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失誤 喪權辱國

作者:山與海真人

北宋末年,國内沖突激化,國外關系也有所改變。原本北方隻有遼國一個威脅,卻在遼國的東方叛離出女真人的金國。并且遼金戰争十分激烈,緻使原屬遼國的鐵骊、兀惹、高麗等屬國都歸入了金國,遼國越來越孤立。到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時,金兵侵遼的攻勢已經勢如破竹,遼國正在苟延殘喘。

北宋王朝以為複興的時機已到,應該随潮流而動。主要大臣都想一舉滅掉遼國,去除北方威脅。禦史中丞王黼、太師蔡京及童貫等人,極力主張趁火打劫;乘遼國危難之機,出兵奪取燕、雲二州,收複失地。

王黼說:“中國與遼雖為兄弟之邦,然而百餘年間,他們擴大邊域,對我們傲慢的事太多了。他們執行弱肉強食政策,以武力至上。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收回燕、雲,女真金國今後強盛時,這些地方就不可能是我們的了。”

雲、燕那地方,是180年前,石敬瑭為讓遼國支援他當皇帝,送給遼國的。後來,宋朝成立時,已經是生米煮成熟飯,沒能收回。曾在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聖宗簽訂的“澶淵之盟”。條約中規定出兩國關系的内容,互相遵守,保持友好。

此時的北宋,每年仍然要向遼國進貢10萬兩白銀和20萬疋絹,換來遼國不侵犯宋朝邊界。是以從表面上看,二者是友好國家。實際是宋朝用錢,買來暫時的平和。這樣的局面,已經維持了一百一十八年。

現在,北宋看到金國後勁很大。便由蔡京和童貫主持,暗中與金國串通,在黃海之中的船上,簽訂了宋金兩面夾擊遼國的“夾攻之約”。宋朝是想火中取栗,先幫助金國滅掉遼國,同時再乘機收回燕、雲兩州。

曾有趙隆等官員上書說,這樣做的後果是不會好的,請求朝庭不要這樣做。他們強調了宋遼友好已經百年,金人兇悍,其野心非宋人所能駕馭。與虎謀皮,後果難料,不可走這步險棋。

大臣鄭居中主張不宜幸災而動。他說:“這樣做,是在讓百萬生靈肝腦塗地。”

大臣安堯臣為了這事,專門論述了宋軍北上進攻燕、雲形勢優劣的結果。他說:“臣恐異時唇亡齒寒,給那些強敵以口實,使他們有機會窺視中國,但願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生靈。”

顯然,很多人都看到了女真人的野心,決不單是背叛遼國,而是意圖天下。

這時的遼國,也曾派使臣來宋朝求援,但都被宋朝斷然拒絕。

而宋朝國内,則是一些權臣上位。高俅這個奸賊,當上了開府儀同三司。童貫正式率軍北征,至高陽關。并向遼國發出了“誰能獻燕京城,封給節度使官職”的招告。都統制種師道曾勸童貫不要這樣做,童貫不聽。

遼國派使臣來說:“女真能叛遼國,也必定是宋朝的惡敵。現在你們為一時之利,放棄百年和好,結新起鄰居,是積聚以後的禍患。能說是最好的計謀良策嗎?不可以這樣做。救災恤鄰,古今通義,請你們大國考慮。”

童貫按朝庭指令,以強兵橫壓遼境,卻隻赢得怆惶南顧,兵敗如山。雖然宋兵敗了,卻也沉重地打擊了遼國的實力。對金國來說,也算是有利地配合了金國戰事,執行了“夾攻之約”。

遼國的末日已現,盡管有西夏李良輔帶領三萬精兵來救遼國,依然被金兵打得落花流水。遼國更是如服了砒霜一般,隻剩吐最後一口氣的機會了。

遼國雖然滅亡有日,但打起北宋兵還是很有力的。童貫連續三次帶兵攻打燕京,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是金兵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燕京,摘了最後的果實。

宋朝想向金國要回燕京和其他更多的地方,金國卻說宋國沒有執行“夾攻之約”。說宋朝沒有打下遼國的地方,隻答應把燕京租給宋朝。還要讓宋朝執行“夾攻之約”中的規定,每年向金國貢獻10至20萬兩白銀。

《宋史》(元脫脫著)載:“初,朝議與金約,但求石晉賂契丹故地,而不思平、營、灤三州非晉賂,乃劉仁恭所獻以求援者。王黼欲并得之,金主不肯。”

北宋的一枕美夢,在女真人的強力下被打破。幼稚的北宋人企圖以談判獲得國家利益,隻是一湘情願而已。北宋朝庭派趙良嗣到金國交涉燕、雲等事,被金國皇帝拒絕。

完顔阿骨打說:“我聽說中國大将劉延慶勇猛,他領15萬大軍出征,一個早晨就不戰自敗,中國何足道!我軍自己打入燕京,與你何幹?今為我有,中國怎麼能得到呢?”

