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提燈向前行
編輯|提燈向前行
(資訊源: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比如長平之戰,官渡之戰等,其中也包括昆陽之戰。
據史料記載,這場戰争中,劉秀的軍隊是弱于王莽主力軍的,那麼,劉秀是如何打敗王莽的呢?
事情起因
從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開始,在制度上就明确表示非劉氏宗族不得不稱王,這也是劉邦和大臣們的“白馬之盟”。
可以說,這一制度的建立,讓朝廷進一步掌控諸侯們的權力,并且逐漸瓜分。
但到了呂後執政時,這以制度顯然被破壞,反而大肆封賞呂氏一族,就是所謂的外戚。
這對于許多大臣有些不滿,是以暗地裡急劇力量,在陳平和周勃帶領下,政權才回到劉氏宗族身上。
然而,對于外戚的任用,并沒有是以消除,再加上因為劉氏同族實力越來越大,皇帝不加以制約,使得在漢景帝時期出現了“七國之亂”。
雖然戰亂被平息,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權力開始變小,但因為任用大量的外戚,導緻産生另一種現象,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
等到了漢元帝和成帝以後,這種局面更加不穩定,在那個時期,王氏家族異常的強盛。
因為王氏家族根基很牢固,深受皇帝喜愛,導緻朝中做官的有很多人,黨羽更是遍布朝野。
不過當時因為朝政穩固,并沒有什麼叛亂,而王莽就出生在這個時期。
出乎意料的是,王莽在做官上并不是很專注,是以得到朝中大臣的看中。
值得一提的是,從漢成帝開始,西漢就進入衰敗期,出現幼主登基的情況。
前1年,因為漢成帝去世,再加上沒有兒子,導緻皇位繼承人沒有固定人選。
這個時候,皇後王政君才想起王莽,于是就将他召回來進行商議皇位繼承人。
随後,在王莽的建議下,幼子劉衎當上皇帝,因為大司馬一直沒有合适的人擔任,大臣們看到後,認為王莽為人謙虛,品行很好,可以擔此重任。
思來想去,皇後也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大司馬給了王莽,當然,這也引來很多人的不滿,畢竟反對人也不少。
而王莽輔助皇帝登上皇位後,暗中就彙集力量,為之後的發展做準備。公元6年,王莽憑借自己力量鎮壓了起義軍,并且還廣泛傳播美德,讓百姓都開始信任他。
最終在皇後王政君同意下, 王莽才自稱“假皇帝”,直到公元8年起,王莽才開始稱帝,建立起新朝。
不得不說,王莽建立新朝後,上至朝廷,下達百姓,沒有一個人産生不滿情緒,這是王莽美德傳播的作用。
但王莽即位以後,就開始對國内進行大量的改革,甚至一度更改前朝制度,這也讓許多人感到不滿,其中就包括地主和貴族。
要知道,當時實行的是王田私屬制和五均賒貸法等制度,僅僅這兩者就讓新朝面臨着巨大問題。
事情發展
在土地方面,雖然王莽的改革在一定情況下,維護了百姓的利益,但同時也間接觸犯了地主。
而地主跟貴族挂鈎,這讓社會出現變化,而賒貸法也就是所謂的貸款,不過因為貸款越多,還的也就越多,使得放高利貸的人越來越多,導緻社會出現不穩定局面。
總而言之,王莽建立新朝後,因為擺脫傳統思想,讓人們接受不了,是以出現很多弊端。
同時,因為戰争不斷發生,使得朝廷無法休養生息,再加上各地方又接連出現饑荒,賦稅加重等情況,緻使民不聊生。
在此情況下,肯定會有人進行起義反抗,這不僅是一種現象,更是不滿現狀的原因。
