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作者:南方都市報

韌性小生意

廣東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800萬戶,位列全國第一!當中,既有大中型企業,亦有“小生意”——小微企和個體工商戶,他們共同構築了廣東高品質發展的底氣。

數字經濟創造的新業态、新模式,催生了許多新機遇。衆多小生意緊抓數字商機,努力打拼、頑強生長。南方都市報、南都大資料研究院上線“韌性小生意”欄目,傾聽小店店主的成長故事,記錄小生意的努力向前。

他們,濃縮了廣東經濟的韌性,是億萬“凡人”的堅持。小而美、盡精微,我們相信,這就是廣東力量!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分揀”“掃碼”“擺件”,每天清晨,伴随着來自各個快遞公司的包裹陸續抵達門店,柯先生也開啟了一天的“小生意”。

2023年6月,70後柯先生辭去銷售員的工作,接手了海珠區東曉南路附近的一家快遞收發點,并将其改造為一家“半自助式”的菜鳥驿站。這家不到40平米的店面,每天要吞吐約1400件快遞,貨架卻常常是半空狀态。法寶,是一台近1米高的自助取件機。

“服務需要用心去做”,紮根基層多年,柯先生不斷探索數字化便民服務,這家驿站也逐漸融入社群的運作軌迹,像一塊海綿,吸附着周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源源不斷地為他們輸送補給。

提前“退休”開驿站

走進柯先生的快遞驿站,36平方米的小屋清爽利落,玻璃門上貼滿了自助取件指南、禁止寄運物品圖例等溫馨提示,貨架上整齊碼放着各類快遞盒、保溫箱、包裹袋,每個包裹都有自己的專屬編号。

每天上午9點半,柯先生都會準時打開店門,打掃盤庫。每到這時,四輛滿載包裹的快遞車接踵而至,随後,柯先生幫快遞員卸下大大小小的包裹,便開始和妻子就地“分揀”“掃碼”“擺件”,直到下午1點結束。午飯後,在客流較少的時間段,他們則繼續開工,分揀入庫剩餘的包裹,一套流程下來,大約需要花費5小時。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中通快遞員正在為驿站卸貨。

随和、熱心腸是柯先生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營運快遞驿站前,他曾是一家國企銷售員,在機關位址搬遷後,柯先生選擇離開工作十幾年的地方出來創業。當時的他察覺,開一家快遞收發點是個收益可見且前景看漲的買賣,入行門檻不高,隻需要辦理個體戶營業執照,進行快遞末端網點備案,那時的他迅速将目光鎖定在了家門口的這家門店,“也算是提前退休,二次就業”,柯先生自嘲。

平時店裡人不算多,通常是柯先生一人照看,下午六點,伴随着下班晚高峰,生意也繁忙起來。據他估算,驿站日均入庫可達約1400件快遞,每天都會有200~300人登門取件,而在雙十一等高峰期,入庫量則會多達平時的近2倍,每到這時,家人們都會齊上陣。不過,即便是高峰時期,僅需4個人手就能夠維持店面的正常運轉,關鍵,在于“數智化改造”。

“數智化改造”讓取件提速

“出庫成功,剩餘1個包裹”“已全部取出”,在柯先生的菜鳥驿站,通過手機取件碼對應貨架上的快遞編号,将快遞放置在自助取件機上,1秒就可以識别取件。

“以前這家快遞點也是封閉式取件,大家在紙條上寫上取件碼,在門口排隊等候取件,高峰期時就會人手緊缺,太耗時!”由于缺少足夠的人力支撐,柯先生接手門店後,第一件事就是着手進行“數智化改造”,将封閉式取件全面更新為半開放式取件,并購買取寄一體機、工作台、貨架等裝置,由此,這家小店成為社群周邊率先實施自助式取件的快遞點。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顧客将快遞放在自助取件機上識别取件。

開始營運時,難免手忙腳亂,時常有丢件、錯取等“小麻煩”。“以前的監控隻有三四個攝像頭,并且也不太清晰,錯了還真不好找”,為了攻克這一痛點,柯先生求助于平台,引進了雲監控系統,用7個攝像頭覆寫了所有區域,以監控整個貨架的入庫出庫,進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取錯件、丢件情況。

“我們現在查監控速度挺快,什麼時候出了庫,就按那個時間查找到對應的取件人,如果同時取幾個件,總能順藤摸瓜找到。另外也能靠小區熟人來找,許多社群從業人員和居民我都很熟悉。”日積月累中,柯先生打磨出了一套高效的找件“方法論”。

