮮卑蔑稱為“蠕蠕”。突厥曾經全族淪為柔然的打鐵奴隸,受盡欺淩,還被柔然蔑稱為“鍛奴”。直到公元555年,突厥擊潰柔然汗國,反過來将柔然變為自己的奴隸。

近代歐洲學者接觸到這些漢文古籍後,便提出阿瓦爾就是柔然。更有語言學家推測,阿瓦爾avar=awan=烏桓的古音——沒錯,就是曹操征的那個烏桓。而《後漢書》明确記載,鮮卑與烏桓都出自東胡,“言語習俗同”。

但這個假說在過去數百年裡,并不被學界普遍接受:突厥人555年才擊潰柔然,阿瓦爾人557年就出現在了歐洲,這跑得也太快了。而且突厥在柔然西面,柔然人要逃跑不往東,卻反而穿過突厥腹地去歐洲,實在不可理喻。柔然人信奉薩滿和佛教,不少貴族還懂漢字漢語,而阿瓦爾汗國看不出這些痕迹,也沒有任何關于故國的記憶。

可如今基因檢測一槌定音,阿瓦爾人和鮮卑人血統一緻,證明他們确實就是西遷的柔然。語言學分析也給出了好玩的結論:原來“阿瓦爾/烏桓”一詞,其實是鮮卑語“蠕動”的意思——難怪北朝管柔然叫“蠕蠕”,居然是個意譯。

鮮卑語、契丹語與蒙古語

各部鮮卑都沒有文字傳世,但宇文鮮卑的後裔契丹人有文字流傳至今。根據對契丹文的破譯,契丹語是蒙古語的近親,但并非蒙古語的直系祖先,而是兄弟支系。換句話說,契丹語是蒙古語的叔伯而非父親,如此鮮卑語應該就是蒙古語的叔祖而非爺爺。漢文古籍記載鮮卑、契丹、蒙古都出自東胡,又與現代語言學和基因檢測相符。史載匈奴和東胡世仇,語言不通,而基因也證明匈奴人并非現代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阿瓦爾”一詞的釋義,也正是通過比對蒙古語複原出來的。曆史上的鮮卑人名,如今很多也得到了破譯:比如拓跋其實是“地主”的意思,且“拓”還是借自漢語“土”;宇文就是“草”;慕容就是“鈍、秃子”,和成吉思汗部下“木華黎”是同源詞。前文提到的“叱奴太後”,叱奴就是狼;檀石槐意為“隐形人、透明人”——“鮮卑檀石槐者,其父投鹿侯,初從匈奴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投鹿侯歸,怪欲殺之。妻言嘗晝行,聞雷震,仰天視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産,此子必有奇異,且宜長視。投鹿侯不聽,遂棄之。妻私語家令收養焉,名檀石槐”,難怪是隐形人……

至于“鮮卑人都漢化了,北方漢族是鮮卑後裔”的說法,如今也被基因檢測證僞了:鮮卑标志性的父系類型,在現代哈薩克人占11.11%,海拉爾的蒙古人中占9.26%,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的阿勒泰人中占12.50%,鐵列烏特人中占9.09%,這些族群顯然才是鮮卑真正的後裔。

而現代漢族裡,該類型不到千分之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常染色體上,北方漢族更是幾乎測不出古東北亞和西部草原血統。

這可能是因為鮮卑政權都實行種姓制,隻允許鮮卑人(也包括鮮卑化漢人)當兵,相當于刹帝利。而普通漢人則要耕織以供養鮮卑武士,相當于吠舍和首陀羅。即高歡所謂的“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甯,汝何為疾之”,這原本是保證鮮卑貴族能持續剝削漢人的政策,但是在西魏東魏分裂後卻成了鮮卑人的絞肉機:兩國連年交戰,幾乎把鮮卑士兵都給打光了。

到了建德二年(573年),北周兵源無以為繼,宇文邕隻得下令放開禁令,允許漢人百姓當兵。如此北周國力大振,很快就滅亡了東魏-北齊政權。而漢人也通過軍功迅速控制了北周上下,是以楊家人能輕而易舉奪得政權。楊家建立隋朝後,又多次下令處置鮮卑人。北周武帝的變革雖然擴充了兵源,但也等于敲響了鮮卑滅族的喪鐘。

不僅現代漢族基本沒有鮮卑血統,最新的基因檢測還證明,李唐王室真的是隴西李氏,隋朝王室也真的是弘農楊氏,兩家是地道地道的漢人望族,并非網上傳的鮮卑漢化。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南海墨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