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半隻腳踏進牛津的王詩齡,才知道李湘的豪門教育,豪在哪裡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用心陪伴和精心養育。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不斷修煉自己,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正向積極的影響。
作者 | 楓子
最近,網上掀起一股“下輩子我當王詩齡”的熱潮。
事件的起因是最近的三個熱搜。
一是,李湘在社交平台上官宣自己退休了,未來的主要任務是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去。
二是,網友曬出的一張照片裡,李湘望向女兒王詩齡的眼神,讓人感覺寵溺和欣賞都要溢出來了。
三是,王嶽倫在采訪中透露,王詩齡決定考牛津大學藝術系。
而這并不是随便說說的。
王詩齡就讀的博奈頓女校,名校錄取率高達40%,牛劍錄取率也有14%。
而她本人在前段時間,也憑實力擊敗了全校90%的人赢得67萬獎學金。
學校發給李湘的郵件中,就明确寫道:
今年的競争非常激烈,但王詩齡的表現非常出色。無論是繪畫作品,還是攝影才能,都展現了充分的藝術天賦。
王詩齡可謂半隻腳踏入了牛津大學。
網上很多人說,王詩齡的優秀都是李湘用錢砸出來的。
王詩齡确實是被富養長大的。
從小穿大牌服飾,用名牌包包,坐勞斯萊斯,一個月幾十萬的生活費......
但把教育簡單了解為砸錢,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光靠鈔能力,養不出王詩齡,豪門教育,奢侈的也從來不是錢。
網上有句話總結得很恰當:李湘強大到為女兒撐起了一個王國。
這是一個怎樣的王國呢?
首先,是從未缺席的陪伴。
李湘在一次采訪中說:“我很愛她,不願意錯過任何跟她在一起的時間。”
在王詩齡還小的時候,她就放棄了很多工作機會,把更多時間留給孩子和家庭。
去年王詩齡考入英國女校,李湘也一直常伴左右,盡管她英語不好,隻能靠翻譯軟體,但她卻努力去适應。
其次,是堅定地維護和認可。
有人說王詩齡胖,她回應:“她不是胖,是嬰兒肥,營養最重要。”
有人說王詩齡生活太奢侈,她回應:“我們這樣的家庭養得起,她想怎麼花都行。”
學習上,她從來都是鼓勵為主,看見女兒的每一個小進步,肯定女兒的每一次努力。
生活上,她開啟誇誇模式,在公開場合誇贊女兒孝順、懂事、善良、高情商,在家裡當面誇贊女兒多麼美,多麼好。
然後,是積極穩定的情緒。
有一回,老師跟李湘回報王詩齡作業沒有交。
李湘便打電話批評王詩齡,結果王詩齡竟将電話挂了。
再打過去,拒接。
換做一般家長早生氣大罵孩子了。
但李湘卻是先反思自己:沒有問清原因直接批評不對、批評的語氣态度也不好。
然後又是分析女兒生氣的原因:爸爸媽媽去長沙沒帶我,也不想我,還批評我。
于是李湘便耐心跟女兒解釋,主動道歉,并表達愛,再談作業。
後來王詩齡也主動認錯,兩人和好如初。
最後,是費盡心思地栽培。
優秀孩子的背後,是父母的奮力托舉,王詩齡也不例外。
在一期綜藝節目中,李湘公開了王詩齡的業餘課程表。
從周一到周日,除了白天必修的文化課,還被各種課外項目排得滿滿當當。
值得一提的是,興趣班雖上得多,但都是尊重王詩齡的想法和愛好。
是以小小年紀的王詩齡這才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英語發音特别道地,用英文講起數學題來,也是頭頭是道,邏輯清晰;
書法、油畫作品,在各種書畫展上頻頻獲獎;曾獲得國際象棋比賽少年組的銀牌;她還彈得一手好鋼琴......