于是在公元17年時,各地先後出現起義軍,而呂母也是最早的一位,雖然作為曆史上少有的女領袖,但确實為起義奠定了鋪墊。
在呂母的響應下,各地百姓得知後望風投靠,僅用一年人數就達到萬人。
雖然這在王莽眼中并不看重,畢竟人數龐大,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不僅沒有派兵征讨成功,反而激發了各地進行起義。
之後逐漸形成兩股勢力,一個是樊崇率領的赤眉軍,另外則是王匡等人的綠林軍。
不過相對于綠林軍來說,赤眉軍規模比較大,這個時候,朝廷就将主力全部投入到對抗赤眉軍身上,而綠林軍也得到很好的發展。
公元22年,劉秀和自己哥哥劉縯分别開始起義,兩人在舂陵彙合後,就開始一番商量,商讨攻占計劃。
随後,他們就将目光看向宛城,不過宛城作為新朝的重地,當時劉秀起義軍人數太少,無法攻下。
等到劉秀等人看到綠林軍聲勢浩大,于是就前去投靠,最終在劉秀聯合綠林軍多次打敗新朝軍,一時間名聲大噪。
不過随着人數增加,衆人都意識到首領的重要性,于是就在劉玄和劉縯中做出選擇。
最終劉縯推辭下來,讓劉玄做了綠林軍的皇帝,史稱更始帝。
之後,在衆人的商議下,更始帝最終制定進攻方針,讓劉縯和劉秀分别北上南下,雙管齊下,最終在洛陽彙合。
與此同時,王莽得知這個消息後,很生氣,他認為劉玄稱帝根本沒将自己放在眼裡,随後便派出軍隊去征讨。
最終結果
起義軍雖說士氣增長,但看到新朝軍的兵力後還是有些心悸,是以起義軍選擇後撤到昆陽。
而在這裡,王莽的新朝軍就和起義軍展開了一次大戰。
然而,因為長途奔波,起義軍早已筋疲力盡,是以士氣開始懈怠,劉秀見此就開始傳信勸解衆人一定要堅守昆陽。
在他看來,昆陽是一個戰略要塞,雖說堅守困難,但如果不堅守,後果不堪設想。
一旦昆陽淪陷,這就為新朝軍打開了一個門戶,再加上當時起義軍已經在攻打宛城,如果聽到昆陽淪陷,一定會被新朝軍打敗。
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起義軍被剿滅的時間就不遠了,是以深知這個道理的劉秀,就極力勸阻衆人守城。
果然,新朝軍看到昆陽戒備森嚴,許多人都提議要去攻打宛城,如果昆城綠林軍不去救援,宛城就會淪陷,反之就是昆陽。
不過王邑因為擔心朝廷怪罪,并沒有執行,反而選擇穩妥的方法,硬攻昆陽。
等到劉秀來到郾邑等地後,開始招兵買馬,目的就是為了支援昆陽,他明白如果不去支援,昆陽一定會被占領。
但劉秀這種想法,讓許多人表示拒絕,特别是當地,然而劉秀見形勢危急,隻好勸說,解釋其中利弊。
就這樣,劉秀才順利招到千餘人,随後便支援昆陽,面對劉秀的千人,王邑等人覺得不足為患,也率千人去進攻,結果反被劉秀打敗。
新朝軍首領戰敗,使得昆陽城中綠林軍士氣大勝,之後劉秀又用疑兵之計去迷惑王邑等人,使得新朝軍隊形發生變化。
見此機會,劉秀就率兵攻打,一戰而勝,使得新朝軍不得不逃走。
昆陽之戰,讓劉秀名氣大增,這也導緻,他和更始帝沖突發生變化,為後來,對抗做了鋪墊。
事實上,新朝軍之是以會戰敗,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太過驕傲,缺乏指揮。
作者觀點
昆陽之戰看似是一個小型規模戰役,但卻關顧到起義軍的發展,同時也正是這場戰役結束,讓新朝軍一蹶不振,為推翻王莽新朝奠定基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文獻:樊桂霞,《昆陽之戰勝敗原因分析》 ,2001年
杜榮峙,《昆陽之戰中的劉秀——兼與孫達人同志商榷》,1982年
東雲 ,《敲響新莽王朝的喪鐘——葉縣昆陽之戰》,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