後來,幾經折騰,金人答應退出燕京。卻将燕京的金帛、子女、職官、民戶等席卷而東。童貫進入燕山府的時候,不過一座空城而已。

金兵撤走時,完顔阿骨打對部下說:“海上之約(夾攻之約),不可忘也,異日汝等自圖之。”

金兵撤出燕京,是出于戰略的需要。當時,遼國還未徹底滅亡。在事實和危機的懸卵之下,宋主還未清醒。尚不思危機,還想落井下石。宋朝為金國誘捕了遼國末代皇帝,想以真誠幫助金人,求得金人寬容。

宋朝得一燕州空城,勞民傷财,既要調整百姓,充實空地,又要調集糧食安撫民心……。又加之災荒欠收,國内饑兵為盜,賊禍四起。聚衆多者30萬人,少者二三萬,不可勝數。弄得若大天朝,焦頭爛額。

待金兵完全掃除了遼國的殘餘勢力,捉住遼皇以後,便立即籌謀重新奪取燕、雲之地。并以此為跳闆,大舉攻宋。“夾攻之約”已經成為廢紙,北宋天朝将直接面對金戈鐵馬。

在大金面前,北宋再沒有什麼遮掩了。無唇之齒,隻能直接面對寒風。金兵乘勝向南,陸續攻陷澶州、薊州……。

遼時,宋遼尚有“澶淵之盟”,友好百年。現在澶淵成了金國的地方,金國人是不會再與宋朝簽什麼約的。宋朝太尉郭藥師兵敗降金,為金先導,矛頭直指汴梁。在金國棋盤上,下一步便是滅掉北宋了。

在惡劣的形勢面前,宋徽宗知難而退,當了太上皇。

金兵一路打向北宋首都,所向披靡。把汴京城團團包圍,并派使臣索要一千萬錠黃金,二千萬錠白銀,一千萬匹絲帛。于是新上任的宋欽宗皇帝不惜百姓資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至是民以金銀未足”,“又分遣搜戚裡、宗室、内侍、僧道、伎術、娼優之家”。北宋政權到了此時,也顧不得面子,連娼妓的錢和金銀也搜刮出來為自己延續勢力。

金兵卻已然不依,刀劍相向……。

宋欽宗當着衆人面,“掩面大哭曰:‘宰相誤我父子’”。

靖康年隻過了一年多時間,徽、欽二帝便被金兵虜往東北,去“坐井觀天”。

曆史不能假設,但形勢是可以看出來的。在明知女真人虎狼之心的情況下,如果宋朝能守百年和好,不與金人搞什麼“夾攻”,伸手幫契丹人一下。則北宋還是北宋,遼國卻不同過去。遼國要傾盡全力對付金國,更無能力南侵北宋。到遼國受制于金國時,再乘機向遼國要回失地,遼國豈有不肯之理?豈非不戰而屈人之兵?或在遼國危難之時,向遼國要回雲、燕二州,或者解除檀淵之盟的貢獻責任,都是很容易的。同時,遼國也會自然成為宋朝北疆的一道抵禦外敵的銅牆鐵壁,那時既有遼國為牆阻強金,又可壯大自己國力。北宋豈不可以留出時間發展自己?強大之後适機發動,更圖發展,豈不更穩妥?

再說,王黼、蔡京、童貫等人豈不知金國野心?隻是,他們看到的是金國得勢後,宋朝再也得不到燕、雲之地。他們看不到自己滅國的危險,更不知道利用鄰國做為自己保護牆的知識。也必須說,他們在一心為國謀土地,不能否認他們為國家肝腦塗地的忠心。可是結果怎樣?——換來的是喪權辱國,是把自己主子送入冰天凍地的“井窟”中……。

是以,國人把王黼、蔡京、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六人稱為“六國賊”

(以上引句和基本内容,均來自《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