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文 | 米粒妈

今年大家不谋而合的出现了一个集体大出游的画风,整个朋友圈整齐划一的全都是九图旅行照。知道的是过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五一、十一小长假呢。

身边的朋友、同事,几乎有一大半都出去玩了,而且很多都是年三十儿就走,完全视传统习俗为无物。

真的很有意思。

这个一窝蜂的旅游热潮,估计会从今年开始延续下去。以后的春节,可能也不会再是家家户户窝在家里看春晚、包饺子了。

感觉口罩以后,一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那个无论如何都要赶在春运大潮中奔赴老家的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全网群嘲亲戚的“夺命问答”,大家宁可断亲,都不愿意接受亲戚们不怀好意的审判。

大家都开始为自己而活,都开始明白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需要被任何传统观念道德绑架。

我们需要更爱自己,爱至亲的人,而那些无关紧要的,不怀好意的亲情往来,不走也罢。

其实米粒妈真的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只有用心筛选出来的亲情,才是真的爱。这种爱指向包容、兼容,亲人们应该更能共情我们的喜怒哀乐,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关系。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宁愿被逐出家谱

过年那几天,米粒妈看到一个热搜,说的是一个山东女孩,过年没有回家,直接留在了自己工作城市的出租屋里。

她特别强调,不是不想回家过年,而是根本“不!想!回!家!”

这太硬核了有没有?她没有出游计划,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忙,就是单纯的不想回家,就直接不回了,真的头铁。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这个女孩还是个山东人。大家都知道,对于山东人来说,考公考编是刻在基因里的荣耀。

她自嘲道,像她这样从事自由职业、快30岁未婚未育、还不回家过年的人,跟被逐出了族谱没什么两样。

很多朋友问她,“你不想家吗?”

她毫不掩饰地回答,“一点都不想。”

关于原因,她的解释也很真实:

“可能是,我不想看到父母忙前忙后,而我又不得不装作合格的子女。”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确实,人各有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她们长大成人,理应拥有选择怎样生活的权利。

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像枷锁,他们会告诉你,不婚不育没有未来,自由职业等同于没有工作,会成为别人的笑柄。

当他们对你的寄望,只剩下结婚生子和考上编制,你未达到的标准,就会成为令他们失望的原因。

那这样的气场,还能令人舒适吗?这样的年,还有年味吗?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其实长久以来,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粉饰太平。心里明明对父母的那套价值观是不能苟同的,但聚在一起的时候,又不得不出于孝道来接受他们残酷的审判。

整个新年,在埋怨和责备的气氛中度过,然后一切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新年过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继续打工,那这一切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自找难受吗?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愿意再装了。因为寻找舒适区,是每个人的本能。

如果过年,就等同于接受父母亲朋的冷嘲热讽,等同于一场指责和埋怨,那就不过好了,毕竟一年到头挺不容易的。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以爱之名强加于人

这个没有回家过年的山东女孩,还讲起去年她在外过春节的经历。

当时她在云南的一个村子里,身边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

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浓郁的年味。

因为所有人都在庆祝节日,而不是关注身份、收入、婚育。

其实没有人不喜欢节日,因为那种仪式感里,饱含了人与人之间深切的羁绊,以及许久未见的亲人间最真实的惦念。

但是如果这种仪式感变了味,甚至变成了一种绑架,和对一个人情绪的霸凌,那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躲避,因为人都有求生意志。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如果回到家能得到那份安全感和仪式感,谁又愿意躲到遥远的村落,去跟陌生人庆祝节日呢?

米粒妈始终觉得,强加于人的爱,算不上爱,顶多算是以爱之名的一种私欲。

想起我小时候,作为整个北京大家族里唯一的孩子(这代人里唯一的一个),每年春节被长辈要求给不结婚的舅舅催婚,甚至给不生孩子的姨姥姥催生(姨姥姥辈分大年龄不大)。

每年大人们要求我拐弯抹角地催,比如祝酒的时候,打牌的时候。当时觉得自己蛮机灵的,现在想想真是无语。难道他们会因为孩子的几句话去结婚生子?这不是给人添堵嘛!

