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不是說這他真能飛起來了,而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地理現象,指的是原本屬于自己管轄但不與本區接壤的土地。如果想要到達,隻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才能來到自己的這塊土地,故取名為“飛地”。
而讓意外的是,中國在英國竟然真的有這麼一塊“飛地”,曆史更是長達140之久。
140年,一竿子便捅到了晚清時代。
那是中華民族的噩夢,可在當時,晚清皇帝們卻靠在龍椅上仍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遮住雙眼,對西方崛起視而不見。
而剛剛經曆了工業革命、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為了傾銷他們富裕的商品,便盯上了東方5000年古國這塊大肥肉,掀起了兩次鴉片戰争,中華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于是一些仁人志士意識到了“開眼看世界”的重要性,積極向西方學習先進知識,并引進外國裝置,如海軍軍艦,而故事的起源便發生于此。
1879年,清政府向英國訂購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号、超勇号,而當時也不講究什麼送貨上門,清政府得自行派人漂洋過海去接收,并順便在英國學習技術。
但萬裡之遙,長途颠簸中,兩名水師官兵袁培福、顧世忠不幸客死他鄉。
由于當時也沒有遺體儲存技術,根本無法落葉歸根,清政府隻好在英國紐卡斯爾市聖約翰墓園購買一塊土地,将兩名不幸病逝的水師官兵下葬。
而在這之後,這塊墓地又接收了多位死在異國他鄉、一生為國強民富而奮鬥的先輩,多名奔赴海外學習的北洋水師官兵都安葬于此。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海軍将領程璧光率“海圻”艦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還專門來紐卡斯爾祭奠五人,并為他們重修了墓碑。墓碑上寫着“大清故勇”的字樣。
在之後,中國國内更加風起雲湧,時代瞬息萬變,但中國人從來沒忘記海外有孤忠,到了21世紀,當地已有三座墓碑坍塌,中方緊急派人修繕。
在這次修繕中,中英雙方再次明确,這塊區域确實屬于中國:清朝府通過駐英使館購買,大約有180平方英尺(約16.7平方米),當時總共花了15英鎊自1881年算起,至今已經142年了,産權仍然歸中國所有。
華人們在烈士墓碑前感慨:百年前,我們被打斷了脊梁忍辱負重。百年後,我們扶起了墓碑揚眉吐氣!謹以此告慰英靈,願國人莫忘曆史,世代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