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荊坪:千年古村裡的非遺年俗

作者:掌上懷化
新春走基層|荊坪:千年古村裡的非遺年俗

(紮染工藝。)

辭舊迎新,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曆史悠久,神州各地都有着豐富多樣的春節習俗,寄托着人們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新春佳節到來之際,中方縣“荊坪管理處”主任楊海蓉,帶記者一同去感受荊坪這個千年古村裡的精彩年俗。

荊坪古村位于懷化市中方縣中方鎮㵲水河西岸,距懷化市區15公裡。村内現有祠堂、古驿道、伏波宮、文昌閣、節孝坊、唐代古井、水文碑、龍鳳橋、觀音閣、五通神廟和舊、新石器時代遺址等20多處古文化遺址。荊坪古村曆史悠久,戰國時是牂牁古國之都“且蘭古城”,漢代為㵲陽縣址,唐宋為溆州城址,是地道地道的千年古村。

荊坪及㵲水河一帶,古為南蠻之地,曆來為各民族及各部族的雜居之地,民俗文化氣息濃厚。現流傳的如酒歌、傩戲、漁鼓、霸王鞭等民俗文化要素吸引着無數遊人。

非遺文化:舞龍獅

“舞龍獅開始了!”隻見領獅人手握引獅棒,口吹響哨,身手靈活地逗引龍獅,做出“水中撈月”“蜻蜓點水”等動作。

龍和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舞龍獅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交流方式。

在荊坪古村,非遺風俗舞龍獅已傳承600多年,每逢節慶或是重大活動,必有龍獅舞,為村民們送上一道文化大餐。

“舞龍始于漢唐,一開始叫“龍燈”,人們用布做成龍形狀的燈,在我們荊坪村,每逢重要節日或者婚嫁等大日子都會有很多青年舉起龍燈,伴着鑼鼓節奏,祈求龍帶來的吉祥平安。”楊海蓉說,今年是祥瑞之年。舞龍不僅是在節日期間為大家帶來的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種精神寄托和非遺文化的傳承。

非遺遺址:柚見圖書館

“我們進去看一下‘柚見’圖書館。圖書館經過600多年時間的洗禮,當時這裡隻剩下了殘垣斷壁,我們在原址上重新修複,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圖書館,面向大衆開放。”

據說,荊坪古村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有種柚子樹的習俗,柚子諧音“遊子”,寄托了緻力于鄉村振興的很多遊子的心聲,是以取名“柚見”圖書館。

如今的“柚見”圖書館,收藏有5千多冊各類書籍供遊客們閱讀,還設有茶座等服務。圖書館設計融合了“閱覽”+“觀景”等現代元素,與古村相輝映,成為懷化新的“網紅”打卡地。

非遺文化 :“琴廬”民宿

新春走基層|荊坪:千年古村裡的非遺年俗

(“琴廬”民宿。)

一曲悠揚的古琴聲音傳來,因為荊坪也是帝師故裡,乾隆皇帝的老師潘仕權,他所教授的就是古琴。他是把中國音階五音提升至七音的人,《四庫全書》中的“大樂元音”裡收錄了他很多曲譜。為紀念潘仕權,是以“帝師故裡”荊坪的這個民宿取名為“琴廬”。

這裡也經常會做一些古琴的雅集,今天是有一位古琴大師,現場演奏。

據專家研究,荊坪古村建于唐宋,成形于元代,興盛于明清,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主要為楊姓侗族,是儲存較完整、建築規模較大的古村落,現儲存有古民居建築104棟。

非遺體驗 :紮染工藝

“‘紮染’是國家級的非遺,它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荊坪古村正好是千年古村,是以我們引進了這項非遺項目,這裡的非遺老師,每個周末都會在這裡帶大家領略非遺的魅力。”楊海蓉說。

秦漢時期,紮染作為一門實用技術,以其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征在民間誕生。唐朝時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盛行,至民國時期,居家紮染已十分普遍。

