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技術支撐 鮮食玉米從“論斤賣”變為“論個賣”

作者:中國食品工業雜志

在金山區廊下鎮,特早熟節水抗旱稻8月就能完成收割,搶出的時間剛好能多種一茬短生育期的鮮食玉米或兩茬速生菜;而在嘉定區外岡鎮,無人農場先行先試區自啟動建設以來也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10萬畝無人農場即将在上海建成。

寸土寸金的上海,農業科技創新正在引領滬郊農業悄然發生蛻變。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獲悉,上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過去10年從64%增長至80.13%,已開始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準。而種源創新和智慧農機應用場景系統化創新,将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性突破。

種源創新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廊下鎮實作“稻+”輪作模式的背後,離不開上海農業科技工作的持續推進。“雙早”組合的誕生,就是建構水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台及上海鮮食玉米産業技術體系的共同成果。“如果說項目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那應該就是建構水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台。”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研究員說。

2000年,本市設立重大專項,啟動“上海農業基因庫”建設。2021年,“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從水稻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入手,彙集世界各地水稻優勢資源,逐漸建構起水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台。這些優異資源廣泛應用于大陸水稻品種選育和基礎理論研究之中,資源共享利用超過9萬份次,育成327個新品種。既有破解水稻優質高産與節水抗旱沖突、抗得住極端天氣的節水抗旱稻,也有大陸水稻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綏粳18号”。其中,節水抗旱稻在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種植模式下,可節約淡水資源50%以上,同時降低種植成本,目前已在大陸、東南亞、南亞及非洲等地區累計推廣種植2000餘萬畝,勾勒出一幅資源節約、綠色環保的水稻産業美好圖景。

短生育期超甜水果玉米“申科雪甜818”的成功選育,則離不開上海鮮食玉米産業技術體系的建設。近年來,該體系有效推進産學研、繁育推、産加銷結合,在生物育種、農業機械化、采後保鮮加工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選育出多個優質多抗适宜長三角地區種植的優勢品種,帶領長三角鮮食玉米提質更新,實作鮮食玉米從“論斤賣”變“論個賣”。

在上海,不僅鮮食玉米建有完善的産業技術體系,建設模式也已基本完善。自2010年以來,上海圍繞産業發展需求,整合科研、教育、技術推廣、生産、加工、銷售等科技和産業資源,先後啟動水稻、綠葉菜、西甜瓜、河蟹、生豬、蝦類、果業、花卉、食用菌等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各體系圍繞産業和技術兩個核心内容,促進農業科技與生産緊密結合,為産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

孕育數字農業生态系統

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莊行綜合試驗站,針對水稻無人農場建設的部分關鍵技術正在加緊試驗。目前,經農業農村部水稻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試驗站水稻生産中所用到的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收割機等農機已實作無人化改造,配以築埂機、開溝機、平地機等農機具和田間灌溉設施的自動化、無人化改造,可以實作水稻耕、種、管、收全過程的田間無人化作業。

而走進位于嘉定區外岡鎮的無人農場,你可以領略上海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的風采。這個種植4000多畝水稻的農場已實作耕、種、管、收無人化生産作業,初步形成數字化水稻經營産業鍊。耕地拖拉機、插秧機、植保機和收割機等不同類型的農機裝置在原有基礎上,加裝高精度北鬥導航駕駛系統,在已被數字化的田間各司其職、自主作業。“成本不高,效益很好,有效緩解了勞動力短缺、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幾乎實作了水稻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覆寫,具有極強的示範效應。”嘉定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沈飚說。

嘉定區目前已制定出台首個無人農場區級标準化指導性技術檔案——《水稻生産無人農場建設技術規範》。不久的将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耕場景或将成為曆史。

此外,集合農業資訊化、物聯網技術、水肥一體化、現代無土栽培技術和溫室内環境節能環保調控技術等農業科技成果的設施農業也在加速推進建設。在馬陸葡萄的種植大棚内,土壤裡有傳感器,半空中有攝像頭,高溫天氣,大棚會自動打開降溫機。“通過傳感器精确測量大棚裡的二氧化碳含量,一旦二氧化碳濃度過低,不利于光合作用進行,将自動補充釋放。數字控制下種出來的葡萄,植株葉片格外油光厚實。有了這樣的智能設施裝備,弱光照地區也可以種出高品質葡萄。”馬陸葡萄種植戶孫傑說。以“孫橋溢佳”“綠立方”“由由中荷”“九豐農場”等為代表的“未來農場”也在助力農業生産高品質發展,讓農業生産向精準管控、綠色低碳發展。

從建構基于真實家底的數字底座、數字價值應用場景着眼,上海打造了服務農業管理者、經營者、消費者的都市農業“一圖”“一庫”“一網”數字農業系統。“一圖”即上海農業農村全景數字看闆,全市農用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現狀資料全量采集,盡現眼前,随機點選任意一個地塊、任意一座蔬菜大棚,生産經營情況一目了然;“一庫”即農業資料互相關聯,鍊路通達,實作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目前資料庫已歸集3億多條資料,存儲量達到3.2TB,提供資料服務接口420個;“一網”即全市規模以上8000多家經營主體依托生産端系統接入主網,入網農用地占比超過80%。

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上海這麼做,既是數字時代農業農村管理者的需求,也是廣大農業生産經營者的訴求,是農業服務者、消費者的要求,更是數字化賦能超大城市鄉村振興的必然行動。”在如此厚實的基礎上,上海正孕育屬于自己的數字農業生态系統,推動“精準農業”向“智慧農業”躍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食品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資訊,僅供網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内容、版權和其他相關問題,請速與本網聯系,我們将盡快處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