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數學老師,我真心舍不得提前教自家孩子數學知識

作為數學老師,我真心舍不得提前教自家孩子數學知識

數學怎麼才能學得好?不少家長早早給孩子滲透數學概念,希望孩子通過早接觸的方式,赢在起跑線上。這種方式,或許能讓孩子在短期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想讓孩子走得穩,更得注重知識背後的東西,這些遠遠比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引光小站(ID: sy-cafe)

文丨小海    編丨May

就數學來講,市面上主要有兩種家庭輔導思路,超前雞娃派和佛系自然派。

超前雞娃派:傾向于盡可能早地把更多數學知識傳授給孩子,像是三歲學加減法、四歲學豎式、五歲手撕方程、六歲小數分數混合運算,都屬于這類。

佛系自然派:主張是小時候就應該多接觸自然、多自由玩耍,像是數學這種東西,等到了該學習的年齡再慢慢接觸,這樣最符合成長規律。

這篇文章并不是要評價兩種方法的優劣,而是從另一個次元聊一聊關于學前教育的思考。

至于最終的結論,可能會颠覆絕大多數家長對數學學習的認識,也與上述兩種方法的主張均不相同,甚至說在底層上是背道而馳的。

是以請容我慢慢來講,不然很難把這麼大的彎給拐過來。

知識和知識下面的東西

我家小朋友恰好在學齡前。我“教”她十以内加減法,估計已經有一年多。到現在,還沒敢正式接觸超過十的加法。

你可能會說,怎麼這麼慢呢?這麼簡單的東西,值得教這麼久?

我舉一個小例子,解釋一下知識和知識下面的東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小朋友們剛學加減法時的狀态,很有意思。像是4+2這種,她算得非常快,直接可以報出答案。

但是2+4這種,她算的就很慢,甚至需要掰手指頭。先伸2個,再伸4個,然後再去數。

成年人會很不耐煩,心想,這難道不是一樣的麼?是以會有難以抑制的沖動,想教她一些東西:

你看,2+4和4+2,這兩個數可以換位置呀,結果是不變的。

如此教幾次,可以讓她快速掌握“加法交換律”這個知識點,再做類似題目就很快了。

但問題是,為什麼可以交換呢?

由于直接接觸到了真理,探究過程中的摸索與思考,對原理的體會,對方法的總結,這些底層能力的訓練也被一并跳過了。

對于一個初學加減法的小孩來講,想發現加法交換律這個東西,确實并不簡單。在引導她體會加法交換律的那一段時間,我每天給她出幾道簡單的計算題,像是:

5+2=

2+5=

6+1=

1+6=

......

前幾天,但凡是大數+小數,她都算得很快;但是小數+大數,算起來就吃力。而且她沒有發現任何規律,每一題都是獨立去算。

有了幾天的計算之後,如果她沒有發現啥,可以适當給一點提示。比如把兩個當成一組,引導她比較一下結果。然後繼續出這種題目。

8+1=

1+8=

在某一天,她突然就能很快寫出第二個算式的答案了。你問她:哎,怎麼寫這麼快?你算了嘛?

她會偷偷地笑,然後繼續寫。很快把題目都算完。

你繼續問:到底怎麼算的?到底怎麼算的?

然後她會很開心地給你解釋:你看,8+1和1+8,這不是一樣的麼?是以上一個知道了,下一個就不要算啦。

你繼續窮追不舍:為啥它倆是一樣的呢?我想不明白。

她會略微想一想跟你說:你看,這邊有8個蘋果,那邊有1個蘋果,都是把兩個合在一起,最後肯定是一樣的。

如此,她大概了解了加法交換律。最重要的是,它不是你直接教來的,而是孩子自己觀察、摸索、體會出來的。

我們比較一下兩種做法。

直接教的方法

簡單直接見效快。但即便你把原理跟她解釋得很清楚,因為缺乏問題引導和探索時間,會跳過底層能力的訓練過程,直接進入知識層。

作為數學老師,我真心舍不得提前教自家孩子數學知識

誘導啟發的方法:

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速度極慢。但時間主要都放在了“案例積累、觀察思考、嘗試總結”等階段,對求索心、研究耐力、研究方法、知識原理等方面的提升,都有很大幫助。

作為數學老師,我真心舍不得提前教自家孩子數學知識

國小數學的知識價值和素材價值

你可能會說,反正最後都是學會了知識,會做題不就行了麼?管它之前怎麼學的?

但即便僅考慮做題,如果一直都是學表層知識,到了中後期也會相當吃力,甚至是無從下手。

像是計算,是最容易提前教的知識。孩子隻要會一位數的加減法,其實不難迅速教他們豎式,完成多位數的計算。

從技法角度來講,這很簡單。無非是讓他們把每一位對齊,豎着一列一列去加,有進位的就往前寫個“1”,一點點去算而已。個人覺得,真要是鐵了心想教,90%以上的孩子都能在幼稚園階段學會多位數加減法。這說明不了啥,也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但問題是,他們不了解為什麼要右對齊,不了解為什麼要豎着算,不了解為什麼要進位借位。

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學習技法、不求甚解、努力練習到熟練的認知循環,漸漸成為标準的流水線勞工。而一旦習慣這種學習模式,就大角度偏離了培養數學底層能力的路線。

這樣,他們看似幼稚園就能算一二年級的問題,比如這種:

作為數學老師,我真心舍不得提前教自家孩子數學知識

是不是感覺很進階?感覺孩子數學能力很強?感覺很有成就感?

但越往高年級,類似純計算的意義會越小。數學終究是推理的學科,僅靠鹦鹉學舌畢竟是學不久的。

雖然都可以算幾千幾萬了,但他可能都無法準确分析這些一位數應用題:

⭐小紅有3個香蕉,小明比她多2個香蕉,請問他們一共有多少香蕉?

