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作者:詩漫父母派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中國教育學會曾經公布一組調查資料:

2023年,中國中國小輔導機構市場規模達到8000億元,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

由此可見,大部分家長對于課外輔導費用有着較高的支付意願。

然而對于被剝奪周末時間去上“興趣班”的孩子則怨聲載道。

每個周末大部分孩子都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參加三到六個興趣班。

其中有繪畫班、鋼琴班、小提琴班、奧數班、舞蹈班、速算班、跆拳道班、書法班、形體班,等等,五花八門……

面對孩子們的抱怨,父母們道出苦衷:

“别人的孩子都學,我們不學哪兒行啊!”

“現在的競争太激烈了,孩子要是沒有特長加持,進重點中學就更難了。”

還有父母表示,讓孩子學點兒特長并沒有功利目的,單純想讓孩子自娛自樂,豐富生活。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别讓興趣班毀了孩子的興趣

《中國教育報》曾經刊登了一篇名為《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的文章。

作者川子即使已經成人,但提到童年痛苦的學琴經曆,心情久久難以平複。

在川子讀三年級時,父親就開啟了他的“育才計劃”:

英語、書法、小提琴……

川子出生在一個小城市,當時沒有那麼多興趣班,是以父親親自講授。

但事實上,他的父親不是每樣精通,再教育子女方面跟大部分父母一樣,自以為是。

川子自述曾經每日早晨5點就被叫起來學習兩小時英語。

然後到上學時間才跟其他孩子一樣背書包上學。

如果說外語、書法僅僅隻是“加碼”的話,那麼業餘愛好小提琴,對她來說不啻于一場噩夢。

之是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它壓根就不是她的愛好,完全是父親的愛好而已。

和很多父母一樣,他把自己的愛好與夢想強加給孩子,奪走了孩子童年的歡樂。

那些年的暑假,她每天要練琴八小時,開學後也是同樣,是以擠掉了她幾乎全部的課餘時間。

有時甚至因為練習不好,沒有獲得榮譽,父親對她拳腳相向,這給川子心裡留下陰影。

直到讀大學,她才脫離父親的控制,是以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

因為一看到它,就會條件反射回憶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川子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請允許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應該比川子幸福,因為父母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成長環境。

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現在的孩子卻和川子一樣并不快樂。

究其原因,就是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有物,無法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是以說,請父母們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

你們會驚喜地發現,在自由天空裡孩子們能飛得那麼高、那麼遠。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尊重孩子的興趣,發揮孩子的潛能

父母應該明白,孩子再小也是獨立的個體,人隻有被尊重才會自信自強。

發展孩子的特長要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詢問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決定。

曾經聽過有個孩子抱怨說:

“《還珠格格》續集裡有知琴、知棋、知書、知畫四姐妹,各有各的專長。

而媽媽隻生了我一個女兒,是以我隻好‘四位一體’,琴棋書畫全要學,真是悲哀!”

毫無疑問,一個孩子有一技之長是必要的。

一個人一點兒專長也沒有,在現代社會是難以立足的。

可是,怎麼發現孩子的潛能,怎麼培養孩子的特長,卻是大有學問的。

清華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魏傑曾在一次講座中,講述了他的成長經曆。

剛上大學的時候,他學習的并不是經濟學,而是中文。

那個時候,學習中文是包括他在内很多年輕人的理想。

但就在剛念大一時,他就發現自己并不适合搞創作,興趣在經濟學上。

這時,他做出了令很多人驚訝的決定:向學校申請改學經濟學。

後來,魏傑在經濟學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其實,孩子的潛能是千差萬别的,要尊重他們的特點和興趣,不能全以父母的喜好和判斷來定。

當你給孩子報特長班的時候,問問自己,有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意見?

這是不是孩子真正的興趣?這個決定是不是急功近利了?

不能把孩子當作一團泥,随便地捏來捏去,而是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塑形象。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面對各有特點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我的建議是四個字:

揚長補短,千萬别壓抑孩子的長處。

研究發現,壓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學習,不要以為壓力就一定會變成動力。

過大的壓力會讓人産生絕望、失敗的感覺,進而影響到遠大的抱負和信心。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之後,再采取揚長補短的政策。

對孩子的弱項要多鼓勵、多幫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能很快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培養孩子的特長,父母千萬不能太功利

由于中國小名校錄取率有限,為了能在激烈競争中勝出,許多國小生甚至幼兒被迫參加更多的教育訓練班,以增加應考時的砝碼。

中國小生參加教育訓練班,有的是為了得獎,進而在升學錄取中加分。

有的是迫于父母的要求而參加教育訓練班。

有的是因為沒事幹,為了打發時間而參加教育訓練班。

還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别人參加了,自己也隻好去。

毋庸置疑,各類教育訓練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提高能力、培養特長的需要。

這對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也有某些積極意義。

但凡事有兩面,有的時候,教育訓練班則成了部分孩子的壓力來源。

這不能完全怪罪父母,他們省吃儉用、不辭勞苦送孩子上各種特長班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讓孩子發展得更全面、更優秀嗎?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他們要想讓孩子進入重點中學,特長是塊很好的敲門磚。

如今很多重點中學在選招新生的時候,有特長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核名額。

真正摧毀一個孩子的,不是打罵,不是放縱,而是給他報6個興趣班

雖然體諒部分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切忌莫把苦心變苦果。

培養特長是一把雙刃劍,掌握得好,對孩子有益。

掌握得不好,反而會害了孩子。

《珠江晚報》曾經刊登過一則新聞評論:

武漢市舉行一次近4200名中國小生參加的題為“給我一點時間”的作文比賽中。

超過70%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共同的題材:

被媽媽逼着整天做功課,學習壓力大。

其中有孩子寫道:

媽媽就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時總被她堵住兇回來。

媽媽是“變色龍”,當自己成績好時笑臉相迎,考差了則會大發雷霆。

媽媽是“河東獅”,自己看一會兒電視她就會發作。

……

這樣的形容肯定是那些為孩子殚精竭慮的母親所始料未及的。

該報評論稱,母親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心中被妖魔化。

媽媽們可能會覺得委屈: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為什麼不領情?

那些被自己孩子“妖魔化”了的母親,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隻是面對現實壓力時愛的方法有些失當罷了。

但是,這樣的愛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這樣帶着功利的愛是不是本身就有問題?

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還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營養。

興趣的價值雖然很高,功利性卻很低。

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特長班、興趣班。

不要以功利的心态影響孩子的學習熱情,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

如果父母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多份愛好,多個調節生活的技能。

那麼就請注意,特長學習的快樂是在過程中,而不是在未來的結果中。

應該讓興趣班和特長班成為孩子輕松、快樂的學習經曆,而不是壓力體驗。

如何在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興趣、特長之間尋求平衡?

讓興趣班真正有益于孩子,一定要注意以下四個原則:

1.别把孩子當作私有物,用自己的興趣毀了孩子的興趣。

2.尊重孩子的決定,讓孩子去選擇适合自己的特長發展。

3.千萬不能太功利,要努力讓興趣班成為孩子輕松、快樂的學習經曆。

4.除了學習,休閑玩耍對孩子也很重要。

最後祝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快樂童年。

作者 | 詩漫·清風

插圖 | 詩漫·魅夜 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