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文 | 米粒媽

今年大家不謀而合的出現了一個集體大出遊的畫風,整個朋友圈整齊劃一的全都是九圖旅行照。知道的是過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五一、十一小長假呢。

身邊的朋友、同僚,幾乎有一大半都出去玩了,而且很多都是年三十兒就走,完全視傳統習俗為無物。

真的很有意思。

這個一窩蜂的旅遊熱潮,估計會從今年開始延續下去。以後的春節,可能也不會再是家家戶戶窩在家裡看春晚、包餃子了。

感覺口罩以後,一個時代就這樣過去了。那個無論如何都要趕在春運大潮中奔赴老家的時代,就這樣過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全網群嘲親戚的“奪命問答”,大家甯可斷親,都不願意接受親戚們不懷好意的審判。

大家都開始為自己而活,都開始明白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需要被任何傳統觀念道德綁架。

我們需要更愛自己,愛至親的人,而那些無關緊要的,不懷好意的親情往來,不走也罷。

其實米粒媽真的覺得這是好事,因為隻有用心篩選出來的親情,才是真的愛。這種愛指向包容、相容,親人們應該更能共情我們的喜怒哀樂,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關系。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甯願被逐出家譜

過年那幾天,米粒媽看到一個熱搜,說的是一個山東女孩,過年沒有回家,直接留在了自己工作城市的出租屋裡。

她特别強調,不是不想回家過年,而是根本“不!想!回!家!”

這太硬核了有沒有?她沒有出遊計劃,也沒有什麼要緊的事要忙,就是單純的不想回家,就直接不回了,真的頭鐵。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這個女孩還是個山東人。大家都知道,對于山東人來說,考公考編是刻在基因裡的榮耀。

她自嘲道,像她這樣從事自由職業、快30歲未婚未育、還不回家過年的人,跟被逐出了族譜沒什麼兩樣。

很多朋友問她,“你不想家嗎?”

她毫不掩飾地回答,“一點都不想。”

關于原因,她的解釋也很真實:

“可能是,我不想看到父母忙前忙後,而我又不得不裝作合格的子女。”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确實,人各有志。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她們長大成人,理應擁有選擇怎樣生活的權利。

父母根深蒂固的觀念就像枷鎖,他們會告訴你,不婚不育沒有未來,自由職業等同于沒有工作,會成為别人的笑柄。

當他們對你的寄望,隻剩下結婚生子和考上編制,你未達到的标準,就會成為令他們失望的原因。

那這樣的氣場,還能令人舒适嗎?這樣的年,還有年味嗎?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其實長久以來,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粉飾太平。心裡明明對父母的那套價值觀是不能苟同的,但聚在一起的時候,又不得不出于孝道來接受他們殘酷的審判。

整個新年,在埋怨和責備的氣氛中度過,然後一切都不會有什麼改變,新年過後,還是回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繼續打工,那這一切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自找難受嗎?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願意再裝了。因為尋找舒适區,是每個人的本能。

如果過年,就等同于接受父母親朋的冷嘲熱諷,等同于一場指責和埋怨,那就不過好了,畢竟一年到頭挺不容易的。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以愛之名強加于人

這個沒有回家過年的山東女孩,還講起去年她在外過春節的經曆。

當時她在雲南的一個村子裡,身邊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

雖然大家互不相識,但是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濃郁的年味。

因為所有人都在慶祝節日,而不是關注身份、收入、婚育。

其實沒有人不喜歡節日,因為那種儀式感裡,飽含了人與人之間深切的羁絆,以及許久未見的親人間最真實的惦念。

但是如果這種儀式感變了味,甚至變成了一種綁架,和對一個人情緒的霸淩,那每個人都會本能地躲避,因為人都有求生意志。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如果回到家能得到那份安全感和儀式感,誰又願意躲到遙遠的村落,去跟陌生人慶祝節日呢?

米粒媽始終覺得,強加于人的愛,算不上愛,頂多算是以愛之名的一種私欲。

想起我小時候,作為整個北京大家族裡唯一的孩子(這代人裡唯一的一個),每年春節被長輩要求給不結婚的舅舅催婚,甚至給不生孩子的姨外婆催生(姨外婆輩分大年齡不大)。

每年大人們要求我拐彎抹角地催,比如祝酒的時候,打牌的時候。當時覺得自己蠻機靈的,現在想想真是無語。難道他們會因為孩子的幾句話去結婚生子?這不是給人添堵嘛!

