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是水稻豐産豐收的重要環節。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地處“天府糧倉”核心區,眼下,正是這裡進行水稻育秧的時候,這裡的水稻育秧不但實作了流水化生産,秧苗還坐上了電梯。
總台記者 楊妮: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眉山市彭山區的數字化智能化水稻示範基地,這幾天,當地的水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了。現在村民們正忙着從秧盤傳送帶上搬運秧苗,把它整齊碼好、下田,在這之後,還會進行施藥和覆膜的工作。今天下的這一批秧苗大概30天之後就可以進行移栽,一畝育秧田的秧苗可以保障120畝大田的用苗需求。
總台記者 楊妮:今年我們發現,當地還投入了更多智能化的裝置,來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在這個基地的育秧工廠,今年首次采用了這套自動化的播種流水線,從分盤、覆土、澆水、到播種、施藥再到蓋土,一個秧盤就制作完成了,整個過程實作了數字化的控制,我們看到隻需要三個人就能夠完完全全操作了。這一套流水線,每小時能播種秧盤大概2400盤,一天在2萬盤以上,可以滿足1000畝大田的秧苗的需求。
總台記者 楊妮:傳統的露地育秧,一般是30天為一個周期。一個育秧季節一般是進行兩輪,但是會面臨天氣條件的不确定,在我身邊的這一台循環式智能育秧機就可以解決到這個問題。
總台記者 楊妮:一套循環式智能育秧機總共5米高,這些秧盤一個個就像坐上了電梯一樣,不斷循環轉動。我們還看到了有噴淋系統,可以及時去補充水分和養分。現在這些秧苗長勢都非常好,分布很均勻,每一株都有大概五六厘米高,這些秧苗在經過最多10天,就可以進行移栽了。
總台記者 楊妮:通過這種高低錯落的方式,一個是增加了機關面積擺放的數量,減少用地和人工。在這個工廠一共有2大2小共四台這樣的循環式育秧機,總共可以擺放秧盤是7600個,占地卻不到400平方米,它一輪所育出的秧苗栽插的大田可以接近400畝。同時,育秧大棚也給秧苗的生長管理帶來了便利,提供了控溫控濕的穩定環境,可以有效預防氣候不穩定,比如倒春寒或者高溫天氣所帶來的風險,進一步提高秧苗品質,保障移栽大田之後的成活率。循環式育秧機的育秧周期,大概是在18—20天,比傳統的露地育秧要節約5—10天左右,可以實作一個育秧季節裡面三輪育秧,滿足一些農戶早栽晚栽的需求。
總台記者 楊妮:實際上,除了育秧的環節,在整個示範基地實作了很多方面的數字化的管理,比如智能的灌溉系統、病蟲害的監測裝置等。通過資訊技術的應用,在電腦、手機上就可以實作農情監測和遠端操作了。這些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大大提高了農事管理的效率,讓農業生産也更加具有科技含量。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