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當今世界的戰略性産業,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近年來,随着全球晶片需求的增長和供應鍊的緊張,各國紛紛出台政策,加大對本土晶片制造的投入和支援。從美國、德國到以色列,全球晶片廠建設正呈現一種“遍地開花”的态勢。
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将向半導體企業微芯科技提供約1.62億美元的聯邦激勵資金,以促進該公司的半導體供應鍊向美國本土轉移。這是美國基于《晶片與科學法案》釋出的第二筆撥款,該法案旨在提供390億美元刺激本土的晶片制造業。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表示,希望美國生産的全球半導體占比從目前約12%的水準提高至接近20%。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除美國外,德國、法國、日本、南韓和以色列等國也紛紛推出了補貼等激勵措施,以促進本國的晶片生産。其中,英特爾在德國、波蘭、意大利和愛爾蘭等國都有新的晶片廠項目,總投資額超過400億歐元。歐盟委員會也宣布《歐洲晶片法案》,将利用430億歐元投資,使歐盟的全球晶片産量占比從不到10%提升至2030年的20%。
在亞洲,日本政府已将半導體定為對經濟活動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産業,并撥出2萬億日元,為企業在制造設施、晶片制造裝置和半導體材料方面的投資提供高達50%的補貼。台積電也正在日本熊本建造新的晶片生産基地,日本政府為此提供了約32億美元的補貼。南韓政府則計劃到2026年吸引550萬億韓元的投資額,并通過擴大稅收優惠和支援,提振國内晶片業。英特爾和三星電子也分别在以色列和南韓建造了新的晶片廠。
國際晶片廠企業也積極投資中國市場。據新華網,美光科技計劃未來幾年對其位于西安的封裝測試工廠投資43億元人民币,并引進全新且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裝置。意法半導體則與A股上市公司三安光電成立一家合資制造廠,進行8英寸碳化矽器件大規模量産,該合資廠全部建設總額預計約32億美元。
為什麼各國都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晶片廠?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邢予青對本報記者表示,半導體是現代産業的基石,涉及人工智能、通信和自動駕駛技術。原本,全球價值鍊的運作依賴于不同國家企業間的信任和合作。但随着各國間的信任度降低,許多國家開始自行建設半導體工廠,這就是“全球遍布半導體工廠”的現象。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價值鍊研究院和世貿組織聯合釋出的《2023年全球價值鍊發展報告》,在過去四十年中,無晶圓廠逐漸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主流商業模式。從全球布局來看,美國的無晶圓廠公司專門從事內建電路設計和營銷,而東亞的半導體公司則負責晶圓制造和下遊生産活動。在這一模式下,在2018-2023年期間,中日韓等東亞經濟體和新加坡的半導體制造産能合計約占全球總産能的80%。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美國的晶圓制造能力僅占全球的11%,歐洲則為9%。
該報告認為,目前,半導體全球價值鍊正處于大規模轉型期。以前往往是由同一半導體公司進行内部設計和制造,但近年來,半導體的設計和制造在組織和地理上日益分離。同時,随着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伺服器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半導體制造在技術方面變得更加複雜,在資金投入方面也變得更加資本密集。這些特定行業的特點對目前各國在本國建設半導體的政策舉措提出了根本性挑戰。是以,必須謹慎看待這些政策努力。
#文章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