目前,柯先生已與中通、申通、圓通、郵政的四家快遞公司達成合作,按照目前的派件收費标準0.5元/件計算,驿站每天可以獲得700元的入庫收入,再加上部分寄件業務,平均每月可以獲得約30000元的營收。“店不大,卻也能‘旱澇保收’,壓力會有,但方向總歸是‘上揚’的”,開店近一年,柯先生愈發自信,進一步更新改造店面的計劃也正徐徐鋪開。

“做好服務”是第一位

數智化改造後約兩三個月,附近的居民逐漸适應了自助模式,有的已經熟記貨架的位置編号。随着門店吸收的附近居民越來越多,柯先生也在不斷地靈活調整服務方式,這家菜鳥驿站逐漸化身為“數字智慧便民綜合服務驿站”。

比如,由于人手短缺,柯先生暫停了“送貨上門”,用更細緻的“快遞存放服務”取而代之。采訪間隙,不時有居民前來菜鳥驿站寄取件。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前來尋求幫助,稱對應取件碼并未在貨架上找到自己的快遞,柯先生通過背景查詢發現,快遞竟是三個月前收到卻一直未被取走的。他對此解釋,對于滞留件,如果是顧客忘記拿,超過5天就會聯系他,倘若短期無法取件,就會在驿站設定暫存點,如果一直聯系不上,隻能退回給快遞公司。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柯先生幫助顧客尋找滞留件。

“以前小區附近隻有兩個快遞點,還是小賣部建的代收點,人多時店裡常常被圍得水洩不通,隻靠老闆一個人找件速度很慢,遇到下雨天,快遞堆在外面經常被淋得‘不成樣子’”,錦麗街的街坊李先生已在此居住7年,現在在電商平台下單時,他已特地将收件位址預設為菜鳥驿站,有時出差在外無法及時取件,就跟老闆打個招呼,“快遞放個十幾天也不成問題”。

在附近居住的梁女士時常加班晚歸,無法按時取件令她倍感“頭疼”,“每次晚回家時,總擔心快遞點太早關門而延誤取件,有時家人寄來的新鮮水果,也因為太晚簽收而壞掉。”對于這類加班族,柯先生也提供了貼心的特殊取件服務,“如果他們無法在營業結束前及時取件,跟我打聲招呼,也會幫他們把包裹分類好,放在門店外的三輪車上”。

理想狀态是“無人值守”

就像毛細血管,快遞運輸為城市正常運轉和新陳代謝源源不斷地輸送着血液。2023年,廣東省快遞業務量完成345.7億件,連續2年成為全國快遞業務量唯一突破300億件大關的省份,全省快遞業務量連續15年穩居全國首位。

支撐強力資料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個體工商戶,他們構築了數字經濟的“神經末梢”,他們的韌性生長中,蘊含着經濟複蘇的步調節奏。

去年初,廣東出台31條政策扶持個體工商戶,其中提到,支援個體工商戶提升網絡營銷能力,積極應用直播電商、社群電商、社交電商等模式,實作線上線下經營融合發展。如今,柯先生營運這家店面已經接近一年,手機端的實時監控資料顯示,該驿站每天的出庫率都達到99%,即便貨量大時店裡也能維持井井有條。

科技風刮進快遞驿站:小站日收發貨千餘件,用心服務提速度

柯先生的小店營運資料。

周轉率的提高讓這家菜鳥驿站相比小區周邊其他快遞點有了更多的擴容空間,“數智化改造後,貨架的吞吐量明顯增加了,取得快時,我的貨架經常是半空狀态,即便是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大量快件滞留也不會受到較大影響”。

談及自己的營運政策,柯先生充滿信心,他非常認可智慧驿站的理念,并透露對店鋪進一步更新改造的設想:“更理想的狀态是‘24小時’無人值守驿站,也就是全自助式站點,廣東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站點,這會減少更多的人力成本”。

凡人微光

●從事這一行,你最大的感悟是什麼?

服務需要用心去做。經過數智化改造的驿站,已經基本實作了“自助取件”,不過,小區裡還有許多老年人和行動不友善的人,仍需要我主動地去協助他們。——柯先生

出品:南都大資料研究院

監制:戎明昌 劉江濤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淩慧珊 楊小旻

采寫:南都記者 張雨亭

設計:張許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