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莽是穿越者?他的一些行為不是創新,而是在胡搞

作者:悠然修史

颠覆了西漢的王莽,雖然經營自己的皇朝非常失敗,并被曆代史家、名士所唾棄。但在千年之後,王莽又重新赢回了名譽。不僅被胡适譽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很多網友還相信他是一位緻力傳播現代技術、思想的“穿越者”。

王莽是穿越者?他的一些行為不是創新,而是在胡搞

究其原因,主要是王莽掌權後的一些政策和行為給人一種脫離時代的感覺。那麼王莽真的是欲憑一己之力改變時代的“穿越者”麼?

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铢錢”成為漢朝的主要貨币。五铢錢相當成功,其壽命遠超漢朝國祚,直到唐朝才被廢止。它也是截至目前,中華大地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币。

按說五铢錢及其相關鑄行規範即便是有可改良之處,但至少不是西漢末年朝廷的當務之急,隻是王莽并不這麼看。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開始推行他的第一次貨币方案。

是更造大泉,徑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又造栔刀、錯刀。栔刀,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栔刀五百”。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與五铢錢凡四品,并行。

《漢書·食貨志》

在五铢錢的基礎上,增鑄三種新貨币:錯刀、栔刀和大泉。前兩種都是複古的刀型币(錯刀上的銘文“一刀”二字由金絲嵌成),後一種形狀和五铢錢一樣,内方外圓,厚度要更厚一些。

王莽是穿越者?他的一些行為不是創新,而是在胡搞

但是新貨币一推出就有大問題,重量和面值嚴重不相符。

古代的“錢”和現今的硬币并不一樣,因為沒有黃金、國家信用等作為貨币的信用儲備金,是以其實際價值主要由鑄币金屬的價值來決定。這也是曆朝曆代朝廷無法遏制民間自行鑄币的主要原因,百姓認可的是銅而不是“鑄币人”。

一枚大泉重12铢,相當于2個多五铢錢,其面值卻是50枚五铢錢。錯刀和栔刀重量差不多,四個半五铢錢的樣子,其面值卻分别是5000錢和500錢。這就相當于王莽拿一張紙,在上面寫個黃金一兩,就想當一兩黃金用。

首先,百姓不傻,對新币價值的認可遠低于朝廷規定。其次,民間紛紛開始私鑄新币,搶奪鑄币利差。這兩者結合導緻惡性通貨膨脹,新朝的貨币市場也由此開始混亂。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春,王莽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貨币改革,但目的并不是修正前次改革産生的問題。

此時王莽已正式篡權稱帝,是以他急于從各個方向去消除漢朝的痕迹。因為漢朝國姓“劉”由“卯、金、刀”組成,是以王莽就開始看自己推出的錯刀、栔刀不順眼了,怎麼都覺得那個“刀”字在映射“劉”和漢朝。

王莽下诏廢除了錯刀、栔刀,作為替代王莽增發一種新貨币,徑六分、重一铢的“小泉”。其面值為一錢,即“小泉直一”。為了讓臣民盡快用新币代替五铢錢,王莽還下诏将五铢錢廢除了。

這莫名其妙的折騰不僅未能未能解決問題,還讓新朝的貨币市場進一步混亂。

首先,錯刀、栔刀和五铢錢的突然停用,給群眾帶來巨大的兌換損失。其次,新發行的“小泉”仍然重量和價值不相配(重隻有五铢錢的十二分之一,面值卻相等),對于抑制通貨膨脹毫無作用。

最後,由于小泉和五铢錢的價差以及五铢錢的停用,民間為止損,紛紛開始熔煉舊币私鑄新錢。

王莽是穿越者?他的一些行為不是創新,而是在胡搞

為了遏制民間的私鑄行為,王莽又推出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禁止百姓煉銅和燒炭。這不僅未能抑制私鑄,還因嚴重幹預生活,進一步加劇了群眾和朝廷之間的沖突。

因革新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十二月,開始推行他的第三次貨币改革 -- “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五物,指貨币的材料分為金、銀、銅、龜、貝五種。六名,指金貨、銀貨、龜貨、貝貨、泉貨(大泉和小泉)、布貨(非圓形的銅制錢币)六種貨币。“二十八品”的意思是,各類貨币又因形狀、面值等不同,一同可細分為二十八種。

這第三次貨币改革,簡單來說就是大量增加流通貨币的品類。不說各類貨币之間兌換麻煩,光是名目就足以讓人眼花缭亂了,是以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貨币曆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

另外貨币作為商品交易的等價兌換物,有個基礎性要求,同一類貨币自身要盡可能保證形制、價值,甚至是重量一緻。而龜、貝這類材料做貨币就很難滿足這一點,再加上其易損,是以很早就被淘汰。

至于王莽為何要把龜、貝這種“上古神物”重新搬出來做貨币,原因不詳。可能是熱愛古制,也可能是天真和無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穿越到過去的現代人是搞不出這種複古決定的。

這第三次貨币改革,将本就搖搖欲墜的新朝貨币市場給徹底整崩潰了。貨币崩潰則市場崩潰,而最終承受崩潰代價的則是無數的平民百姓。“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是以新朝在群眾心中的威信也崩潰了。

感覺到情況不妙的王莽,也開始了自己的補救。不到一年後,他又下诏廢止龜貨、貝貨和布貨,隻使用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另外又下诏加大對私鑄的處罰,違者五家連坐并罰為奴婢。

王莽是穿越者?他的一些行為不是創新,而是在胡搞

這時群眾對王莽和他的朝廷已然沒有信心了,群眾自發的放棄了新币,重新用起了被王莽廢止的五铢錢。為了讓臣民和“劉”家貨币斷開聯系,王莽又進一步更新相關處罰,敢攜用五铢錢者,流放邊疆 ……

但是強權換不來信用和信心,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頂風作案”使用、私鑄五铢錢的人。到了始建國五年,由于私鑄錢币者太多并公開化,管理不過來的朝廷為了顔面隻得宣布廢除禁止采銅燒炭的法令。

可以說新朝貨币在民間的倒推下,又逐漸傳回五铢錢制。有點不甘心的王莽,又開始了第四次币改,不過這一次更像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顔面。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下诏廢止大泉和小泉,另發行兩種新的貨币,貨布和貨泉。貨泉,銅質重五铢、值一錢(實際就是五铢錢)。貨布則是重25铢、值25錢。同時規定市場正在流通的大泉不直接廢止,給予六年緩沖期,緩沖期内面值下調至1錢。

這第四次改革,實際是王莽對自己前三次貨币改革的否定,也是王莽意識到自己的貨币政策不足以替代五铢錢制的妥協。

折騰七年,又回到原點。群眾付出的是,破産和家毀人亡,“每壹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王莽付出的是他本就不多的威望和信用,是以他和他的皇朝也不可避免的迎來滅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