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作者:蘭子記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話說,今日的莫斯科萬家燈火、欣欣向榮,優雅的歐式建築更是令人心生向往。

可在數百前年,那裡的景象,雖不美麗,卻也壯觀……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39年對波蘭的瓜分

據史料記載,有超過170萬的維京士兵對僅有60萬兵力的波蘭軍隊展開攻勢,連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導緻波蘭關鍵城市受到嚴重破壞。

事實上,波蘭政府曾寄望于普裡佩特沼澤地進行最後的反抗,然而被俄羅斯軍隊的介入所打破,這無疑給整個波蘭抵抗力量帶來重大打擊。

這次德國對波蘭的侵略将永遠被視為二戰曆史上最慘絕人寰的事件之一,同時也警示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39-1940年蘇芬戰争

彼時,正當世界籠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時,1939年,蘇芬兩國本着嚴謹的邏輯,進行了在世界大戰中尚屬罕見的全面戰争。

而這場戰争最終以《莫斯科條約》的簽署畫上句号。

在實力強勁的蘇軍面前,芬蘭人民憑借自身的堅韌毅力和英法志願軍的加入,艱難維持着國家的獨立地位。

作者認為,此次蘇聯的軍事行動,也意味着他們掌控着從聖彼得堡到摩爾曼斯克鐵路沿線地區,進一步提升了其戰略地位。

蘇聯對德日的恐懼使其決定向已經獨立22年之久的芬蘭發起挑戰,悍然挑起了衛國戰争。在1939年11月,蘇聯跨過邊境直接入侵芬蘭,戰争過程瞬息萬變。

然而,在奉行獨立主義的芬蘭軍隊以及來自法國和英國志願者的支援下,這場戰争并未持續太長時間。

随後,雙方經過多輪談判,終于在1940年3月達成協定,簽訂《莫斯科條約》,芬蘭是以結束了紛争。

從國際層面來講,此次蘇聯占據大片列甯格勒周邊領土,标志着從列甯格勒通往摩爾曼斯克的鐵路線得到強大保障,這也是其積極進攻取得的顯著成果。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39-1940年蘇聯的吞并

在納粹鐵蹄的吞噬下,蘇聯防線逐漸崩潰,德國軍力即将威脅到廣闊的東部地區,形勢岌岌可危。

1940年希特勒向蘇聯提出東擴要求後,蘇方立即采取行動,加強防線。然而1941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蘇聯防線竟未能抵禦住德軍鋒芒。

經過一番精心準備,至1940年6月,蘇聯成功建構防禦體系,意圖阻止德軍進一步東移。

然而,戰場瞬息萬變,1941年6月,德國悍然發起對蘇攻擊,蘇聯防線瞬間瓦解,德軍得以長驅直入。

戰争所帶來的破壞令人瞠目結舌,據史料記載顯示,僅在烏克蘭一地就有近三百萬人死于非命,這無疑是曆史上最為慘重的人道災難之一。

講句實話,和平對于世界各族人民至關重要,隻有國際社會攜起手來,才能真正實作和平與發展的美好願景。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2年德國控制的蘇聯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蘇聯的征服導緻了大量的資源流失和勞動力遷移至國外,同時還帶來了國内的反抗力量激增。

據曆史資料記載,數以十萬計的俄羅斯人被迫成為德國企業的體力勞動者。

由于機器等硬體裝置的流失,以及鐵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受到破壞,烏克蘭等東部地區的生産能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然而,蘇聯并未就此屈服,他們試圖采取一項名為“東移”(将部分工廠和物資轉移到相對安全的東部地區)的戰略來緩解德國占領給經濟帶來的影響。

再者,即使在被德國占領長達3年的時間内,蘇聯反動武裝仍不時發動攻擊,對工廠、商店及農作物進行破壞,以此表達反抗德國的決心。

盡管面臨着重重困難,但蘇聯在這特殊的曆史背景下,仍然表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強大的應對能力,他們的種種努力為戰後蘇聯的重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1年-1945年蘇聯的工業和盟國的援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曆史性的激戰中,盡管蘇聯面臨着德軍占領烏克蘭、列甯格勒封鎖等困境,而其他主要城市如莫斯科與斯大林格勒也在激烈作戰之中,但這并未能阻止其衆多工業基地的運作。

