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作者:诗漫父母派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中国教育学会曾经公布一组调查数据:

2023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于课外辅导费用有着较高的支付意愿。

然而对于被剥夺周末时间去上“兴趣班”的孩子则怨声载道。

每个周末大部分孩子都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参加三到六个兴趣班。

其中有绘画班、钢琴班、小提琴班、奥数班、舞蹈班、速算班、跆拳道班、书法班、形体班,等等,五花八门……

面对孩子们的抱怨,父母们道出苦衷:

“别人的孩子都学,我们不学哪儿行啊!”

“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孩子要是没有特长加持,进重点中学就更难了。”

还有父母表示,让孩子学点儿特长并没有功利目的,单纯想让孩子自娱自乐,丰富生活。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别让兴趣班毁了孩子的兴趣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了一篇名为《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的文章。

作者川子即使已经成人,但提到童年痛苦的学琴经历,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在川子读三年级时,父亲就开启了他的“育才计划”:

英语、书法、小提琴……

川子出生在一个小城市,当时没有那么多兴趣班,所以父亲亲自讲授。

但事实上,他的父亲不是每样精通,再教育子女方面跟大部分父母一样,自以为是。

川子自述曾经每日早晨5点就被叫起来学习两小时英语。

然后到上学时间才跟其他孩子一样背书包上学。

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只是“加码”的话,那么业余爱好小提琴,对她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它压根就不是她的爱好,完全是父亲的爱好而已。

和很多父母一样,他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孩子童年的欢乐。

那些年的暑假,她每天要练琴八小时,开学后也是同样,因此挤掉了她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有时甚至因为练习不好,没有获得荣誉,父亲对她拳脚相向,这给川子心里留下阴影。

直到读大学,她才脱离父亲的控制,因此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

因为一看到它,就会条件反射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川子说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请允许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应该比川子幸福,因为父母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孩子却和川子一样并不快乐。

究其原因,就是孩子被当作父母的私有物,无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说,请父母们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

你们会惊喜地发现,在自由天空里孩子们能飞得那么高、那么远。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尊重孩子的兴趣,发挥孩子的潜能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人只有被尊重才会自信自强。

发展孩子的特长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询问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决定。

曾经听过有个孩子抱怨说:

“《还珠格格》续集里有知琴、知棋、知书、知画四姐妹,各有各的专长。

而妈妈只生了我一个女儿,所以我只好‘四位一体’,琴棋书画全要学,真是悲哀!”

毫无疑问,一个孩子有一技之长是必要的。

一个人一点儿专长也没有,在现代社会是难以立足的。

可是,怎么发现孩子的潜能,怎么培养孩子的特长,却是大有学问的。

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魏杰曾在一次讲座中,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

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并不是经济学,而是中文。

那个时候,学习中文是包括他在内很多年轻人的理想。

但就在刚念大一时,他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搞创作,兴趣在经济学上。

这时,他做出了令很多人惊讶的决定:向学校申请改学经济学。

后来,魏杰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

其实,孩子的潜能是千差万别的,要尊重他们的特点和兴趣,不能全以父母的喜好和判断来定。

当你给孩子报特长班的时候,问问自己,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

这是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这个决定是不是急功近利了?

不能把孩子当作一团泥,随便地捏来捏去,而是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塑形象。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面对各有特点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四个字:

扬长补短,千万别压抑孩子的长处。

研究发现,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不要以为压力就一定会变成动力。

过大的压力会让人产生绝望、失败的感觉,从而影响到远大的抱负和信心。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之后,再采取扬长补短的策略。

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多帮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能很快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培养孩子的特长,父母千万不能太功利

由于中小学名校录取率有限,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

中小学生参加培训班,有的是为了得奖,从而在升学录取中加分。

有的是迫于父母的要求而参加培训班。

有的是因为没事干,为了打发时间而参加培训班。

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别人参加了,自己也只好去。

毋庸置疑,各类培训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提高能力、培养特长的需要。

这对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也有某些积极意义。

但凡事有两面,有的时候,培训班则成了部分孩子的压力来源。

这不能完全怪罪父母,他们省吃俭用、不辞劳苦送孩子上各种特长班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发展得更全面、更优秀吗?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他们要想让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特长是块很好的敲门砖。

如今很多重点中学在选招新生的时候,有特长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真正摧毁一个孩子的,不是打骂,不是放纵,而是给他报6个兴趣班

虽然体谅部分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切忌莫把苦心变苦果。

培养特长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对孩子有益。

掌握得不好,反而会害了孩子。

《珠江晚报》曾经刊登过一则新闻评论:

武汉市举行一次近4200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题为“给我一点时间”的作文比赛中。

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

被妈妈逼着整天做功课,学习压力大。

其中有孩子写道:

妈妈就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时总被她堵住凶回来。

妈妈是“变色龙”,当自己成绩好时笑脸相迎,考差了则会大发雷霆。

妈妈是“河东狮”,自己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

这样的形容肯定是那些为孩子殚精竭虑的母亲所始料未及的。

该报评论称,母亲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心中被妖魔化。

妈妈们可能会觉得委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为什么不领情?

那些被自己孩子“妖魔化”了的母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面对现实压力时爱的方法有些失当罢了。

但是,这样的爱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这样带着功利的爱是不是本身就有问题?

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还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营养。

兴趣的价值虽然很高,功利性却很低。

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特长班、兴趣班。

不要以功利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

如果父母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多份爱好,多个调节生活的技能。

那么就请注意,特长学习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在未来的结果中。

应该让兴趣班和特长班成为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经历,而不是压力体验。

如何在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特长之间寻求平衡?

让兴趣班真正有益于孩子,一定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1.别把孩子当作私有物,用自己的兴趣毁了孩子的兴趣。

2.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发展。

3.千万不能太功利,要努力让兴趣班成为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经历。

4.除了学习,休闲玩耍对孩子也很重要。

最后祝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作者 | 诗漫·清风

插图 | 诗漫·魅夜 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