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航天:反思與沉思(下)

中國航天:反思與沉思

文| 雨菲

(下)

二、沉思——現實的挑戰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危機無動于衷。真正的危機感,不僅是動力,更是革新的開始。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馬斯克的SpaceX已經形成對中國航天前所未有的挑戰。随着SpaceX變革和重塑全球航天工業的上司力的凸顯,每個航天人對此都要懷有深刻的危機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那麼,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 沉思一:打破航天發展的傳統思維,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國家航天與商業航天融合的新模式

從本質上說,中美航天的差異,就是國家航天與商業航天融合的不同路徑的差異。目前來看,中國航天,依然在以傳統的國家航天和公益航天為主導的固有路徑慣性發展,商業航天的發展盡管頗有起色,但其底色依然是傳統航天的延伸和補充。

我們在傳統模式下的成績巨大,也尚有發展空間,這個發展空間有多大,不是本文的話題。但從航天發展趨勢看,商業航天已穩居世界航天經濟的核心地位,并成為大國戰略競争與博弈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各國相繼出台相關政策和規劃,争奪在商業航天領域的上司地位。

歐洲咨詢公司(Euroconsult)釋出《太空探索前景》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各國政府在太空探索活動上共花費255億美元,比2021年增加7.3%。2013—2022年10年間,全球1791家太空技術領域的企業,一二級市場累計募集2724億美元。

由此可見,必然将商業航天作為航天發展的重要一極來看待,才能調動和激發商業航天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營造和建立公平的競争環境和市場規則,達成國家航天和商業航天的平衡、協調,互相促進的發展态勢。去年歲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将商業航天納入今年重點支援的新興戰略性産業的名單,就是一個緊迫而強烈的信号。

當然,有聲音會說,中美國情不同,照搬“商業優先”的模式未必适合中國航天發展的實際。但培育和扶植商業航天,使其能盡快成為國家戰略性力量的有機組成,而不僅僅隻是點綴和附庸,是必要的,更是必須的。

  • 沉思二:大力增強航天業的經濟體量和産業規模,加快航天經濟體系建構和航天文化産業發展

目前中國航天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經濟體量和産業規模較小,很難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産業形态,進而制約了航天業的經濟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發揮。

僅就狹義的航天産業而言,從投資額和公司估值這兩個代表性名額來看,資料顯示,2013-2022年這10年,美國在全球太空領域投資占比達46%,中國為29%。在上市的中國航天企業中,市值集中在100億元人民币以下,在商業航天企業估值方面,平均單次融資額在2億元人民币左右,其估值可以相應推導出來。而美國,僅SpaceX一家,估值就達1500億美元,即便洛馬和波音等老牌航天企業,市值都在1200億美元上下。是以,在經濟體量和産業規模上,中美之間還有着數量級水準的差距。

美國蔡斯經濟計量學會根據生産函數理論從宏觀經濟方面分析了美國NASA的研究與發展投入對美國國民生產毛額增長的影響,計算結果是1∶14。即NASA在航天科技每投入1美元,就對美國民生產毛額産生14美元或更多的經濟效益。如果我們将廣義的航天經濟,包括應用、消費、文創、文化、文旅等延伸産業納入考察的視野,這種差距就更為巨大。與美國發達的航天消費品市場和航天文化産業相比,我們的航天經濟體系和航天文化産業的發展是與中國航天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的。如果以商業航天為核心的航天經濟發展滞後,國家航天與商業航天發展失衡,以規模化應用市場、 大衆化消費市場、社會化文化市場為支撐的航天經濟形态發育遲緩,就難以為航天強國的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和文化基礎。

事實上,當航天成為國家戰略競争的重要一環時,航天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和航天文化的繁榮才是航天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美蘇航天競争,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最終落敗,很大程度不在于航天技術本身,而在于其航天經濟和航天文化上的差距。