彼時,那些位于烏拉爾山南北兩側、高加索地區的伏爾加河畔及中亞的工廠等,這些地方在戰争期間仍舊保持着高度的生産效率。

在柏林以東的遼闊地域,盡管波蘭的工業化程度已經很高,但蘇聯仍然牢固地掌控着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及其周邊。

同時,在廣大的内陸腹地,中亞各州的工業基地也持續運轉,保證了生産線的持續運作。

在英國和美國的大力援助下,大量援蘇物資沿着波斯灣、太平洋和北冰洋抵達蘇聯。

作者認為,這些物資不僅維持了重要産業的正常發展,更保障了人民生活所需。這也為後來蘇聯的勝利埋下了堅實的基石。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1年德國分割蘇聯的計劃

在德國閃擊蘇聯之前的數月間,納粹上司層曾秘密商讨如何瓜分統治區的領土。

他們期望通過對烏克蘭豐富糧食資源、高加索油田、烏拉爾礦山、吐蕃斯坦煤炭以及棉花的占領,為納粹帝國帶來巨大利益。

這份戰略計劃,由納粹重要人物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設計。

1940年8月至1941年5月間,即德國着手入侵蘇聯之前,納粹高層進行了一系列秘密會議,讨論如何有效地管理新征服的地域。

此次激進的領土擴張思維,源于納粹對烏克蘭豐富糧食資源、高加索油田、烏拉爾礦山、突厥斯坦煤礦與棉花的垂涎。

為了實作這些遠大的計劃,納粹将目光投向了那片廣袤無垠的俄聯邦土地。

事實上,這次秘密會議所描繪出的美麗願景,使得羅森堡所策劃的戰略方案成為納粹上司者們深入探讨的話題之一。

然而,這樣美好的願望僅存在于紙面之上,實際情況則是德國在領土擴張過程中遭受到重大的挫折。

蘇維埃軍隊在斯大林的指揮下,有預謀且果斷地摧毀了納粹的入侵行動,并依靠防禦性政策堅守疆土,進而極大地限制了納粹的企圖。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1年-1944年德國在東部的行政管理

最近,作者在翻閱史書時發現一份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蘇聯及波蘭實施暴行的報告:逾580萬猶太人和衆多蘇聯及波蘭平民遭受了滅絕人性的屠戮。

據史料記載,約有210萬蘇聯士兵在戰争期間被虐待并被有意饑荒緻死。

而在城市和集中營内,更有近600萬猶太人遭遇了悲劇性的命運。此外,還有同等數量的非猶太平民被殘忍殺害,這其中也包括了210萬名無辜的蘇聯兒童。

這些血腥的曆史真相應當被銘記,以警示未來不要再發生類似的人間悲劇。

同時,我們也要感謝那些勇敢站出來揭露犯罪的幸存者們,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讓世人認識到了戰争帶來的巨大傷痛。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2年德國的計劃與征服

盡管在1941年發起猛烈攻擊,但德國并未成功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這也成為二戰關鍵性的轉折點之一。

德軍在1941年奪取莫斯科的計劃宣告失敗。

盡管企圖暗度陳倉,從南方向攻打斯大林格勒,欲圖切斷莫斯科與東線的聯系,但其行動遭遇挫敗。

與此同時,侵襲高加索地區油田的計劃同樣未能得逞。

從彼時的國際局勢來看,這些事件均标志着德國在二戰中的進攻受阻,其戰略優勢出現動搖。

反觀蘇方,成功抵擋住德國的攻勢。巧妙利用戰争政策和合理戰術,使得莫斯科最終得以保全下來。

這也為接下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2年9月至1943年2月對斯大林格勒的圍困

曆經五個月的激烈戰役,紅軍成功奪回了斯大林格勒,并在這個過程中徹底擊敗了德軍。

這是自戰争開始以來,德軍首次面臨軍事失敗和全面崩潰的境地。

此次經典戰役的發生地點位于伏爾加河北部。

來自德軍的企圖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北上進軍伏爾加河地區的計策曾被這座城市中的頑強抵抗所挫敗。經過長期的戰鬥,這座遭受摧殘破壞的城市最終得以重獲新生。

