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 文|老墨

就在近期,樓市政策又開始了狂風暴雨模式,似乎又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地方城市、國家又要“動真格”了。真的是這樣嗎?

的确是這樣,其實我們捋一捋思路就非常清楚,雖然這些政策中的一部分,此前就已經提到過,但是重心明顯轉移。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01 /我們談談自己對當下樓市的看法。

不可否認,從房價角度來說,當下确實很尴尬和沖突。如果有人說房價沒跌,那絕對是故意的,在《2023年6月中國主要城市房價回撤排名》就非常直覺:溫州-36.7%、石家莊-29.3%、鄭州-27%、青島-23.3%、天津-22.6%。請注意,“回撤”的意思正是當下房價和過去巅峰房價的對比,這就非常明顯了。

可問題是就算跌了三成,很多人還是覺得遠遠不夠,要麼直接5折“腰斬”,要麼1折“骨折”。之是以有這樣的想法,根本不難了解,一是收入壓力大,二是開銷支出多,每個月就算不是月光族,兜裡也沒幾個錢了,怎麼可能還有閑錢買房?

其實對此,國家早已經了解。作為集中了居民60%财富,貢獻了13%GDP的民生行業,國家需要它穩定。是以這樣來看的話,其實一切就都非常清楚了。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02 / 相比過去,國家開始“動真格”了。

此前我們就讨論過,樓市說到底就是三點:1、買方;2、賣方;3、房價。我們仔細看看,過去需要的種種政策,是不是都可以概括為這三個方面。

可問題是不可能做到均衡,肯定有“偏科”,大都集中在前者,而關于房價,卻很少直接提及。

可是這次,卻直接幹預,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11月24日,有人投訴成都一樓盤降價40%賣房,從1.5萬/平-1.7萬/平暴跌至9000元/平,頓時引發議論熱議,最後的處理結果不出所料,最終被官方以“涉嫌擾亂正常秩序,暫無法辦理備案”處理。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我注意到了,很多網友并沒有接受這個結果,原因非常簡單,他們認為隻有房價暴跌才是最好的出路。其實很多人都想錯了,問題關鍵并不是不能降價,而是不能暴跌40%。

實際上,表面來看開發商打六折出售,确實利好我們購房者,然而這種價格戰會産生嚴重後果,一是開發商無力繼續造房,隻能爛尾;二是幹脆不早了,卷錢跑路。這并不是我子虛烏有,确确實實存在。

是以目的非常簡單,降價是可以的,10%-15%都可以備案,部分城市的樓盤甚至30%也能備案,但是開發商的這種自斷臂膀,背後肯定有問題。

近期國家的種種動作,無疑就意味着樓市出現了新動向,就是給開發商“輸血”,“三個不低于”的融資,就是想穩住開發商,不讓他們丢包袱跑路,把爛攤子丢給社會和群眾,到最後還得是地方财政接受,群眾還是怨聲載道。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03 / 對于違背市場的大幅度降價,我們自己一定要學會提防。

大家都想錯了,我們想讓房價下跌就必須有個前提:不能出現爛尾。

諸如此前恒大7折賣房,一套100萬的房子便宜了足足30萬,可是最後呢?買房的人有多少沒有拿到房子?這些潛在的風險才是最大的問題。

一邊付了60萬、80萬首付,每個月還着高昂房貸,卻還要自己租房,另一邊是雖然沒有暴跌,但是至少錢在自己手上,你更希望你遇到哪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沒遇到,才會有僥幸心理,真的遇到了,才知道後悔。

是以,面對違背市場邏輯式的降價,背後肯定有問題,開發商就是商人,首先就講利益,他們怎麼可能賠本賺吆喝。

正如此前我們提到的邏輯,“預售款/定金是開發商造房的重要資金來源。”說白了,降價四成幾乎就是零利潤,他們想要繼續造房就是兩種辦法,一是把項目抵押出去,從金融機構貸款造房;二是靠地方财政支撐。

可問題是不論怎麼做,風險都非常大,現如今房子不好賣是我們的共識,很多人甚至推遲了買房計劃,即便貸到了款,賣不去房子就無法還款,最後的結果就是即便房子能傳遞,我們購房者也要額外交一筆錢,甚至拿不到房本。

國家“動真格”了?刺激樓市無效後,樓市又出現了一個關鍵動向

綜上所述:

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然就不難了解為什麼近期國家動真格,越來越重視開發商的資金情況,歸根結底就是“爛尾”二字。而這次成都樓盤打折40%賣房,實際上就存在爛尾風險,被處理也不奇怪。

正如上文所說,不是不允許降價,而是不可能同意違背市場邏輯的降價,我還沒聽過降價10%-15%被處罰,大家理性思考,切忌盲目跟風。

對此,你怎麼看呢?

歡迎友善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