鶴城區五溪蠟染非遺傳承人魏建勇介紹:“紮染”是古代一種“紡染”技術,它也叫“紮炫”。它是借助我們的針線、皮筋、夾闆等,對我們的布料進行捆紮。捆紮起來的地方它就不會被染上色,沒有被捆紮的地方它就會被染上色,讓我們的布料出現“紮花”的一個效果,出現不同的花紋。

改革開放後,在文化“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時代背景下,紮染技術得到長足發展。長期以來,大陸的雲南、貴州、湖南等地仍然保留着較為完整的手工紮染技術。

非遺技藝:中方鬥笠

鬥笠,又名笠帽、箬笠,因其平面如鬥大小,故名鬥笠,是鬥篷中的主要類型,其外形寬大、攜帶輕便,手感順滑,具備防曬、防雨、透氣散熱等多重功能。

乾隆年間,中方荊坪村人潘仕權,時任太常寺博士,執掌宮庭禮儀。他省親返京時,将中方鬥笠獻給了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極高贊賞。從此,中方鬥笠成為清朝貢品,名聲鵲起。

如今,出産于中方縣的“中方鬥笠”,已成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用篾,先做一個尖頂,還要用鵝毛,再做一個頂尖,把桐油刷上,還要刷一層漿。”“中方鬥笠”非遺傳承人曾玉珍說,使用鵝毛管做頂子,比竹子更具有韌性,鬥笠會更加結實耐用。

看到這個墨黑的尖頂,仿佛已成了中方鬥笠的标志。編織鬥笠的過程,我們能看到時光沉澱的指尖技藝,看到一代代手藝人的精巧匠心。而對于還在編織鬥笠的老人來說,它不僅僅是遮雨避陽的工具,還是一份特殊的情感記憶,也是一抹濃濃的鄉情寄托。

楊海蓉說:“今天,在我們大湘西,鬥笠更多地是承載了飾品的功能。就像我手中的這個‘文創’小鬥笠,它可以挂在車上,也可以挂在我們家裡,很漂亮。在我們荊坪古村,輕便、精巧、光亮、耐用的中方鬥笠,正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赢得中外遊客的喜愛。”

非遺美食:打糍粑

新春走基層|荊坪:千年古村裡的非遺年俗

(打糍粑。)

在荊坪古村,打糍粑很帶勁,很有氛圍感。不管男女老少,會不會,跟上節奏就行。

作為中方縣非遺年俗文化之一的糍粑,其傳統制作工藝已傳承了有上千年的曆史。

“先把吸足了水分的糯米,放入蒸籠裡蒸煮,待到蒸籠裡的糯米香氣四溢之時,便把蒸好的糯米放入石臼中,用木槌或者竹竿上下翻動舂打”一村民說,糍粑一般要打十多分鐘,要把糯米打成糊糊漿,在加模的時候便于定形。

傳統的手工糍粑是荊坪古村裡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其吃法,也是形式多樣。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烤糍粑。将糍粑置于烤火爐上,兩面不斷翻烤,糍粑在火氣下漸漸鼓脹,等到表皮微微金黃隆起,烤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如今,打糍粑的習俗已流傳千年,它黏住的是人們對過年的期待,也是古村鄰裡鄉親最樸素真摯的情感。

除了非遺文化展演,在古村裡還有寫春聯、炸糖油粑粑等傳統年俗活動。濃濃的“煙火氣”和“文藝範”在這裡和諧共處,吸引了八方遊客前來趕集打卡。

近年來,中方縣緻力荊坪古村“文旅融合”,打造周末常态化創意集市——“河畔集”,為青年創意攤主、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美食愛好者等提供免費展示平台,推動鄉村景區品牌建立,激發鄉村旅遊發展的内生動力。

“河畔集”自2020年首次開市以來,連續三年獲得“懷化市優秀文旅項目”,2022年被湖南省文化廳評為“全省優秀文旅”項目。

楊海蓉介紹:荊坪将圍繞打造4A級景區,豐富音樂文化和農耕文化,持續開展文旅、“農旅”宣傳活動,唱響“中方縣文旅”品牌,提升荊坪景區知名度,做活、做好城郊遊、周末遊、鄉村旅遊文章,推動中方縣全域旅遊快速發展。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