德軍在此次行動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困境。情報顯示,他們已經完全陷入包圍圈内,幾乎沒有可能順利突圍并獲得支援。

是以,在付出重大人員傷亡後,精疲力竭的德軍終于選擇在1943年2月無條件投降。

作者認為,此次戰役不僅對蘇聯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也給全世界帶來了希望。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标志性的轉折點之一,揭示了紅軍的強大實力以及勝利的光輝前景。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1943年-1944年紅軍的進攻

據史料記載,蘇聯在1944年春季成功實作全方位反攻,波蘭領土被全部解放。這标志着戰前德軍占領的領土已基本收複成功。

其中,德名斯堡與俄羅斯之間長達千裡的前線,以及波蘭南部的塔甘羅格至喀爾巴阡山脈一帶,也均已得到解放。此舉終結了德軍對列甯格勒漫長的封鎖計劃。在蘇軍反攻下,波蘭境内大部分納粹軍隊被消滅。

深入分析北面地區,我認為,列甯格勒戰役可以說是這場戰争的重要轉折點。

在此次進攻中,德軍的防線被徹底打亂,失去了對列甯格勒長達八個多月的封鎖。同時,蘇聯軍方還在反攻中,成功地消除了德占區内德國的抵抗力量,包括德軍俘虜和友軍。平民們終于重新獲得了自由的權利。

波蘭地區作為戰争的重災區,共有約1.8億人口受到影響。如今蘇聯軍隊已經成功地解放了這些淪陷區,使得大部分原本屬于波蘭的領土重歸祖國的懷抱。

在波蘭東部直至喀爾巴阡山脈的地區,蘇聯武裝人員的侵略腳步并未停止。至三月底,蘇聯不僅收複了廣闊的波蘭失土,而且,幾乎全部恢複到了1939年的原有邊界線水準。

此次反擊行動不僅極大地增強了蘇聯對抗納粹分子的信心,更是對堅持戰鬥的蘇聯士兵們作出了最好的回報。

這些勇敢堅韌的戰士們在過去的許多艱苦鬥争中,始終堅定不移,不畏艱險,一路挺進至敵人腹地,成功地削弱了德國軍隊的勢力,為波蘭人民帶來了解放的曙光。

俄國曆史:11張地圖,揭秘1939年—1945年,蘇德戰場的博弈風雲

結語

曆經千百年滄桑巨變,從最早零散的地理區域的記錄到如今完整詳實的地圖描繪,俄羅斯地圖正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人類文明的長卷。

在這裡,我們可以探究歐洲與亞洲之間漫長的曆史界限,更能詳細了解俄羅斯特立獨行且持續不斷的曆史背景。

這些豐富多樣的曆史素材,将俄國地形圖和曆史長河互相連接配接,讓參觀者得以感受俄羅斯曆久彌新的頑強生命力以及曆史運動的磅礴力量。

我始終認為,解讀地圖就如同深度了解曆史,了解曆史亦能更好地了解俄羅斯的地貌特征以及社會變革的變遷規律。

參考資料:

Lobanov-Rostovsky, A..‘Anglo -Russi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Centuries',Russian Review, vol 7 (New York,1948)

Parkes, Harry,‘Report on the Russian Caravan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 ofthe Royal Geographic Society, vol 25(London,1854)

Stanhope, Henry,‘Soviet Strength at Sea’, The Times(London,25 January1971)

Sullivan, Joseph L.,‘Decembrists in Exile’. Harvard Slavic Studies,vol 4(The Hague,1954)

Wildes, Harry Emerson,‘Russia’s Attempts to Open Japan’, Russian Review,vol 5 (New York,1945)

Yakunskiy, V. K.‘La Revolution Industrielle en Russie’,Cahiers du MondeRusse et Sovietique (the Hague,196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