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罰48億、比亞迪被罰6000萬後,特斯拉無懼“殺豬盤”,赴印度建廠!
特斯拉也要去印度建廠?
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将在4月派遣調查小組前往印度,為新工廠尋找建廠位址,初步規劃的建廠資金是20億-30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45億-217億元)之間。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重點關注的位址主要有三個,分别是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泰米爾納德邦。

這三個區域都有港口,友善出口汽車。事實上,早在2023年6月,莫迪在訪美期間,就特意與馬斯克見了一面,甚至馬斯克也表示希望能夠在2024年通路印度。簡而言之,特斯拉前往印度投資建廠,似乎是一次雙向奔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印度投資,血本無歸”,這是諸多網友推測特斯拉投資印度的結果。
不可否認,現如今的印度市場,猶如昔日中國市場一般,存在難以估量的消費潛力。是以,印度市場吸引不少全球車企投資建廠。其中,就包括了比亞迪。
從2007年開始,比亞迪就進入印度市場,并在2013年開始與印度公司合作生産電動公共汽車。
但,當比亞迪表示投資10億美元在印度建廠時,印度以“投資安全”為由拒絕”,甚至還被扣上“稅務繳納不足”的“帽子”,要求比亞迪補繳7.3億盧比的稅費,折合人民币約6360萬元。最終,比亞迪無奈宣布終止印度建廠計劃。
無獨有偶,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後,上汽是首個在印度建廠的中國車企。據悉,上汽在印度打造了名爵電動汽車工廠,工廠估值達100億美元。按理,印度想要擷取名爵印度51%的股權,需支付51億美元。然而,在印度政府強制介入下,名爵印度被定價15億美元。
盡管上汽表示收回所有投資後,還可以小賺3億元,但上汽卻失去了“投資溢價權”。
除了中國車企以外,小米、vivo等品牌也在印度屢屢吃癟,包括小米被罰48億元、vivo被當機資金4億元左右......。另外,TikTok、UC、微網誌等中國APP以及華為5G均遭到印度針對。
諸多前車之鑒,為何特斯拉還要一意孤行,開拓印度市場?馬斯克也深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一時間,種種猜測在坊間不絕于耳。
中國市場“内卷”,特斯拉無人問津
跨入4月,各車企陸續公布一季度銷量表現,如不少新勢力車企在1日當天便公布成績——問界以8.58萬輛持續領跑、理想以8.04萬輛緊随其後,後面依次是埃安、深藍、零跑、極氪等一衆品牌。
盡管與特斯拉相比,新勢力車企們還處于追逐階段,但銷量增速明顯。反觀特斯拉,一季度
Model 3/Y生産總量為412376輛,傳遞量為369783輛;
Model S/X總産量為20995輛,傳遞量為17027輛。
簡而言之,特斯拉當下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
注意的是,這一銷量成績的背後,不乏特斯拉“努力”的結果,如降價等。傳遞量下滑的背後,透露着特斯拉正面臨無盡壓力,例如在競争激烈的中國市場,産品老化問題日益明顯,競争對手不斷侵蝕原有市場佔有率。
一切都預示着,特斯拉急需開發新市場,為品牌帶來新的銷量增長點。印度,無疑是個極佳選項,不僅擁有大批廉價勞動力,同時人口大國的背後蘊藏着無窮的消費力。
但,印度“殺豬盤”的名聲,早在國内制造業流傳。特斯拉該如何解決這一大難題?
比亞迪之是以會被處以天價罰款,背後的原因是它沒有在印度實作本土化生産——零部件進口到印度,再進行組裝。換句話說,特斯拉想要在印度建廠,難點在于動員中國供應鍊産業到印度建廠。
與此同時,上汽的“親身經曆”已然告知世人,在印度難以保證“獨資”,即使是特斯拉也無法獨善其身。
總結
“印度投資,血本無歸”,這并不是段子,而是無數中國企業的“經驗之談”。然而,印度市場擁有難以估量的挖掘潛力,宛如“金礦”、“寶山”一般,吸引無數“探險者”深入其中,特斯拉隻是其中的縮影。假設特斯拉無法實作本土化生産,能否在“天價罰單”中全身而退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