⭐小明家有3隻雞、4隻鴨子、5隻小龜,請問一共有幾隻家禽?

⭐外出旅遊,團裡有6個遊客帶着帽子,有8個遊客穿了防曬服,請問這個旅行團一共有多少遊客?

再往高年級,他将更無法了解這些問題:

⭐工廠花了10小時2分42秒完成了9個配件的制造,請你幫助廠長計算一下,平均生産每個配件的精确時間是(     )小時(      )分鐘(      )秒。

⭐ a ÷ b商12餘8。若給a加上7後,再除以b,商是13,餘數是0。數字a是(        )。

越往高年級,數學中潛在的變化越多,考察的重點是原理與性質的了解,而不是比誰的操作更熟練。

這時,很多家長才開始抱怨:

孩子計算能力都還挺好的,怎麼一到應用題,就怎麼都轉不過這個彎呢?講了一題,怎麼就是沒法做到舉一反三呢?

答案是,因為他們很早就被灌輸了錯誤的學習理念,他們隻會按照大人教的标準動作去處理問題。誰見過流水線上的操作工會舉一反三的?他們怎麼可能有能力根據需求來調整流水線設計?

在中年級,還可以通過大量刷題,把所有類型的解題方法都記憶下來。但越到進階,數學的推演變化是近乎無限的,用這種方法,無疑隻能是死路一條。

明白這些,大家有必要重新審視國小數學的價值。

它固然有很多知識點,大家對它的知識價值都看得很重,恨不得想在孩子沒上學的時候,就把國小課本裡的知識一股腦都教給他。

但國小數學的素材價值,幾乎都被成年人們給忽視了。這種素材價值是指,學會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在探索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所能訓練到的底層能力,才是皇冠上最閃耀的珠寶。

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小數學裡的知識點,都是極其珍貴的素材資源。如果用得好,在探索每個知識點的過程中,都能立體而深刻地訓練孩子的底層能力。

是以用的時候,一定要十分珍惜。國小數學的知識點其實不多,但都是極其貼近于生活,對初學者有極大啟發意義的素材,一旦用完就再也不好找了。

更重要的是,它們不可重複利用。每一個知識點,一旦你直接把它告訴孩子,就再也不可能讓他們去觀察、探索、思考、總結了,訓練底層能力的路,相當于被直接跳過,再也回不去了。

最後,我想把國小數學知識點,比喻為一池大魚。這些大魚固然肉多好吃,但作為食物,僅僅是它們的次要價值。

它們更重要的價值是,你需要利用這一池的魚,把自己的釣術訓練到可以野外生存的水準。

普遍意義的超前學,是大人直接把這些魚撈上來,拼命塞給孩子吃。短期來看,孩子确實吃得肥頭大耳,但問題是吃完了之後呢?孩子的底層能力如果沒有被訓練,進入初高中那片野生領域,就隻能挨餓到死了。

更具有長遠意義的做法,是早早陪着孩子釣魚,給予指導、給與耐心、幫他總結和反思,每釣一條,都切實把釣術提升一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祖宗很早就說得很透徹了。

把知識放在目力所及

而又力所不及的地方

《星際穿越》這部電影中,在地球面臨毀滅的前夕,未來的人類前來拯救現在的我們。

但他們并不是直接開着飛船把人類接走,而是在土星附近放了一個蟲洞,給人類以希望。

即便是蟲洞,也無法直接通向家園,而隻是一個陌生的星系,有幾個可能的星球而已。

人類經過絕望的折磨、勇敢的探索、艱難的抉擇,最終在幾乎耗盡所有力氣後,才找到了美好未來。這樣,人類最終得到的,就不止是一個生存環境,而是種群精神的升華。

這幾乎是一種啟示。

教育,尤其像是一種來自未來的指引。其目标之一,是把當下懵懂的孩子,引導到未來的正路。學習數學,亦是如此。

如果你完全不管他,那肯定是不行的。就像是以人類當下能力,根本不可能開飛船到幾萬光年外的星系中,那注定是死路一條。

對比數學,如果你完全不管孩子,肯定也是不行的。沒有任何人可以在毫無指引的前提下,獨自走完人類花了幾萬年才摸索出的道路。

但如果你把所有的答案,都直接遞到他眼前,這同樣後患無窮。

如果未來人如果直接給人類一個宜居的星球,這固然儲存了地球人的肉體,但卻糜爛了他們的精神。在未來,地球人類将成為一個不曾經曆磨難、毫無探索精神、缺乏精神厚度的種群,這樣的種群是沒有希望的。

這就像把所有知識直接傳授給孩子,看似學得快,卻跳過了底層能力的訓練,對未來有害無益。

我們應該學習未來人拯救他人的方法:把知識放在目力所及,但又觸手不及的地方。

“目力所及”,給人以目标和希望。而“力所不及”,又需要靠自己的力量,艱難走完必須要走的路。這會在更深層次塑造她的精神、培養她的學習能力,讓孩子走得更深更遠。

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很不舍得教自己孩子任何數學知識。

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是那麼寶貴,實在不忍心一股腦揮霍掉。我隻舍得時常挑出一個,給予她足夠的耐心、充分的時間,通過大量案例和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她自己把書本知識二次發明出來。

如此學,會很慢很慢。比如,正常來講一個加法交換律,一天就學會了。但自己摸索,可能要幾個星期。

是以你勢必要提早規劃,讓她從很小開始就有機會,慢慢體會思索着基礎性問題,才能無縫銜接國小學習的進度。

早起步,慢前行。不要着急那麼快把知識給他們,但要創造條件、給予時間,讓他們從小習慣于思考,習慣于通過探索把知識自己體會出來。這是給所有家長的培養建議。

封面圖源:pexels