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提燈向前行
編輯|提燈向前行
(資訊源: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嶽飛《滿江紅》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靖康恥,猶未雪。”雖然嶽飛作為南宋時期的名将,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靖康之變在北宋時期有多恥辱。
又不禁讓人疑惑,明明北宋實力并不弱,為何會被金朝給覆滅,這個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何事?
事情起因
北宋和大遼的關系一直都很緊張,因為燕雲十六州的緣故,使得兩國經常發生戰争。
然而,宋朝君主非常明白,大遼的實力并不弱,反觀北宋因為連年征戰。
不僅讓國内财政空虛不說,軍事損失也大大增加,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的“澶淵之戰”。
而這場戰争之是以引起,就起源于北宋由進攻轉變成防禦,這一度讓大遼認為北宋軟弱,是以才會率兵攻打。
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場戰争的勝利者卻是北宋,隻源于大遼深入險地,人馬疲憊原因。
反觀北宋抓住這個機會,通過宋真宗禦駕親征,讓當時被動的局面瞬間扭轉。
而大遼也不是愚笨之人,非常明白處境,是以才會求和簽訂合約。
就這樣,大遼算是和北宋和解,而在兩國進行和解過程中,東北地區的女真族開始興起,并且在完顔阿骨打帶領下,女真族在1115年,開始建國,成立金國。
雖然金國已經确立起,但還是屬于大遼的管轄,沒有完全脫離掌控。
不過當時的大遼,因為内部發生叛亂,經濟開始落後,與此同時遼人馬植在投降宋朝情況後。
北宋才得知金國的舉動,以及大遼内部情況,并且在1117年,北宋得知金國攻占大片土地,心中産生一個想法。
因為燕雲十六州,一直在大遼和解後還是沒有收複,是以北宋就想趁這個機會,聯合金國一舉收複。
總體來說,北宋和金國的想法目的一樣,北宋想要的是燕雲十六州,畢竟這不僅僅是多任國君的夢想。
更是一種軍事加強,要明白,燕雲十六州如果重新回到北宋手中,就意味着可以憑借它抵擋少數民族的入侵。
反觀金國,它不僅僅是要脫離大遼的控制,更是想要将大遼消滅,成為與北宋并肩的國家。
雙方因達成約定,肯定少不了合約,畢竟這是關于維護利益的憑證,是以才會有“海上之盟”。
不過,正是這個和約,讓北宋、遼和金三國之間逐漸發生改變,大遼開始走向覆滅。
而北宋和金國互相興起,不過相對于北宋而言,得利的更多是金國。
為何會這麼說呢?要明白,金國雖然是剛剛建立,但并沒有什麼根基,内部叛亂和國家敵對是不存在的。
反而是北宋卻出現這麼多弊端,雖然在宋金條約上明确指出奪取燕雲十六州。
然而,北宋卻忽略了内部叛亂問題,正是這樣,使得經濟受到明顯沖擊。
就比如北宋和西夏的戰争,還有北宋發生起義軍叛亂。
事情發生
西夏原本是北宋的附屬黨項,不過因為當時宋遼發生戰争,對于西夏是一個很好的盟友。
這就使得西夏在1038年建立了國家,不過從大遼和北宋和睦後,北宋就開始将目光轉移到西夏。
畢竟當時西夏已經發展很好,從1104年開始,北宋就開始連續十幾年對西夏發動進攻。
等到了1120年,因為方臘等人起義,讓原本北宋國力再度受到沖擊。
與此同時,金國已經在籌備和北宋進攻大遼的計劃,然而因為北宋将主力軍全部用來鎮壓叛亂,無形間讓金國感覺到北宋背信棄義。
不過金國并沒有多在意,反而按照計劃攻占遼中京大定府,最終1122年,這個地方被占領,之後又幫助北宋攻取了燕京。