之前在某乎看到一個題主說起自己跟媽媽的對話。

他努力工作攢了些錢,花了7.5k獎勵自己一台電腦,打算犒勞犒勞自己。結果興高采烈地跟媽媽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媽媽的回複是:

“你要利用這個電腦好好工作學習。”

可能從小到大,這個題主一直生活在這種錯位的對話中。你也不能說媽媽就不愛他,但是這種完全無視孩子感受,完全不共情,隻顧自己輸出自己态度的做法,真的會讓孩子敬而遠之。

其實并不是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具有成熟的心智。

一個心智成熟有涵養的成年人,應該完全有能力在必要的場合根據對方的狀态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盡可能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去說話,而不是專挑難聽的說。

很多父母顯然沒法做到這些。

他們情緒反而會像小孩子一樣莫名其妙,甚至需要兒女包容。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無法接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攻擊和暴力傾向。

這種強加于人的“為你好”,甚至像是一種退行,那種暴躁就像是嬰孩的訴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選擇歇斯底裡地哭鬧。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但仔細想想,孩子為什麼就一定要按照父母預期的樣子活着呢?如果他們就是不想考公考編,就是不想結婚生子,那他們就注定不停地遭受語言暴力嗎?

倪匡說過一句名言:

“人類之是以能不斷進步,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很多時候,上一代人基于經驗的“為你好”,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社會環境和孩子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就像之前我決定出國的時候,米粒外婆那是絕對投反對票。

那時候米粒外婆整天以淚洗面,經常開車到家門口了,不回家,坐在車裡哭,鬧得她閨蜜一度以為米粒外公出軌了,一起跑去質問他(米粒外婆的朋友們真不錯)。

我每天給米粒外婆打電話跟她擺事實講道理,感覺我說清楚了,她也想明白了。第二天,想想又哭。

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我花了一年的時間說服她。假如不是因為這件事,我肯定能申請到更好的學校。

但是盡管米粒外婆那麼不同意,卻還是在反反複複的自我鬥争中妥協了。父母對自己最大的愛,我覺得就是尊重和成全。

也是因為家人的支援,我才能輕裝上陣去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自己決定人生的底色

心理學家曾經評價掌控欲強的父母:

“他們戴着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控制欲強的父母眼中,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永遠需要規劃、需要保護,一句“為你好”,便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編織了一張無形的巨網。殊不知,這種毫無界限感的控制,最終隻會走向傷害。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控制,歸根到底還是一種利己的表現。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設身處地地共情孩子的需求,他們隻看到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而這種期望其實是他們自己的需求。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其實父母的觀念很難跟孩子保持一緻,甚至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未來規劃的想象都跟孩子自己有分歧。

那個過年不願回家的女孩,應該也是不願面對這種無法解決的不适,才選擇獨自在外過年的吧。

最近正在熱播的新劇《煙火人家》裡,徐帆演的媽媽,就是這種令人窒息的控制狂。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徐帆的女兒是馬思純演的,她小時候被母親硬生生剪頭發作為一種懲罰。女兒的成長期如履薄冰,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上升到狂風暴雨。

尤其對于早戀問題,直接靠強行給女兒斷發,來達到恐怖的警示感。仿佛女孩子愛美就是原罪,就是對母親的挑戰。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後來,成年後的女兒一心隻想逃離原生家庭,交了男朋友,明明男方家裡也一堆問題,困難重重,她卻還是想結婚。

後來男友問了她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你想跟我結婚,到底是真的想跟我結婚,還是想趕緊擺脫你媽?”

朋友圈滿眼旅遊照,這個春節真都斷親了?

如果親子關系處到這地步,真的,斷親确實是唯一能走的路。我們愛孩子,永遠都不是控制孩子,這是兩回事。

令人窒息的控制,并不會收獲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反而會讓孩子更加逆反,一有機會就得趕緊逃出原生家庭,隻要能逃離這種窒息感,怎麼都行。

但家是每個孩子唯一的安全島,這個島都不安全了,他們能躲到哪去呢?外面的暴風雨,大機率是隻多不少。

是以斷親熱潮之下,這些想開了的年輕人真的敢不回家過年了。但親情卻應該實打實的存在,因為這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基因裡最渴望獲得的安全感。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從古至今的感歎。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愛孩子的初心,做回慈母,給孩子一個真正的新年,相信每個孩子都還是會願意千裡奔赴家鄉,來吃這頓團圓飯。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