  • 沉思三:要在發展戰略、政策支援、市場地位、扶持力度等諸多方面大力支援商業航天的發展

傳統航天從本質上是一種國家行為,是以國家發展規劃、戰略目标為牽引的太空探索活動,在一定曆史時期,這種模式是重要的、意義非凡的,更是滿足發展需要的。但伴随着體制臃腫、人浮于事、研發及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等弊端的出現,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天的創新發展,逐漸暴露出效率低、态度不積極、産品創新能力低等缺點。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航天就是通過引入市場化營運來改善發展瓶頸的措施,使航天活動不再是單一的國家行為,而是需要考慮投入、産出、利益、效能的綜合行為。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大幅度降低研發的成本,也促使傳統企業做出改變和創新,激活市場的創新機制,同時有利于航天技術的商業化,讓更多的百姓體驗到航天技術帶來的實惠。更重要的是,商業航天也将加快航天領域國家戰略目标的實作,為更深遠的戰略布局提供支援,讓國家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更難、更深、更有意義的前沿探索上。

在國家層面上,從發展戰略、政策支撐、市場地位、扶持力度等方面,乃至資源傾斜和法規出台,以及關鍵時刻的項目支援,對商業航天進行全方位支援,從國家戰略大局和技術發展來看都是意義深遠的。特别是民營航天企業的生存環境和市場公平,以及政策支撐、資金扶持等方面還需要極大的提升和改善。

在這個意義上,商業航天應當也應該成為中國航天競争的重要力量,并以此建構航天産業體系,成為國家航天發展的技術和經濟的深厚土壤。否則,在商業航天領域,乃至最後的國家航天層面,都會處于不利的态勢。

  • 沉思四:要重視航天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杜絕形式化,更要警惕航天生态環境的庸俗化

現年102歲的王希季院士曾經說過:“(航天)這些事情我們之是以能夠成功,一是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二是靠‘兩彈一星’精神”。可見,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的精神基石。

但令人憂慮的是,一方面,傳統的航天精神在行政層級體系和官本位文化的侵蝕下,逐漸演變為對下不對上,口号化的官樣文章和表面功夫。另一方面,新的、具有時代感的航天精神也處于被抑制狀态而難以生長發育。

更需要警惕的是航天生态環境的庸俗化,如隻做官,不做事;隻講名利,不講貢獻;隻因循保守,不創新突破,隻撈取地位權力,不承擔風險責任……

  • 沉思五:要建立開放的、包容的航天産業系統,吸納積極的外部因素

航天系統長期以來的封閉性,形成既得利益集團的閉環,大包大攬,讓“航天+”難以得到實質性推進。特别是在航天應用和航天文化等衍生産業上,對外部積極的、活躍的因素采取排斥态度,甚至“拿來主義”的不道德行為,極大地阻礙了外部社會力量共同建構“大航天經濟”的努力。

  • 沉思六:要加快航天領域新型舉國體制的建設和混合所有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推動航天體制、機制的轉型更新

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航天在新的曆史時期實作跨越式突破的重要制度手段,隻有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市場與創新相統一,激發高效的創新動力、創新能力與創新活力,在現有基礎上更好地整合全國、全民的資源與創造力,赢得創新發展的戰略主動,才能可持續地提升大陸航天科技與産業發展水準。

混合所有制改革則是新型舉國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新型舉國體制以技術創新和突破為旨歸,使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産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戰場、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而混合所有制則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政産學研深度融合模式,形成緊密的融合體,聚合各類資本資源,成為新型舉國體制推進的重要途徑。

航天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是達成三個目标的統一:一是航天先進技術的研發、融合、擴散和轉移;二是轉換企業的經營機制,由行政化體制向市場化體制轉變;三是吸收社會資本,優化治理結構,解決内在發展動力和外部發展資源的問題。其核心是建構聯合協作、共同推進的綜合創新體系。

三、結語

反思不是全盤否定。反思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思考中國航天的未來選擇和可行路徑。目前,中國航天正處于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戰略機遇期和戰略轉型期,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也要認識道路的曲折;既要堅定信心,也要正視沖突,方能行穩而緻遠。

我們期待,中國航天能夠有一次深刻透徹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滌新,迎接未來的挑戰。

>End

進入公衆号,閱讀《中國航天:反思與沉思(上)》

本文系“太空與網絡”公衆号原創,轉載全文及引用核心觀點至微信公衆号或其它新媒體平台、及網站,請注明出處、公衆号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态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