可以說整場戰争中,北宋雖然出了力,但卻是金國在幫助。
是以,這也導緻後來金國和北宋發生沖突奠定基礎。
後來,戰争結束,雙方達成協定,金國将燕京二十四縣給了北宋。
雖然北宋要的是燕雲十六州,但對方已經做出讓步,隻能接受下來。
然而,在接手城池時,卻是一整座空城,可即便如此,北宋還是感到滿意。
之後,北宋又向金國要雲中之地,但平州等三個地方并沒給北宋,因為這顯然是違背約定。
金國很精明,即便是北宋收複的,但不在條約上面,就不會給。
1125年,大遼被金朝消滅後,轉頭就将目光指向北宋,開始率兵攻打。
當然,金朝也不傻,要開戰也需要理由的,早在1123年,因為張覺是金朝人,卻投降了北宋。
這讓金朝頓時感到不滿,奈何北宋要和金朝和好,是以就将張覺給處置,原本以為能平息怒火,但不曾想卻成為導火索。
等到完顔晟即位後,他就開始以張覺為借口,率軍攻打北宋。同年,金軍就兵分路,分别攻打太原和燕山。
等到燕山攻占後,金軍在太原形成合圍之勢。等到金軍攻打中山府時,宋徽宗害怕了,想要南遷。
要明白,南遷可是一大舉動,搞不好就要亡國,是以朝中大臣極力勸阻。
1125年,宋徽宗無可奈何隻能将皇位給趙桓,也就是宋欽宗,與此同時,金軍還在不斷逼近,甚至已經渡過黃河。
一時間,朝中上下頓時恐慌起來,特别對太上皇宋徽宗來說,心中就産生一想法,想要逃在南邊。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蔡京和童貫等人,面對這些人的叛逃,朝中大臣感到不滿,紛紛上書請求捉拿并處置這些人。
宋欽宗看到這裡,也沒有辦法,隻能下令去捉拿,就這樣,蔡京等人被捉住後先後處置。1126年,金軍已經汴京,見久攻不下,就提出議和,但宋欽宗覺得有詐,是以不允許議和。
然而,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康王趙構就主動提出出使金營,宋欽宗雖然不舍,但還是答應下來。
就這樣,趙構到金營就被俘虜,想讓北宋割三鎮才議和。
不過,北宋并沒有着急答應,之後趙構被人代替回到北宋,與此同時金軍看到久功開封不下,就開始撤軍。
最終結果
這個時候,全朝上下都可以松一口氣,然而呂好問等人覺得金人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再度出擊,想要宋欽宗做好準備。
可宋欽宗覺得這是無稽之談,是以沒有聽從這些人的意見。
1126年,宋欽宗廢除割三鎮協定,開始轉為鎮守。在第一次戰争中,金軍撤退後就在太原停頓下來,為此,朝廷就派姚古去救援太原。
雖然朝廷極力去解決太原問題,但終歸還是失敗無果,這也讓金軍找到出兵的理由。
因為北宋固守三鎮,這就違背金軍約定,使得金軍以此為借口開始派出宗翰和宗望進攻北宋。
這就導緻,不僅太原淪陷,甚至敵軍還圍攻了京都,1127年,金軍率軍圍住北宋都城後,就提出議和。
萬萬讓人沒想到的是,金軍點名道姓讓宋徽宗前往,但宋欽宗沒有同意,而是自己代勞。
然而,讓宋欽宗沒想到的是,議和隻是一個幌子,扣留才是事實,就這樣,宋欽宗俘虜後,又将宋徽宗回宋營。
之後便将北宋京城洗劫一空,然後開始北上,同年,趙構就在南京應天府成立南宋。
随後便有了嶽飛等将領開始收複失地,主動出擊的局面。
作者觀點
靖康之恥不僅是北宋的恥辱,同時也标志着南宋成立的開端,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之後的南宋将失地作為主要目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文獻:遊彪,《靖康之變: 北宋衰亡記》,2007年
吳濤 ,《靖康之變與開封人口的南遷》,1999年
焦群,《靖康之變與呂本中詩歌新變》,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