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周朝(西周)

作者:可愛的小米粒love
文史-周朝(西周)

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姬姓,名發。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曆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0年,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事件:武王伐纣--周武王發動牧野之戰,打敗商朝,建立西周。

決定性戰役:牧野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商纣王失敗的原因是商纣王的殘暴導緻士兵 臨陣倒戈。

引申成語:臨陣倒戈。

定都:鎬京(史稱西周),今陝西西安;

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周天子打下天下之後,将土地分封給功臣和王族,建立諸侯國,主要目的是鞏固王室,擴大疆域。如姜子牙被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王族如其弟周公旦被分封到 魯地建立魯國。采用嫡長子繼承制,必須是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這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和 分封制互為表裡。

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出自《詩經》,當時的井田制就說明整個天下的土 地歸周王所有,由于當時的土地縱橫交錯,形同井字,是以稱為井田制。

西周著名人物介紹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纣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傳說中的“周公解夢”的周公就是他。

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區(今河南省安陽市附近)周圍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叫“姬鮮”,周文王的第三個兒子)、蔡叔(叫“姬度”,周文王的第五個兒子。)、霍叔(叫“姬處”,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成王繼位,時年13歲,周公就輔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與纣王之子武庚糾合,聯絡一批殷商的貴族,并且煽動東夷幾個部落,聯合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三監之亂最終由周公東征平定,殺武庚、誅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人。

西周與東周的曆史分界事件:犬戎之禍發生于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周幽王,鎬京殘破,于是繼位的周平王東遷至雒邑。

西周青銅器

文史-周朝(西周)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尺寸及造型: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

價值:器内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文史-周朝(西周)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尺寸及造型:尊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價值:尊内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建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獻記載可互相證,起到了證明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曆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 尊裡的“中國”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建立的都城成周,是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 何尊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一系列活動。

文史-周朝(西周)

牛首夔龍紋鼎:1979年12月10日出土于陝西淳化縣史家塬,

尺寸及造型: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腹深54厘米,耳高28.6厘米,重量:226千克。此鼎為雙立耳三足圓鼎。其獨特之處在于,器腹有三個環狀耳,與下面的三個柱足一一對應。器腹靠近口沿處飾有一圈夔龍紋,共六條夔龍,兩兩一組,每組中間隔以扉棱。在每個扉棱下面,還有一個圓雕牛首圖案。支撐鼎身的三個柱足上飾有獸面紋。

折觥:1976年出土于陝西寶雞扶風莊白村。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文史-周朝(西周)

尺寸及造型: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寬11.8厘米,口橫7厘米,重9100克。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起的獸形,高鼻鼓目,兩齒外露,長有兩隻巨大曲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頸部這段的扉棱做龍形,兩側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龍。蓋的頸部以下,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隻立體的獸耳。器身曲口寬流,鼓腹,每邊的中線和邊角都飾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組成幾組饕餮紋面,顯得莊重大方。紋飾通體分為三層,以獸面紋、夔紋為主紋,雲雷紋為地紋。其間配以象、蛇、鸮等動物,形态逼真。觥體後部有一鋬,上部做成龍角獸首,中部為鸷鳥,下為垂卷的象鼻,兩側還有突出的象牙。圈足扉棱間飾回顧式龍紋。器底可見明顯的對角線交叉的範痕。

價值:折觥屬方形兕觥又較少見,是青銅器斷代的标準器,工藝精湛,是青銅鑄造的代表之作。具有較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番外篇:

岐山臊子面: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傳周武王伐商時在岐山遇到像“龍”的怪獸。殺了怪獸,為了鼓舞士氣,決定每人分吃怪獸肉。但是人太多,不夠分,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雛形。

《周公解夢》:是根據人的夢來蔔吉兇的一本解夢書籍,它對人的七類夢境進行解述,書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孔子夢的“吾不複夢見周公矣”在儒家經常會出現。 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家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系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