之前在某乎看到一个题主说起自己跟妈妈的对话。

他努力工作攒了些钱,花了7.5k奖励自己一台电脑,打算犒劳犒劳自己。结果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妈妈的回复是:

“你要利用这个电脑好好工作学习。”

可能从小到大,这个题主一直生活在这种错位的对话中。你也不能说妈妈就不爱他,但是这种完全无视孩子感受,完全不共情,只顾自己输出自己态度的做法,真的会让孩子敬而远之。

其实并不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具有成熟的心智。

一个心智成熟有涵养的成年人,应该完全有能力在必要的场合根据对方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去说话,而不是专挑难听的说。

很多父母显然没法做到这些。

他们情绪反而会像小孩子一样莫名其妙,甚至需要儿女包容。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无法接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攻击和暴力倾向。

这种强加于人的“为你好”,甚至像是一种退行,那种暴躁就像是婴孩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选择歇斯底里地哭闹。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但仔细想想,孩子为什么就一定要按照父母预期的样子活着呢?如果他们就是不想考公考编,就是不想结婚生子,那他们就注定不停地遭受语言暴力吗?

倪匡说过一句名言:

“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很多时候,上一代人基于经验的“为你好”,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就像之前我决定出国的时候,米粒姥姥那是绝对投反对票。

那时候米粒姥姥整天以泪洗面,经常开车到家门口了,不回家,坐在车里哭,闹得她闺蜜一度以为米粒姥爷出轨了,一起跑去质问他(米粒姥姥的朋友们真不错)。

我每天给米粒姥姥打电话跟她摆事实讲道理,感觉我说清楚了,她也想明白了。第二天,想想又哭。

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说服她。假如不是因为这件事,我肯定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但是尽管米粒姥姥那么不同意,却还是在反反复复的自我斗争中妥协了。父母对自己最大的爱,我觉得就是尊重和成全。

也是因为家人的支持,我才能轻装上阵去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自己决定人生的底色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掌控欲强的父母:

“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控制欲强的父母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永远需要规划、需要保护,一句“为你好”,便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网。殊不知,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最终只会走向伤害。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利己的表现。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的需求,他们只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需求。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其实父母的观念很难跟孩子保持一致,甚至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未来规划的想象都跟孩子自己有分歧。

那个过年不愿回家的女孩,应该也是不愿面对这种无法解决的不适,才选择独自在外过年的吧。

最近正在热播的新剧《烟火人家》里,徐帆演的妈妈,就是这种令人窒息的控制狂。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徐帆的女儿是马思纯演的,她小时候被母亲硬生生剪头发作为一种惩罚。女儿的成长期如履薄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上升到狂风暴雨。

尤其对于早恋问题,直接靠强行给女儿断发,来达到恐怖的警示感。仿佛女孩子爱美就是原罪,就是对母亲的挑战。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后来,成年后的女儿一心只想逃离原生家庭,交了男朋友,明明男方家里也一堆问题,困难重重,她却还是想结婚。

后来男友问了她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你想跟我结婚,到底是真的想跟我结婚,还是想赶紧摆脱你妈?”

朋友圈满眼旅游照,这个春节真都断亲了?

如果亲子关系处到这地步,真的,断亲确实是唯一能走的路。我们爱孩子,永远都不是控制孩子,这是两回事。

令人窒息的控制,并不会收获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逆反,一有机会就得赶紧逃出原生家庭,只要能逃离这种窒息感,怎么都行。

但家是每个孩子唯一的安全岛,这个岛都不安全了,他们能躲到哪去呢?外面的暴风雨,大概率是只多不少。

所以断亲热潮之下,这些想开了的年轻人真的敢不回家过年了。但亲情却应该实打实的存在,因为这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因里最渴望获得的安全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从古至今的感叹。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爱孩子的初心,做回慈母,给孩子一个真正的新年,相信每个孩子都还是会愿意千里奔赴家乡,来吃这顿团圆饭。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