除此之外,李湘還非常熱衷于帶女兒“見世面”。
從小,王詩齡打卡最多的地方,不是商場,也不是遊樂園,而是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以及世界各地的名校。
抛開财富與地位的外衣,我們可以看到王詩齡成長的每一步裡,李湘投入最多的其實是時間,是精力,更是心血。
也是這樣的“豪養”,才造就了如今自信滿滿、内心強大、能力出衆、眼界開闊的王詩齡。
李湘的教育,讓我想起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很多時候,孩子的起跑線,并不是孩子自己決定的。
是父母的能力和眼界,決定了孩子從哪裡開始跑。
是父母的格局和努力,決定了孩子往哪兒跑,怎麼跑。
是以,真正好的教育,并不僅僅是經濟實力上的差別,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功夫。
深圳老師@溫暖的墨脫的分享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新學期,他跟着班主任家訪了近一半的學生,發現了一個紮心真相:
家裡住豪宅的學生與租住城中村握手樓的學生,最大的差别不是家境,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常以為有錢人家的孩子大多纨绔,窮人家的孩子勵志又努力。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他班上那些條件好的學生,平時很努力學習,寒暑假也在精進,不僅要補習,還要學才藝、參加比賽等等。
這些孩子學習也許不一定拔尖,但綜合素質不低,大多落落有方,有教養,善于表達自己,自信又自律。
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僅提供了教育資源,更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興趣、習慣、道德品行,很早就開始給孩子做好了未來規劃。
反觀那些家境不好的學生,大都學習習慣不好,基礎差,學習動力也不足。
而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
他們的父母工作一天後,隻想着放縱一下,不是玩手機就是打牌打麻将,對孩子都是放任自流,很難給到孩子正面引導。
是以最後隻能培養出一個自己的複制版。
當然,也有個别“寒門出貴子”的家庭,那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努力做好了自己,為孩子提供了全面的精神支撐。
就像湖南省的文科狀元何潤琪,出身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準也不高。
但父母卻對教育極為重視,平日裡,父親不僅愛買書,也愛陪着他一起看。
至于成績,考好了就表揚,考差了就鼓勵,從不給他過多壓力。
唯一要求,就是學習态度要端正,習慣要養好。
正是父母的這些陪伴和托舉,才成就了後來的他。
是以就教育而言,豪門與寒門的差距,不在經濟,而在父母自己。
真正的起跑線,也不在門第上,而在父母身上。
那麼,作為普通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努力,為孩子打造美好未來呢?
《人民日報》曾把父母分成5個層次:
第一層次:舍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舍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标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不難看出,給孩子花錢,隻是滿足了孩子最低層次的需求,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滿足孩子高層次的需求,做好孩子前行的引路人。
1. 多陪伴
父母的時間花在哪裡,收獲就在哪裡。
哪怕工作再忙,也請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吃頓飯、聊一下天、散一下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濃濃愛意。
這些父母陪伴走過的點點滴滴,終将彙聚成孩子人生路上的星辰大海,給予他披荊斬棘的底氣。
2. 早規劃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教育孩子不能隻看眼下成績,利用長闆優勢,幫孩子找到目标,激發潛能,為孩子未來鋪路才是明智之舉。
趁早做好教育規劃,孩子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遠。
3. 做榜樣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好的教育,都是父母往自己身上使勁。
當我們将自身的學習和成長放在教育首位,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受到影響,努力去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
4. 給支援
牛津大學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把世界上的父母分成了兩種類型:
第一種父母,把孩子當作礦物,他們準備了一個鑄模,然後孩子依照着模子定型,變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模樣。
第二種父母,把孩子當成植物,他們懷着愛心與知識,給這些植物适當的陽光、水分和土壤,然後在風雨中呵護他們長成自己的樣子。
想要孩子活出自己,活出精彩,我們就要做“支援型父母”。
時常給孩子懷抱、尊重、信任、鼓勵,成就孩子的未來。
有這麼一句話:“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不是偶然,而是父母努力修行的結果。
我們即便沒有李湘的身家,也一樣可以做到:
對孩子的欣賞,對教育的重視,對自我的檢討和不斷地學習。
給孩子底氣和力量,孩子一樣可以閃閃發光。
點個贊吧,與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